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Hardwiring Happiness: The New Brain Science of Contentment, Calm, and Confidence

编辑推荐
《冥想五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不二法门》作者新作
你可曾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拿出十秒钟,感受和吸纳一下即使在最普通的一天里发生的某个积极的瞬间?
也许是最爱的那件毛衣带来的舒适,也许是一杯咖啡带来的愉悦,或是一个朋友带来的温暖,又或是完成一项任务带来的满足感……
这些美好事物根本不需要你花费巨资才能得到,但充分利用这些美好瞬间,却能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变成一个自信的、惬意的、满足的、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并且能感受到别人关心的大脑。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重塑正能量》的主题非常简单:用日常的积极体验背后隐藏着的能量去改进你的大脑——进而改善你的生活。本书将教会你将各种转瞬即逝的体验转化成对神经网络的持续改进。只需每天进行几次,每次十几秒钟,你就能学会如何吸纳正能量,而这将自然而然地给你的内心带来更多的喜悦、宁静和力量。
人类为获得福利、应对变化和取得成功所需的内心力量,是基于大脑构造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去,大脑又进化出了一种负面的偏见,使得它能排斥坏的体验,而迎合好的体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将内心力量构建入你的大脑,你将学习哪些体验能够满足你对安全感、满足感和关联感的基本需求。随着你的内心获得平和、满足和关爱,你将不必刻意追求那些令人愉悦的事情或者纠结于那些让你心烦的事情。你将愈加享受到一种无条件、无限制的健康感,而摆脱外部环境的左右。
作译者
(Rick hanson,ph. D.)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的权威,畅销书作家。
他创办了慧泉神经科学和冥想智慧研究所,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办了至善科学中心。他曾受邀到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演讲,并在世界上多个冥想中心任教。他曾担任灵岩冥想中心董事达九年。
他的作品曾被英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以及福克斯财经频道等多个节目和媒体进行报道。他是《智慧大脑期刊》的编辑。他的周刊型时事通信《不二法门》拥有超过10万名订阅者。他还是《赫芬顿邮报》以及今日心理学等一些主要网站的座上宾。
汉森博士著有多部畅销书,其中《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曾以25种语言出版,《不二法门》曾以14种语言出版,本书自2013年10月出版以来已被译为14种语言。
目录
赞誉
引言
第一部分 为什么
第1章
成长中的正能量 2
内在力量 / 3 在思维的花园里 / 5 体验依赖型的神经可塑性 / 8 改进你的大脑 / 9 最有效的体验 / 10 自我导向型神经可塑性 / 11
第2章
坏体验的维可牢 / 14
进化的大脑 / 15 坏比好强大 / 16 恶性循环 / 19 纸老虎妄想症 / 19 维可牢和特氟龙 / 21 劳而无获 / 23 公平竞争 / 24
第3章
绿色的大脑和红色的大脑 / 27
大脑的三个操作系统 / 28 顺应模式 / 31 回家真好 / 34 好体验的维可牢 / 35 反应模式 / 37 选择 / 41 建立顺应性偏向 / 42
第二部分 怎么办
第4章
自我痊愈 / 48
吸纳正能量之四步曲 / 49 做吸纳正能量的高手 / 52 吸纳你所需 / 55 正能量,益处多 / 57 日常生活中的珍宝 / 58
第5章
留心正能量 / 62
留心一种快乐的感觉 / 63 体验的旋律 / 64 意识的舞台 / 68 喜欢和想要 / 70 低垂的果实 / 72
前言
也许你像我以及很多人一样,埋头于一项接一项、仿佛没有尽头的工作,而让时间一天天无声地溜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曾停下手中的工作,拿出十秒钟,感受和吸纳一下即使在最普通的一天里发生的某个积极的瞬间?如果你不拿出这额外的区区几秒钟时间,去享受、去留住这种体会,它就会像风过林梢那样与你擦肩而过,徒有片刻的愉悦,却没有持久的价值。
本书的主题非常简单:用日常的积极体验背后隐藏着的能量去改进你的大脑—进而改善你的生活。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利用那些美好的瞬间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变成一个自信的、惬意的、满足的、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并且能感受到别人关心的大脑。这些瞬间根本不需要你花费巨资才能得到,可能只是你最爱的那件毛衣带来的舒适、一杯咖啡带来的愉悦、一个朋友带来的温暖,或者完成一项任务带来的满足感,也可能是来自同伴的爱。
只需每天进行几次,每次十几秒钟,你就能学会如何吸纳正能量(taking in the good),而这将自然而然地给你的内心带来更多的喜悦、宁静和力量。然而无论是上述实践还是其背后赖以支撑的科学知识,既不是教你学习正面思维,也不是让你参加那类制造积极体验的活动,这两者通常都是对大脑的无端消耗。本书所提倡的是将各种转瞬即逝的体验转化成对神经网络的持续改进。
人类为获得福利、应对变化和取得成功所需的内心力量,是基于大脑构造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为了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下去,大脑又进化出了一种负面的偏见,使得它能排斥坏的体验(就像维可牢尼龙搭扣),而迎合好的体验(就像耐热耐磨损的特氟龙涂料)。要解决这个问题,将内心力量嵌入你的大脑,你将学习哪些体验能够满足你对安全感、满足感和关联感的基本需求。随着你的内心获得平和、满足和关爱,你将不必刻意追求那些令人愉悦的事情或者纠结于那些让你心烦的事情。你将愈加享受到一种无条件、无限制的健康感,而摆脱外部环境的左右。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的内部运作情况决定了你的所思所感、你的语言和行为。许多研究表明,人的经历和体验持续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改变着我们的大脑。本书的目的便是教你学会如何更好地改进大脑。
大脑是神奇的,通过本书你会对这一点有更多的了解。在前三章,我将概述人类大脑的运作原理,解释人为什么要做大脑的主人以及如何回归人类美好的本质。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吸纳正能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你如何熟练掌握这些技巧。你不需要具备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也能理解这些观点。我从中提炼出四个简单的步骤,并将其首字母缩写为“HEAL”:经历一种积极体验;丰富其内涵;吸收;将积极素材和消极素材联系起来,使积极素材缓和甚至取代消极素材(具体四个步骤可以自行选择)。我们会彻底地探讨每一个步骤,你将学到许多切切实实、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帮助你在繁忙的一天当中,留意或者创造一些积极的体验,并将它们融入你的思维、你的大脑、你的生活。我们在每一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名为“吸收精华”的版块,总结该章提出的一些要点。
我是在读大学时,误打误撞地进入吸纳正能量这一领域的,从此它便改变了我的生活。40年后的今天,我在自己所从事的神经心理学工作中,尝试将这一领域往纵深方向拓展。迄今为止,我已经将这些内容传授给数千人,其中很多人都向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这套方法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你将在本书中读到其中一些小故事。我很高兴能将这一饱含力量的实践方法与你们共享,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请登录www.RickHanson.net,免费获取上面提供的一些资源。
作为一名父亲、丈夫、心理学家、冥想老师和职业顾问,我已经意识到真正改变世界的既是我们对思维内部的改造,也是我们对外部世界所做的改造。因此,你将会看到一些将短暂的精神状态转化成持久神经结构的实验性的方法,请根据你自己的不同需要采纳我的建议。希望你喜欢阅读本书所带来的收获,在它们的帮助下,你的发现将对你的大脑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信你自己。吸纳正能量能帮助你看到自己身上的善,也能看到世界和他人身上积极的地方。
媒体评论
——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博士,牛津大学教授,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和《正念禅修》(Mindfulness)的作者
培育幸福是我们人类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幸运的是,只要学会如何去灌溉和培养这些已经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有益健康的种子,这件事就不难。本书提供了简单、易学和实际的步骤来帮助读者触摸到平和、快乐,这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释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hn)《活得安详》(Being Peace)和《理解智慧》(Understanding Our Mind)的作者
《重塑正能量》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肯定生命的技巧,即如何反转人类进化史上形成的紧紧抓住生活中的负面性不放的倾向,转而渗透并体会正面体验。通过既好学又有趣的大脑基础型步骤来增加生活中的欢乐,这种有效的策略,实在是送给我们自己和所爱之人的最佳礼物。太棒了!
——丹尼尔 J. 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临床学教授,《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Mindsight)、《留心的大脑》(The Mindful Brain)和《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作者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里克·汉森作为思维训练的世界领袖权威之一,带着他的洞见,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以培养出心中的助益和美好。通过优美的行文和易学的方法,汉森向我们提供了一份颇具启迪意义的馈赠,那就是他的真知灼见以及饱含同情而又振奋人心的各种练习。这是一部希望与快乐之书。凡读此书之人,必能获益匪浅。
——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博士,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
《同情心》(The Compassionate Mind)的作者
里克·汉森在这部书里教给我的积极心理学比其他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多。请阅读本书,学习吸纳正能量,改变你的大脑,从而让自己变成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
——罗伯特 A. 埃蒙斯(Robert A. Emmons)博士,《积极心理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总编辑
本书提供了真正的帮助和智慧,滋养了你实际生活中的善良,培养了你人文精神中的活力。遵循这些练习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变化。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博士,《踏上心灵幽径》(A Path with Heart)的作者
汉森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简单,却具有革新意义的路径来培养幸福感。他用清晰明了的介绍指导我们将这些观点应用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中来,例如如何做父母,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治愈精神创伤,以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这本书是一份礼物,你会想一遍又一遍地读它,并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Christopher Germer)博士,哈佛医学院临床讲师,《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的作者
汉森博士将现代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进化论生物学以及多年的临床实践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提供了一套丰富的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减轻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沮丧和压力。本书风格幽默、温暖而又谦逊,将新近的研究成果和古老的智慧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简单易学、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我们抵消固有的心理压力的倾向,过上更加丰盛、幸福,也更富有爱心、更充实的人生。
——罗纳德D.西格尔(Ronald D. Siegel)心理学博士,
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副教授,《正念之道:每天解脱一点点》
书摘
一个人的缺点要比优点更容易被别人记住,这也是为什么政治竞选活动中充斥着各种负面的宣传。不管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由来已久的不满总是会令长期存在的矛盾火上浇油。哪怕只有几次做无用功的痛苦体验,也会迅速转变成一种无助感——抑郁沮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重新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人们通常需要许多次成功的体验。一言以蔽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成消极的神经特质。
从另一方面来讲,除非是紧张刺激的消息或者奇珍异闻,否则绝大多数好消息是很少甚至不会对大脑的隐性记忆产生长久作用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我们之所以倾向于忽视好消息,是因为我们总是忙于解决问题,或四下搜寻事情来让自己担心,普通的好事件随处可见——鸟儿在枝头歌唱,人们在微笑,你仍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但我们并不赋予它们多少关注。其次,即使当我们真的辨识出一件好的事实时,往往也不会成功地把它转变成一个好的体验。完成了一项任务(这是一件好事)但接着就开始下一项任务,几乎不带任何成就感。即使有人送上几句恭维,我们也会当耳旁风。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传来,却丝毫激不起我们的兴致。
再次,即使你真的发现了一件好事,甚至将其成功转变成好的体验,那么十有八九它也没有被转化至你的神经结构,并储存在隐性记忆当中。除非是某些至关重要、难得一见的时刻,此时积极体验使用标准配置的记忆系统,其中的新信息必须在短期缓存区存放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转变成长期记忆储存。到底多长才是“足够长”,这取决于体验本身以及感受者本人,但大体来说至少要几秒钟,越久越好。在实际生活中,你必须让思维始终保持在一个积极的体验中,以此来塑造你的大脑。
但是我们要多频繁地让自己连续5秒、10秒或20秒驻留于积极体验当中呢?还是说时间还得再长点儿?在我开始意识到刻意地汲取正能量,并且渐渐填满自己心中那个洞之前,我是不屑于这么做的。假设在发生了某些事情之后你产生了一种平和、满足和被爱的感觉,那么你会经常性地调出这种感觉来回味(比方说)10秒钟,令它活在你的意识里,使你沉浸其中,就像它沉浸在你心中那样吗?大多数人都不会。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至少大部分这一体验所能提供的价值都会流失。对负面消极的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就像维可牢;对正面积极的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却是特氟龙。劳而无获
就好的体验而言,除非你有意识地将其吸纳进来,否则它们通常都会像竹篮打水一样流经你的大脑,雁过无痕。(与此同时,坏的体验却被消极偏差的隐性记忆截流了下来。)这种体验虽然感觉很好,但从搭建神经结构的角度来说,它们的发生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绝大多数的压力管理、人力资源训练、儿童个性教育、正念训练或怜悯训练、技能辅导以及药物和酒精治疗等正式训练项目的核心缺陷所在。但就非正式而言,经理人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只要掌握技巧并付出努力,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有所裨益的精神状态。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表示此刻产生了正面积极的能量。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长期坚持系统性地拿出额外的哪怕区区几秒钟的时间来将这些体验“安装”到我们的大脑中。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帮助我的客户们所获得的正面思维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持久的裨益。意识到这一点,实在是让我既备感耻辱,又坐立难安。
对于学习者(这是我的另一个角色)来说,负面偏见的作用同样是令人沮丧而心痛的。你可能处于一种结构化的情境当中(比如领导力训练项目、匿名酗酒者聚会、家长学校等),也可能只是私下里试着减轻自己的着急、忧郁和压力。你非常努力地想让自己的大脑获得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平静、幸福或痊愈的感觉),然而几个小时后(可能还要更早,很遗憾),你会感觉好像那一切从未发生过。就好像你挣扎着要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结果它却一次又一次地滚落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