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00
- POD价:¥49.00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电子书: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正文黑白印刷)[图书]
- 促销活动:
- 我要买:
- ·如此书原封面缺失,印刷将采用出版社授权的新封面;
- ·如电子文件出现问题,可能延长印制周期,我们将提前与您沟通
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1、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拥有在欧洲央行、IMF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等顶尖金融机构研究的丰富经验,擅长从国内外不同视角观察中国经济。
2、本书立足第一手经济资料及数据,化繁为简,一针见血总结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方向八大维度:影响力、应变力、执行力、都市力、金融力、货币力、竞争力、领导力,务求精准预测、诚恳建言!
3、《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指明改革是未来十年中国最重要的话题,唯有全力协调改革进程,方可保持7%的稳定增长,十年后便可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
4、探讨最焦点经济问题:降准、楼市、影子银行、“微刺激”、刘易斯拐点等,结合作者自身海外经验,给中国以警示和借鉴:下一步,是富强还是陷落?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亚洲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此前为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墓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FT中文网、财经、财新、新浪财经、腾讯财经、《上海证券报》和《经济观察报》等中文主流媒体专栏作家。经常受邀接受彭博、路透、CNN、CNBC、NHK、CCTV、凤凰卫视及第一财经的采访。2011年度美同《机构投资者》A股分析师排名下经济与策略分类第一名:2011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2011年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最佳预测排名第一名。2008年其所在的中金宏观团队曾获得新财富和理财周刊机构投资者卖方分析师宏观第一名。主要学术成果大多发表在《金融研究》《金融发展评论》等国内重要期刊及主要财经媒体上。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序
第一章 影响力:中国名片上该印什么字?
1.1 中国的世界形象 2
1.2 看空中国与做空中国 6
1.3 幼稚的“阴谋论” 9
1.4 从索罗斯看做空生死劫 12
1.5 谁能保住“中国奇迹”? 14
1.6 增资IMF 一石四鸟 18
第二章 应变力:痛定思痛,直面挑战
2.1 央行报告的警示 22
2.2 A 股:亟待摆脱“熊”冠全球 25
2.3 “明斯基时刻”突袭中国? 28
2.4 数据含混,何来有效决策? 32
2.5 新一轮官员下海潮 36
2.6 为何粮食安全跃居首要任务? 39
2.7 让影子银行在阳光下运行 41
2.8 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44
前言
和沈建光认识是在我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之时,2000 年沈建光作为芬兰央行的交流学者在研究局访问过一段时间。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
这 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 观点一直可圈可点。这次将研究成果与我分享,而《什么决定中国未来》又集以往观点之大成,因此,受邀为该书作序,我便欣然答应。长期关注之下,我认为沈建 光的观点有如下几点独到之处,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是 前瞻性的判断。投资银行家往往会在经济数据以及重大事项发布前给出独立的预测与展望。经常关注沈建光的观点,发现他相当一部分观点是很有前瞻性的,这为市 场和政策制定者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翻看此书,不难发现,书中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挑战,如何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新型城镇化应注重“以人 为本”等都早有论述,而如今来看,上述观点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体现了他看问题具有前瞻性的一面。
二是广泛的国际视野。沈建光早前曾在芬兰央行、欧洲央行、IMF 等 海外机构工作过,这对他从更国际化的视野看待中国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角度。比如说,前两年欧洲深处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很多观点认为欧元区会解体,但建光 结合他在欧洲工作的体会,并不赞同这样的判断。他认为,欧元区是欧洲国家五十多年努力的结果,不会轻易放弃;同时,任何一个政治领袖都不愿承受自己任期导 致欧元区解体的后果。事后来看,上述判断也得以证实。
三是客观、中性的视角。对于市场人士而言,要想长期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其观点首先要做到客观、独立。在这点上,沈建光做得不错。例如,本书开篇首章便收录了一系列关于海外投资者看空中国之辩的文章。
文 章中建光提到,以阴谋论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利的,通过长期与海外基金经理交流,他发现“影响股市的最关键因素莫过于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的好坏。即便在成熟 市场,做空也实属不易,需要有对基本面和预期存在很大差异的判断,而且时点要准确,往往需要顺势而为”。本书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娓娓道来,理性、客观,且 有说服力。
基于以上几点观察,我向广大读者推荐沈建光《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一书。当然,和所有新的尝试一样,此书可能还有不足与改进空间。好在他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深入,我期待他能保持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日后能拿出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分享。
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序言
和沈建光认识是在我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之时,2000 年沈建光作为芬兰央行的交流学者在研究局访问过一段时间。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
这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观点一直可圈可点。这次将研究成果与我分享,而《什么决定中国未来》又集以往观点之大成,因此,受邀为该书作序,我便欣然答应。长期关注之下,我认为沈建光的观点有如下几点独到之处,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是前瞻性的判断。投资银行家往往会在经济数据以及重大事项发布前给出独立的预测与展望。经常关注沈建光的观点,发现他相当一部分观点是很有前瞻性的,这为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翻看此书,不难发现,书中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挑战,如何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新型城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等都早有论述,而如今来看,上述观点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体现了他看问题具有前瞻性的一面。
二是广泛的国际视野。沈建光早前曾在芬兰央行、欧洲央行、IMF 等海外机构工作过,这对他从更国际化的视野看待中国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角度。比如说,前两年欧洲深处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很多观点认为欧元区会解体,但建光结合他在欧洲工作的体会,并不赞同这样的判断。他认为,欧元区是欧洲国家五十多年努力的结果,不会轻易放弃;同时,任何一个政治领袖都不愿承受自己任期导致欧元区解体的后果。事后来看,上述判断也得以证实。
三是客观、中性的视角。对于市场人士而言,要想长期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其观点首先要做到客观、独立。在这点上,沈建光做得不错。例如,本书开篇首章便收录了一系列关于海外投资者看空中国之辩的文章。
文章中建光提到,以阴谋论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利的,通过长期与海外基金经理交流,他发现“影响股市的最关键因素莫过于经济和企业盈利基本面的好坏。即便在成熟市场,做空也实属不易,需要有对基本面和预期存在很大差异的判断,而且时点要准确,往往需要顺势而为”。本书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娓娓道来,理性、客观,且有说服力。
基于以上几点观察,我向广大读者推荐沈建光《什么决定中国未来》一书。当然,和所有新的尝试一样,此书可能还有不足与改进空间。好在他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深入,我期待他能保持严谨、客观的研究态度,日后能拿出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分享。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推荐序二
记得我初识沈建光博士是在一次公司召开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经济热点问题午餐会”上。那是2008
年我刚刚到中金公司后不久。会前我对发言的公司研究人员几乎都不熟悉,但一位年轻的发言者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他文质彬彬,讲话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发言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当然结论也令人信服。我打听到他就是沈建光博士。我惊讶于他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相貌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难怪我对他的发言有格外的赞叹。
2008年正值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各个部门都在积极研究应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刚刚建立,人员尚未配齐,研究力量比较薄弱。中投公司提出要我们给予支持配合,我推荐了沈博士前往“参战”。当时沈博士在中金公司宏观组负责欧美经济的研究工作,对美国市场发生的事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2008年,有关金融危机的研究报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分析客观、深刻、准确并具有前瞻性的报告其实并不多。有些夸大其词、危言耸听的报告虽然赢得了一时的追捧和赞誉,但事后重读俨然成为了笑柄。就像当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那段时间,无数报告提出有几个行业将会受到强烈的甚至摧毁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仅没有出现,反而这些行业还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蓬勃发展。中国毋庸置疑地获得了丰厚的“入世”红利,当然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红利。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沈博士的分析见解往往具有前瞻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国内研究人员对海外经济形势关注度普遍不高,但沈博士对相关动态早有深厚的积累。当危机风暴最为强烈时,沈博士就提出虽然美国是次贷危机的中心,但欧洲问题更大,发生的危机可能更加深重,而且更难应对,而美国的制度弹性更大,应付危机的能力更强。如今来看,美国通过几轮量化宽松政策率先走出危机,欧洲反而多年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难以自拔,财政重塑前路漫漫。可以肯定,沈博士在欧洲学习和在欧洲央行多年的工作经历,对他当时研究的前瞻性与对海外经济形势的深刻理解有极大的帮助,从而显示了其不同凡响的功力。
沈博士更换工作后,我依然能够收到他的每一份研究报告。尤其是他已经成为国内外几份重要刊物的财经专栏作家,他的许多见解也为同行所熟知。他对“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解读就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认同。他认为,并非相机抉择的经济刺激计划本身有错,问题在于大举刺激的同时,没有及时推出结构性改革,导致固有的矛盾激化,单纯刺激的弊端就不可避免。我认为,沈博士对于刺激计划的分析是比较中肯的,这对于应对我们眼下的问题很有借鉴意义。2013 年以来,中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有来自国际市场需求方面的,也有来自国内自身增长潜力下滑方面的。由于2008 年刺激计划的利弊得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现在对是否需要刺激,是强刺激还是微刺激,是普遍刺激还是定向刺激,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沈博士明确表示逆周期的政策仍然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协同推进,对结构调整“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媒体评论
建光做学问严谨、踏实,又有难得的海外央行、国际组织的工作经历,在我看来,这对于全面把握与理解中国经济大有裨益。这几年沈建光回到香港,在投行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从早前的中金公司研究部,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观点一直可圈可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谢平
沈建光博士是一位国际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他懂得如何与公众对话。他不故作惊人之语,不夺市场眼球,而是以他扎实的经济学素养,为剧烈转型的中国经济做一个诚实的向导。——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沈建光博士是我们中国新供给研究50人成员。多年来,他一直在扎实地做中国经济研究,他丰富的海外背景和经验也有助从客观角度,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提出深刻的建议。《什么决定中国未来?》是建光近年思考的精华,财税改革作为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在本书中也有较多的探讨,非常值得一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书摘
影响力:
中国名片上该印什么字?
国外看中国时,他们的心态究竟是看多还是看空?现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推动结构性改革,重获经济活力,唯有如此,才能有力回击“唱空中国”的论调。否则做空中国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1.1
中国的世界形象
近几年笔者因公务经常去欧美出差,其中一个明显的感受便是中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衰退。美国产品中,诸多传统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正在被“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Made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制造)所取代。可喜的是,同时也看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已然开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刘易斯拐点到来
2012年4月时,笔者曾在纽约和格林威治路演。会上碰到了一个持有 “中国经济硬着陆”观点的投资者,我们讨论得比较激烈。与他的讨论,让人不禁思考中国面临的长远挑战: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收入结构调整以保持社会稳定,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等。
从笔者个人看来,那时欧美与以往存在明显不同。几年前,笔者仍在欧洲央行工作、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时,当时海外市场到处都遍布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而那次路演得空闲逛之时,笔者发现来自中国制造的产品明显减少,尤其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国家,比如土耳其、越南、印度、南美洲,甚至美国自产的产品。
可以看到,抢占中国制造份额的不仅有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也包括很多美国制造的产品。这与高油价以及美国就业的刺激政策都密切相关。油价上涨加大航运成本,跨越半个地球把原材料运往中国,再把成品跨越半个地球运往美国,加上运费后其价格优势已经得不偿失,所以美国一些小企业开始把外包的企业撤回国内。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寄望于制造业能够挽救美国就业,先后推行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使制造业就业从国外“回归”。OECD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从2000年到2010年已经下降13%,比加拿大、欧元区降低的幅度还要大。当然,这实际上也包含两轮QE政策推出后,美元贬值的因素。
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进口市场上,来自中国的玩具份额由2010年的89%下降到87%;鞋类份额由2010年的79%下降到2011年的76%;家居产品由2010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59%;服装从2010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40%。而海关总署公布的2012年2月外贸数据也显示,虽然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较强,但服装、纺织品、鞋类出口已经出现明显下降,显示中国的结构性升级正在进行。
回看国内,笔者也提到过中国刘易斯拐点一的到来。实际上,早在金融危机以前,用工荒的现象便较为突出,而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增长与企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就业率有所降低,掩盖了这一问题的本质。
根据国内学者蔡昉的判断,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早在2007年便已显不足,普通劳动力正由全面过剩向结构短缺转变。而劳动力不足导致工资大幅上涨,标志着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加大中国出口的压力(见图1-1)。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压力也是动力,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也将为促进自动化和产业链升级创造机会。
图1-1 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
刘易斯拐点指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工资开始不断提高的转折点。—编者注
除劳动力成本上涨外,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是导致中国制造业优势丧失的重要因素。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这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一直是热点,笔者认为,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会出现升值和贬值的双向波动,而这种情况也确实在2014年出现了。
投资转型尚待时日
笔者的欧美之行,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均在上升。美国著名的时代广场上有巨幅的新华社和三星广告,且位置在可口可乐之上,另外海尔大厦也十分显眼。在纽约,几乎所有的大商场都接受人民币。所到之处,很多地方都有相应的中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