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温伯格的《咨询的奥秘:寻求和提出建议的智慧》出版近30年以来,一直畅销不衰,被全球众多读者奉为咨询领域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该书出版16年后,他的《咨询的奥秘(续):咨询师的百宝箱》续写经典,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悟和启发。在本书中,温伯格以萨提尔的“自尊工具箱”作比喻,向读者展示了智慧盒、金钥匙、勇气棒、祈愿杖等16种工具,对应我们自身具备但却常常被忽略的若干才能。温伯格将向我们传授唤醒这些才能的技巧。
温伯格将生活经历以及数十年的咨询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汇集成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他的睿智见解宛如颗颗闪亮的珠贝,点缀其中,令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不禁掩卷长思,备受启迪。
《咨询的奥秘(续):咨询师的百宝箱》远非一本咨询顾问手册,作者不仅阐述了对咨询工作的深刻感悟,更折射出丰富的人生智慧。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你在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都能令你受益终身。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数据处理领域最负盛名的专家之一,国际著名的演讲家和顾问,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也是Weinberg & Weinberg顾问公司的负责人。他撰写过《你的灯亮着吗?》《成为技术领导者》《系统化思维导论》《程序开发心理学》等30多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在西方乃至全球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些读者还建立了专门的组织和网站来讨论和交流书中的思想。要想了解温伯格的其他作品,请访问其个人网站:www.geraldmweinberg.com。
劳佳
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在SAP美国任高级软件支持顾问。业余爱好语言、数学、设计,近年翻译出版了《卓越程序员密码》《周末读完英国史》《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文建筑之旅》等书。
目录
第1章 我能打败树莓酱定律吗 1
草莓酱定律 3
葡萄冻定律 4
团块定律 5
萨提尔的自尊工具箱 6
第2章 智慧盒 12
雷丁读书法则 13
加里的垃圾警告 15
弗里伯的直觉筛 16
智慧还是记忆 17
智慧盒也犯错 18
适度理性 19
当心合理化 20
避免错误推理 21
了解你的局限 22
定期检查自己的智慧盒 22
第3章 金钥匙 25
刨根问底也是好事 26
波兰斯基指针 27
译者序
在本书中,作者已经不拘于总结个别的经验和定理,而是将咨询的智慧进一步锤炼升华,从更高的观点俯视咨询工作,归纳并揭示了我们自身已经拥有却往往浑然不觉的诸多潜力。而这些值得我们认识、关注、运用和锻炼的种种“法宝”,就组成了咨询顾问的“百宝箱”。
本书与前篇一脉相承而又独立成篇,自然少不了一贯精心设计的幽默故事,还有精到而易诵的法则。我有幸承担了这两本书的翻译工作,也希望能够将作者的笔力稍许传达给读者。然而限于水平,译文仍难尽如人意,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成稿过程中,图灵李松峰老师、编辑岳新欣、李静等诸位老师付出了许多心血,让文字大为增色。感谢原作者温伯格先生回答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若干疑问。最后,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本书背后有你们太多的付出。
劳佳
2014年11月
序言
阅读《咨询的奥秘》是一场非常特别的体验。本书唤起了我的幽默感,让我意识到了人性的弱点,了解了人体系统是如何运转的。最特别的是,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一名顾问怎样才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做到卓有成效。
本书思想深刻,表述幽默而生动。杰拉尔德·温伯格的风格就是在分享他的经验和知识时,让我感到备受启发,而不会充满戒备。阅读本书的时候,我能和他笔下的人及问题产生共鸣,快乐地自嘲,并从适用于自己的情景中学到知识。
本书远不只是一本顾问手册,它实际上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成长。作为家庭治疗师,我发现,如果与由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的家庭关系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行为以及顾问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父亲和母亲自然已经成年,孩子则完全依赖成人。我们从出生到成年所学的东西都与此息息相关。虽然很多东西我们都是在无意中学到的,但这个过程还是让我们认识了自己以及自己对于世界的重要性。它也培养了我们应对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顾问所强调的。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也无论我们是客户还是顾问,童年时期学到的的基础知识还在发挥着作用。这些在强大潜意识中的知识有时会阻碍我们获得希望的结果,温伯格经常为此善意地戏弄一下读者或者自嘲。例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赞赏和公开认可我们的成功。儿子自豪地骑着自行车,说道:“快看,妈妈,我不用手扶也能骑车!”他希望妈妈会笑一笑。可如果妈妈没有,孩子的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直到成年,他可能仍然在寻找那份笑容,只不过身边早已物是人非。
我们当中很多人既希望和需要求知,同时又害怕表达需求后遭到拒绝。我们心想:“说到底,如果我够聪明,应该已经无所不知,也能够很好地处理每一个情况。如果我没能做到,那就表明我软弱、愚蠢、荒谬或无能。我无法承认这样的缺陷。”一旦作出了这样的自我解释,大多数人就会开始躲闪,要么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要么把这种感受转嫁到他人身上,比如心里想:“我并不需要你。如果看似需要,那大概是你看走眼了。”
给予帮助、提供新的应对办法是顾问的工作,但顾问要想成功,工作时就要考虑到上述的客户顾虑。客户请顾问来帮忙,实际上就是在有声或无声地说:“我需要你,但我不能说得那么直接,所以请找到一种方法来帮我,同时不要让我否定自我价值。”睿智的顾问在回答时,既能认可客户的自我价值,也不会降低他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不会有什么真正或持久的变化发生。
作为睿智的顾问,温伯格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下说明了这关键的一点。他指出了应对客户顾虑的有效又有趣的方式,并且经常称赞那些知道何时应向谁求助的客户,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智慧而非无能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和顾问都在学习中成长,大家都感觉很好。
说到底,咨询的奥秘,讲的不就是成长、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吗?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对自己和别人都感觉很好,也让我们感到希望和目标都得到了满足。
弗吉尼亚·萨提尔
Avanta Network培训部主任
1985年10月于加州帕洛阿尔托市
序言
如果你是一名咨询顾问,或者曾经请过顾问,那么本书 就是写给你的。这可是个很大的范围,因为如今差不多每个人都算得上是某种顾问,比如硬件和软件顾问、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管理顾问和工作顾问、能源顾问和资讯顾问、安全顾问和事故顾问、美容顾问和化粪池顾问、顾问医生和顾问律师、婚礼顾问、装修顾问、遗传咨询师、家庭治疗师、经济顾问、破产顾问、退休顾问、葬礼顾问、通灵顾问等。
这些还只是专业人士。你问邻居用什么给草坪除杂草的时候,就是在咨询;女儿问你该上哪所大学的时候,你自己就成了顾问。至少在美国,你不用领营业执照就可以建议别人应该买什么车,或是帮别人看看到阿卡德尔菲亚去哪条路最近。
既然顾问有这么多类型,那他们有什么共通之处呢?怎么才能让他们都愿意看这本书呢?我对咨询的定义是应人们的要求去影响他们的艺术。因为人们需要或是担心发生某种变化,所以他们会去做这样那样的咨询。
很多人在影响他人时并非是应对方的要求。法官可以判你做30年苦役,老师可以让你看30页很难的书,老板可以派你出30天苦差,神父可以让你念30次《圣母经》。法官、老师、老板和神父也可以充当顾问,但不是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因为这些影响是通过某种权力体系施加的,不一定是受影响者自愿接受的。
其他一些产生影响的人虽然没有权力,但因为别人没有要求,也算不上是顾问。说起这一类人,我就想到汽车经销商及其他推销员。同样,他们也可以充当顾问,但在没经你的要求就向你推销的时候,他们就不是顾问。
别人称你为顾问并不意味着你真的是顾问。很多人的头衔是顾问,但这只是为了让他们的无聊工作显得比较光鲜罢了。比方说,某些“软件顾问”其实就是彻底的辅助编程劳动力。他们的“客户”最不想要的就是受他们影响,只当他们是编代码的苦力罢了。不过比起那些普通的头衔,称这些临时工为“顾问”还可以少付他们几块钱呢。
媒体评论
——Mary Sakry,The Process Group
“这本书最好一口气读完……温伯格的两本《奥秘》应该摆在每位计算机从业人士的书架上。”
——Conrad Weisert,Idinews.com
“这么多富有教益的故事……要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就从本书入手。”
——Richard Mateosian,IEEE Micro Review
“搞笑又发人深省……我向所有顾问和渴望与他人高效合作的人推荐这本书。”
——Donald E. Riggs,诺瓦东南大学信息服务副主任、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