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5.00
- 校园优惠价:¥59.00 (169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电子书:上脑与下脑: 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图书]
- 促销活动:
- 我要买:
基本信息
- 原书名:Top Brain,Bottom Brain: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How You Think
- 原出版社: Audible Studios
- 作者: (美)斯蒂芬 M. 科斯林(Stephen M.Kosslyn) G.韦恩 米勒(G.Wayne Miller)
- 译者: 方一雲
- 丛书名: 脑与认知系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80778
- 上架时间:2014-11-26
- 出版日期:2015 年1月
- 开本:32开
- 页码:215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读物

编辑推荐
四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史蒂文·平克、丹尼尔·吉尔伯特、霍华德·加德纳、杰罗姆·卡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周晓林
联袂推荐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 阳志平导读
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
基于全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
帮助你找到自己的认知模式
内容简介
过去半个世纪,流行文化让我们相信左脑与右脑决定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通常认为右脑发达的人有艺术气质,而左脑发达的人逻辑性强。但左右脑的区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证据的。
在这本对人格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书籍里,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的全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上脑和下脑是如何共同协作的。他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上脑和下脑,下脑负责对信息分类整理,上脑负责根据整理过的信息制订和执行计划,而根据对上脑或下脑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认知模式分为四种:
如果你习惯同时高度使用上脑和下脑,那么你就是行动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下脑,却不喜欢使用上脑,那么你就是感知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上脑,却不喜欢使用下脑,那么你就是刺激者
如果你上脑和下脑都没有高度使用,那么你就是适应者
认知模式不但影响你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伴侣、朋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你将发现提升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新办法。
作译者
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在凯特研究所密涅瓦学校创建之初就担任院长。他曾是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主任和心理学教授。在此之前,他在哈佛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超过30年,同时担任心理系主任和社会科学院院长,他也是麻省综合医院神经科的心理学系副教授。
科斯林教授曾荣获多项大奖,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博伊德·麦克坎德莱斯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奖、卡特尔奖、古根汉奖学金、让-路易斯·西尼奥雷奖(法国)。他还是(法国)卡昂大学、巴黎第五大学(索邦)和伯尔尼大学(瑞士)的荣誉博士,并入选实验心理学家协会和美国文理学院。
G.韦恩·米勒(G. Wayne Miller)
《普罗维登斯》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纪录片导演,7本非小说类书籍、3本小说和3本短篇小说集的作者。
他多次获奖,最近的奖项是罗德岛州国际电影节的2013年罗杰·威廉姆斯独立声奖,同时也入围了2014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他撰写和制作的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老兵为内容的纪录片《回家》,在2012年被提名新英格兰艾美奖。
目录
导读
平克也追星
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
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
大脑暗地里影响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从早上醒来,一天中体力、社交和情感上的消耗,到睡觉,或做梦。 / 001
第2章
理论根源
认知模式理论基于一条如今被广泛认可的原理:大脑不同的区域执行不同的专门功能。/ 019
第3章
复式大脑
始于眼睛根部的深裂缝或深裂孔将大脑划分成较大的上脑和较小的下脑。/ 028
第4章
推理系统
在过去20年里,神经成像在心理意象的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43
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
我们已经介绍了一种将大脑划分为两个部分的新方法,然而,左右脑分法存在什么错误?/ 061
前言
或许,这是关于大脑书籍的黄金时代。
在书店或网上溜达一圈,你会发现,探索大脑在工作、人脉关系、创造力、情感、个人成就等方面角色的书籍多如牛毛,让人无从选择。神经学家、心理学家、人生导师等各显其能,各种理论和观点纷繁呈现。作者指导我们如何强化知识、技巧和能力,以及如何改善大脑性能——以这种或那种方法承诺生活会更美好。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
因为这本书与众不同。
本书提出了一项全新的、站得住脚的关于大脑功能和心理学的理论,这项理论建立在一项重大却经常被忽略的解剖学划分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描述的“认知模式理论”根植于数十年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科学研究。“认知模式”是一种以个人如何接触世界、如何与他人交流为基础的普遍思维方式。据我们所知,这些发现还是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呈现给主流读者。
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那些起源可以追溯到将大脑划分为左右两半的方法。本书否定了这个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占主导地位的、讲述“分析/逻辑性的”左半脑和“艺术性/直觉的”右半脑之间所谓巨大差异的故事。尽管左右半脑的确拥有某些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是普遍流行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样。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们粗略思考了一下这个故事是如何得到大众文化广泛支持的——为什么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早期的理论有很多困扰,然而我们的理论并没有步早期理论的后尘,尤其是我们没有尝试发展一种描述大脑有多少区域在工作的非白即黑的简单二分法。相反,我们强调的是大脑不同区域的不同系统发挥的作用。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面向普通读者,但也希望对科学领域有所影响。自神经影像(也称脑部扫描)于20世纪80年代横空出世以来,精神和大脑的很多研究明显不再那么理论化了。尽管神经影像在现代神经系统科学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却一直没有被有效地运用。如今,在扫描人们的大脑时,一些研究者简单要求他们执行一项任务(如下国际象棋或思考某个主题),然后观察大脑有哪些区域被激活。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理论,和传统的方法大相径庭。然而,传统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它正是通过不断完善理论来推动科学的发展,所以理论的发展和评估是很关键的。在本书中,我们通过提出一种全新、可信和连贯的并以坚实的实证结果为依据的理论,试图回归到“假设驱动”的传统。
此外,我们要提醒读者的是,这项理论还在发展中,很多关键的预测还需要严格的实证检验。我们希望读者以这种态度来接受本书的观点,如接受那些值得深思且依据充足的假设,而不是当作公认的真理。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新一轮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大脑实际工作原理的了解。
不仅如此,我们希望,认知模式理论在认识我们自己(作为人类整体和个体)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所提出的理论应该可以促使你去思考以前可能从未想过的问题。不论你的兴趣是提升自我、提高社交能力还是开展商业活动(或三个方面都是),我们相信了解和思考认知模式理论会让你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深思。愿它能够帮助你认识自己和你生活中的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斯蒂芬 M. 科斯林教授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G.韦恩·米勒
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
序言
■ 平克也追星
1977年,一位青年科学家面临一个令人嫉妒的选择:究竟去哈佛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这一年,他从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已在霍普金斯大学担任助理教授3年。在这个甜蜜时刻,他收到一位哈佛大学研一学生写来的信件。学生如追星的小女孩一样,推崇他并邀请他来哈佛担任自己的博士论文导师。说不清是不是这份诚意打动了这位青年科学家,结果,他真的去哈佛任教,而这位学生也如愿找到一位称心的导师。
从此,这对相差6岁的师生,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虽然两人学术路线略有偏差,但都在认知科学领域攻城略地。这位老师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上最伟大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在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那位学生不仅在科研领域,如认知心理学、演化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取得杰出贡献,屡获殊荣,而且在科学写作领域大放异彩。他的著作《语言本能》、《心智探奇》写作严谨,文笔优美,想象瑰丽,畅销且长销。今年他谈论写作的新书《风格感觉》尚未出版,即广受关注,荣登亚马逊畅销书榜已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予以少见专文报道,可谓万众瞩目,史上罕见。
所谓人生赢家,或许就是这样吧——连找导师也是与众不同,从校外拉一位过来。那位学生就是如今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这位老师则是本书作者之一与认知模式理论提出者科斯林(Stephen Kosslyn)教授。
平克文名远扬,举世公认,珍惜羽毛,一向较少荐书。在我印象中,他上一次荐书,还是为一位被哈佛大学心理系开除的学生哈里斯(Judith R. Harris)的处女作《教养的迷思》。但是,平克对老师的著作一向力顶,用他的话来说,科斯林是知音兼辩友(confidant and debating-partner)。上次科斯林关于视觉思维的新书问世,讲述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设计PPT,他毫不犹豫地力荐。所以,当科斯林2013年这本新书问世,平克也不例外,照样力荐之。平克的推荐帮了老师大忙。一个新鲜学说,就此传播开来。
那么,科斯林说了一个什么新故事呢?我们先从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错误观念说起:左脑右脑大不同。
你是家长,打开网上书店,准备帮孩子挑一些书,你会看到《右脑革命》、《右脑开发》这类读物或者培训课程;你在热恋,与心爱的人吵架时,你会生气地说,他只会用左脑思考,而她只会右脑思考;你是老板,招聘时,你想挑一些右脑型人才,你认为他们可能更善于管理。诸如上述常见错误观点,如左脑分管分析和逻辑;右脑分管艺术和直觉;男性善用左脑;女性善用右脑;左脑计划,右脑管理,广泛流传。正如科斯林在第5章指出的一样,左脑与右脑的这种二分法,来自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oger Sperry)的割裂脑研究。然而,媒体刻意简化与故意曲解扩大了它的局限性,忘记了当年斯佩里的警告:
总的来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左右半脑认知方式的巨大差异,是一种容易失控的观点……在正常的完整大脑中,两个半球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合作,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快速推进,我们已经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等各类先进设备来考察人类大脑如何运作。科学家普遍发现,左脑右脑差异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以至于在2008年,神经科学家特蕾西审查2 200多篇脑科学文献,聚集数十名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开会讨论时,各位科学家均将“左右脑”列为神经迷思(neuromyth)。
虽然左右脑差异并不存在。但这种二元化的划分非常有说服力,所以,当你碰到寻找差异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用左右脑来对应。比如前面所述,男性对应左脑,女性对应右脑;计划对应左脑,管理对应右脑。同样地,将人划分到相应类别中的人格类型说,也是人格心理学中历史悠久的传统。既可以上溯到星座与古希腊的体液说,也包括近代根据荣格人格理论延伸而来的MBTI等。
人格类型说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我们简化世界,缺点则在于世界过于复杂,往往会使得你所依据的划分标准并不靠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使用更底层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来划分人呢?
这就是科斯林去年新书所做的工作:认知模式理论。认知模式理论最早源自他早期与平克所做的心理意象研究。当你在大脑中想象,大象与老鼠站在一起。大象是否有尾巴?老鼠是否有尾巴?哪个问题你回答更快?
当你在头脑中想象大象与老鼠的时候,你究竟能更快想象出大象还是老鼠?物体的大小会影响你的心理意象。除了大小属性之外,还会有其他属性影响你的心理意向判断。比如,你更擅长以上脑为基础的空间意象还是以下脑为基础的客体意象?试看第4章的4个问题:
● 自由女神像哪只手握着火炬?
● 时钟在3:05分针和指针形成的角度是不是大于8:20的?
● 米老鼠耳朵是什么形状?
● 卷心莴苣和菠菜相比,哪一种蔬菜更绿?
前两个问题侧重空间意象,后两个问题侧重客体意象。你的大脑更擅长哪种方式,也会影响到对世界的判断。在自己早年的心理意象研究以及众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基础上,科斯林等2011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上的元分析报告,调研了100篇神经科学论文,总结了10多个变量,然后根据这10多个变量精炼出两个大维度:上脑与下脑。上脑包括整个顶叶和额叶的上半部分(也是较大的一部分),下脑包括额叶较小的其余部分和整个枕叶及颞叶。人们同时运用上脑下脑两个系统。上脑负责创造及监察计划,下脑则负责分类及传译信息(参见第3章、第4章的介绍)。
如果说左右脑划分侧重于平面,科斯林的划分则侧重于立体;如果说以往人格心理学对人的分类是侧重词汇,科斯林的划分则是侧重大脑结构差异。
媒体评论
——史蒂文 平克
著名科普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语言本能》《心智探奇》等国际畅销书作者
一种思考我们大脑和自身的激动人心的新方法,具有独创性和丰富的洞察力;同时也是一次愉快的阅读。
——丹尼尔 吉尔伯特
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教授,国际畅销书《哈佛幸福课》作者
一个大胆的新理论,富含有趣的现实意义,由美国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学家来阐明。
——霍华德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教授
科斯林和米勒为大众读者带来了一本生动、翔实,且又易于接受的书籍,对大脑功能的几个重要原理进行了总结。读者可能没有时间或者背景来了解复杂的神经科学研究,但应该会喜欢这样一个支架来放置那些主导每日焦点的新事实。
——杰罗姆 卡根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系荣誉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长久以来,斯蒂芬 科斯林一直是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中的一员。在这本新书里,他和韦恩 米勒提出了一种思考不同类型的认知和以此为基础的神经生物学的新综合法。这是一本非常刺激的书,很有可读性,甚至包含了那些让我们理解自己思维方式意义的有用信息。
——罗伯特M.萨波尔斯基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教授
世界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 M.科斯林的新作《上脑与下脑》,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反驳了坊间流行多年的“左脑和右脑”的简单类型说,提出了一种有关人类思维模式的全新看法。不过,科斯林并没有用另一种僵化武断的分类来取代“左脑和右脑”,而是更多地强调大脑功能的整体性。本书既根植于坚实的科学基础和脑科学知识,又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的语言,还不忘时时提醒读者用辩证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大脑的功能分区和类型划分。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但可以从中获知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还可以了解如何找到互补的合作伙伴,进而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相信,任何一个想了解自我、改变人生的读者都会欣赏本书,且有所收益。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传统左右脑分工理论,已经被科学界列为“神经迷思”,科斯林提出认知模式理论,介绍了一种理解人脑结构新观点——上脑与下脑。如果说左右脑侧重平面,上脑下脑理论则侧重立体;如果说以往人格心理学对脑的分类侧重词汇,上脑下脑理论则侧重大脑结构差异。科斯林新学说究竟能受到多大承认与欢迎?这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无论如何,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阳志平
书摘
当下脑系统被高度运用,而上脑系统没有被高度运用的时候,感知者模式就产生了。人们以这种模式思考时,就会运用下脑系统试图深入了解他们所感知东西的意义;他们解释他们的经历,将它们放入情境中,试图弄清其中隐含的意义。然而,根据定义,以感知者模式行事的人通常不会开展一项详细而又复杂的计划。
当上脑系统被高度运用,而下脑系统没有被高度运用的时候,刺激者模式就产生了。根据我们的理论,当人们依赖刺激者模式的时候,他们或许很有创造性和独创性,但总是不懂“适可而止”——他们的行动会有破坏性,而且他们也许不能适当地调整行为。
当上脑和下脑系统都没有被高度运用的时候,适应者模式就产生了。以这种模式思考的人既不会开展计划,也不会专注于对他们的经历进行归类和说明。相反,我们的理论预测,他们很容易被当前事件和最迫切的任务所吸引。他们通常应该是行动派,积极地应对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将会讨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主导型模式,这是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我们的态度、信仰和情感组成一样,它对我们的身份来说很独特、很重要。你可以在第13章参加一个测试,确认哪种模式:行动者、感知者、刺激者和适应者最适合你的主导型认知模式。不过,我们的理论也表明,我们有时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用不同的模式(我们将在第8章讨论这一点)。
我们希望这个观察大脑的新方法可以让你了解大脑如何影响你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反过来,这可能如何影响你和同事、社会人士及亲密朋友的关系。在本书之后的章节中,你将发现这些观点(来源于理论)在你和他人共事时可能会帮助你做出决定。如果你发现,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私人关系中,你都必须和那些主导型认知模式惹怒你的人共处,那么你将能找到可能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既不是公认的智慧,也不是那些完全受支持的新发现;但它们立足于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它们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已经向你提供了很多信息,但你只需牢记一些关键点。再次重申。第一,上脑和下脑执行不同的任务。对我们的目的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下脑对来自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说明,而上脑系统则制订和执行计划。第二,我们假设人们往往严重依赖这几类可选性的处理:在上脑系统而不是下脑系统进行处理、在下脑系统而不是上脑系统进行处理、在两个大脑系统进行处理,或者都不在两个大脑系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