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我分析并研究过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他们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在序中我也有提到过,像亚当· 斯密(Adam Smith),伏尔泰(Voltaire),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都要归功于他们家族中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总结下来的“教育旅行”。我也一直关注着这种育儿方式,我曾和儿子在五年的时间里,一起徒步旅行了十次。这种方法,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使我们的旅行成为了“成长旅行”。实际上,这种旅行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孩子小的时候,和爸爸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世界著名的育儿专家理查德·弗莱彻(Richard Fletcher)说过:“游戏是父亲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和孩子建立纽带的绝好机会。”孩子也正是通过和父亲的玩耍,形成自己的思考并拥有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慢慢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孩子依靠母亲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很困难的。母亲一般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也没有机会通过肢体游戏来释放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不够开朗活泼,也不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
当孩子到十几岁的时候,游戏的必要性也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也随之改变。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飞跃期,父亲在这期间给予孩子不同的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是儿子,那么父亲的教育会显得更加重要。我认为,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和父亲一起进行徒步旅行。父亲大脑中的育儿本能,在徒步旅行中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孩子通过徒步旅行可以改善平时不太愉快,甚至有些尴尬的父子关系,也可以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从未体会过的生活,从中可以收获很多。
我所提到的“成长旅行法”是基于欧洲精英教育法形成的一种育儿方法。在对此进行说明之前,我会先在第一部分中,通过观察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来介绍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父亲的作用以及徒步旅行的意义。虽然徒步旅行回来以后,孩子不可能立即产生变化,但是我确信,在徒步旅行中孩子获得的教育,会在孩子心中留存,在其成长过程中渐渐地发挥作用。
旅行是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抚养孩子是母亲的事。现在这种观念逐渐被打破,而对于父亲的育儿方式,人们则逐渐有了更多的兴趣。另外,也有很多父亲为了孩子的出生,开始申请休产假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父亲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这也成为现代社会中很棘手的问题。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固定,再想改变原来的关系就很困难了。
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总会异常亲密。有很多学者认为,因为人类是经过母亲的十月怀胎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的,之后又是因为得到母亲的照顾和关怀才成长起来的,所以才会本能地和母亲更亲近些。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纽带会自然地形成,而父亲和孩子的纽带则需要后天去构建。”社会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Le Debleu)也说:“母亲和孩子之间是神秘的关系(participation mystique)”。再次强调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亲密到神秘的程度。
但是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却并非如此。五常中有“父子有亲 ”的说法,可能也是因为父子之间很难亲近的关系才有这样的语句吧。有时候说十几岁的男孩和父亲相克也不为过,但是也正是十几岁的男孩才是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这就说明了孩子为什么要离开妈妈,单独和爸爸进行徒步旅行的原因。
从家庭来看,儿子可以和母亲亲密无间地交流。两人之间会进行各种丰富的谈话,但是父亲一旦进门,谈话立刻终止,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此时,父亲也会感觉到很惆怅,整个气氛也变得冷冰冰的。虽然有时儿子也试图和父亲谈话,但是交谈总是会变成父亲的唠叨,最后以两个人的大声争吵而告终。
如果想要改善生疏的父子关系,给儿子的成长以正面的影响,那就试着和儿子一起徒步旅行吧。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旅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却是最好的教育。”特别是和爸爸一起去旅行可以很自然地进行对话,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可以改善以前尴尬的父子关系,使两个人变得更加亲密。如果能够在旅行之前制订一个完善的计划,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这次旅行会比从书本上学习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旅行是否成功,取决于旅行前的准备、旅行的计划以及目标的制定情况。看看泰戈尔的父亲是怎么教育他的吧。泰戈尔小时候很孤僻,不善于与人接触。通过和父亲的旅行,他接触到了神秘的大自然,也有了很多难忘的经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教授他英语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方式。
迈克尔J. 戴蒙德(Michael J. Diamond)在《我爱你,儿子》(My Father Before Me)中提到过“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这个用语。这个用语是英国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专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创造的,这个词汇是形容母亲可以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安慰。同时也是指虽然母亲可以促进孩子心理上的成长,努力亲近孩子,改善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依然不能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压抑。
父亲也可以成为孩子眼中“足够好的父亲(good enough father)”。那么“足够好的父亲”是什么样的父亲呢?应该是一个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自身的情感,让孩子学习到必要的生活本领,使其勇于直面世界上各种严峻挑战的父亲。特别是当孩子处于失落、绝望、挫败情绪之中,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个能够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的父亲,就可以算作足够好的父亲。
迈克尔·戴蒙德说,爸爸在孩子一生之中的不同年龄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孩子出生后到他几个月的时候,爸爸是照顾孩子、保护孩子的“守护者”;当孩子开始慢慢走向这个世界,到了几周岁的时候,爸爸是引导孩子认识外面世界的“联络官”;在孩子上学前的时光里,爸爸是孩子的标杆和榜样;入学后,爸爸是帮助儿子调节情感,抑制冲动的“牵制者”;与此同时,爸爸也要指导孩子如何用健康的方式与他人竞争。在童年时代,爸爸是孩子成长的“导师”,青少年时期,爸爸是孩子眼中的“英雄”;到了青少年的后半期,十几岁的孩子开始对爸爸产生抗拒,认为爸爸已经沦落到“没落英雄”。但是当孩子长大成人后,爸爸又重新成为了一名教孩子如何做一名真正男人的“导师”。也就是说,一个好爸爸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为一个父亲,应该给十几岁的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努力成为孩子眼中的英雄。如果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知道应该给予孩子些什么,那么不妨试试和孩子一起进行徒步旅行。在徒步旅行中,你会充分发挥爸爸的作用,而且也可以给孩子积极正面的教育,这是比任何教育方式都管用的最佳方法。
我从儿子小学六年级开始,每个假期都带他去徒步旅行。在那之前,我只是让儿子参加兴士团 组织的国土巡礼 活动。但是自从接触到欧洲的名望贵族们的精英教育法——教育旅行(在第二部分会进行详细说明)之后,便产生了共鸣,开始正式地和儿子一起进行徒步旅行。在此之前,虽然想和有一点疏远的儿子改善一下关系,多一些时间和他相处,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平日里,我总是忙于记者的工作以及撰述、研究等事务。但通过这次徒步旅行,我在培养孩子忍耐性和责任感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可以全面认识儿子真实面貌的机会。不仅如此,在徒步旅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关注,这让徒步旅行变得更加有意义,而且也让其在儿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自己的照片和文字通过媒体公开出来,使整个徒步旅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使自己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当时和我一起徒步旅行的儿子还只是个小孩子,转眼间,现在已经长成184cm的高中生了。
我认为,徒步旅行是子女教育最棒的良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如果一个家庭将徒步旅行变成父子之间的常规活动,那么这个家庭就有了能确保成功进行子女教育的基石。
旅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却是最好的教育。
陪孩子一起探索外面的世界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孩子出世之后,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两个人决定出国旅行,于是就把孩子托付给了亲戚。但是这家亲戚因为自己很忙,就把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家里的管家。这对夫妇觉得,等孩子长大以后就没有一起出去游玩的时间了,所以趁着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自己先多出去走走看看。就这样,在英国待了一年之后,又在法国待了一年。之后又去了美国和非洲旅行,几乎把全世界都走了个遍。不知不觉中,五年就这么过去了。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子女教育就开始了。这对夫妇旅行回来之后,被眼前的状况吓呆了。孩子根本不认识他们。孩子到了五岁的时候,却一次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怪不得会不认识他们。那天晚上,孩子无论怎样都不要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睡,而是拼命要和管家睡在一起。即使父母对孩子说:“我们才是你的亲生父母啊!”这也无济于事。反而孩子看到父母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显得更加害怕,直接逃回了管家的家里。这对夫妇便跑到亲戚家去质问:“你们怎么把我孩子教得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认了!”此言一出,孩子对他们怒目而视,高声嚷道:“你们不要对婶婶这么说话!”从那天开始,每当孩子睡觉的时候,都会叫着管家婶婶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孩子十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便成了家常便饭。
. ——选自《卡尔·威特的教育》
这个故事出自于广受好评的《卡尔· 威特的教育》(The Ed- ucation of Karl Witte)。卡尔·威特(Karl Witte)是19世纪德国郊区教会的一名牧师。他的儿子是一名早产儿。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如何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一名天才的故事。因此,这本书也渐渐地名气大增。上面的例子是讲了一对夫妇的故事。他们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照顾关怀的幼儿时期,却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而是选择了两人出门旅行。这对夫妇自私的旅行,或者说对子女教育的无知,可以认为是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正确关系的原因。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全家一起出门旅行。因为孩子从出生一直到小学低年级,都不太愿意离开母亲。如果母亲因为上班,或者其他各种事情和孩子经常分离的话,孩子可能会患有“分离性焦虑障碍”。如果病情严重的话,甚至孩子成人以后也会受到困扰。如果妈妈一直照顾着孩子,两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纽带关系的话,即使妈妈离开一会,孩子也会确信过一段时间妈妈就会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当然,孩子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到处寻找妈妈,但是他立刻就会理解当时的情况,然后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反之,没有妈妈经常陪伴的孩子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那么他就会感到非常孤独,认为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希望寻求他人的保护。
我儿子小的时候,他的妈妈经常去课外辅导班讲课,所以把他交给保姆照顾。每当这个时候,孩子都会认为妈妈抛弃了自己,然后大哭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的记忆造成的影响,直到孩子小学五年级暑假,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他都会哭闹,而且心里会感到焦虑不安。无论妈妈走到哪,他都会一直跟着。前文中提到的那对夫妇用5年的时间一直出国旅行,这和彻底放弃子女的教育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旅行呢?或许是这对夫妇是太过于自私了吧。
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他不会感到焦虑不安了。他反而会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更希望有自己的一个“洞穴”,希望在这个“洞穴”里面独处。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想办法不要让孩子局限在他的那个“洞穴”中。应该试着让孩子走出来,见一见外面的世界,把他培养成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这个时候,比起妈妈,爸爸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光靠妈妈一个人,是左右不了孩子的。特别是儿子,会经常无视妈妈的话。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多去陪陪儿子。每天30分钟,或者一周一到两次,抽出时间和儿子一起玩,一起运动。这个时候的儿子离开了妈妈也并不会感到不安,反而更希望自己能够独立。所以与儿子一起旅行,就显得更为必要。
孩子要长大,先要离开母亲的怀抱
父亲一直想教授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告诉他们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每一个做爸爸的都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想尽办法不让孩子们复制自己的弱点和短板。
而妈妈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饿肚子,想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想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现在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妈妈们开始管理孩子的学习,为孩子设计未来的规划,为孩子把控着大方向,而不是爸爸。但是从传统的教育框架中来看,妈妈起着“孩子内心和世界的联系者”的作用,爸爸起着“让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即母亲主要发挥着母性本能,照顾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父亲是要让孩子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雁爸爸 ”,而并没有“大雁妈妈”的原因。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即使长也不过20年左右。孩子如果想和父母产生共同的记忆,至少也要长到五六岁才可以。也许从这时到青少年期结束,才真正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光。到了大学,孩子再也不是抱在怀中的小孩了。有的父母把读大学的儿女依旧当做小孩来看待,这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态度。度过了青春期,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应该接受更多的锻炼,应该勇于让他们接触外部的世界。西欧有个传统,就是让超过20岁的孩子从家中独立出去。
当然,让孩子独立的时候,比起心中的喜悦和满足感,家长心中更多的是不舍和焦虑。但是,这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而迈出的第一步。此时,妈妈绝对不能过度保护孩子。这是因为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会让孩子在进入社会后成为一名落后者。稍微夸张点说,韩国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母亲的“过度教育”。
约瑟夫A. 坎贝尔(Joseph A. Campbell)在《神话的力量》 (The Power of Myth)中强调,孩子在一生中一定要经历一次寻找爸爸的旅行。
女神雅典娜告诉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他的爸爸去参加了特洛伊战争,但是依然还活着,让他去找爸爸。寻找爸爸对于年轻的英雄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寻找爸爸是寻找自己经历、自己名字、自己本性的过程。所以应该主动尝试这种探险。
但是孩子通常都不愿意独自离家去旅行,因为在家里他们有妈妈可以依赖。对此,坎贝尔如此强调。
对小男孩进行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启蒙锻炼比起小女孩更加残酷。无论女孩愿不愿意接受这种锻炼,她们都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一名真正的女人。但是,如果要让小男孩长大成人,那么就必须要下定决心。女孩经历了月经初潮就会成为一名女人,而男孩必须首先要脱离母亲的怀抱,才会长大成人。“快去找爸爸”这个神话故事所要传达的意思正是如此。让男孩去寻找爸爸,其中也包含了“离开母亲的怀抱”之意,即从妈妈怀抱中走出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即使在3 000年前的神话时代,儿子到了20岁也要脱离母亲的保护。
那么为什么儿子不愿意脱离母亲的怀抱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恐怕就是母亲的“乳汁”。
“孩子在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母亲的乳汁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孩子的记忆中,我们有着动物身上固有的行为体系,我们称为本能。这也正是生物学的基础。稍微上升一个层次,每当我们受到外来威胁的时候,会感到羞耻、尴尬,也会有一种异常的畏惧感,甚至会有罪恶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跨越门槛仪式’来跨过心里这道槛,努力地改变自己。”
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跨越门槛仪式”,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儿子去寻找自己的爸爸。
爸爸和儿子两个人的徒步旅行可以说正是儿子寻找爸爸的过程。在这之前,儿子总是和妈妈一起度过,妈妈也无微不至地保护着他。如果妈妈在身边的话,凡是儿子想吃的、想看的、想拿的,妈妈大部分都会满足他。妈妈在自己旁边总会感觉非常安心和温暖。但是,如果换做是爸爸,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很不舒服。不仅想拥有的东西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给买,反而还会经常呵斥,谴责自己。这和妈妈的处理方式大有不同。爸爸成为了尴尬和可怕的代名词。但是,不是所有时候儿子都可以在妈妈的怀中寻求保护和安慰。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崎岖和冷酷的世界,会无情地决出胜负。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就避免不了竞争。爸爸的作用正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这个冷酷的世界,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同时也需要把经验讲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如何用智慧来做一个赢家,在这个世上立足。这个时候爸爸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好爸爸”。因为不是所有善良优秀的爸爸都一定可以将儿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爸爸有时反而需要扮演黑脸。但是即使要扮演黑脸,也需要让儿子感受到温暖和爱。爸爸不得不做一些会令儿子反感的事情,以此来教会儿子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上的困难和崎岖。
下面我解释一下为什么爸爸要和儿子单独进行徒步旅行。在徒步旅行的途中,爸爸可以发自内心地告诉儿子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规则。对于儿子来说,和爸爸两人的徒步旅行,是得到爸爸祝福的时间;对于爸爸来说,和儿子两个人在一起也是难得的幸福时光,同时也是建立自己在儿子心中形象的一个机会。
不用担心妈妈不在身边可不可以,孩子是否会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和妈妈在一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依赖着妈妈。我就有这样的体会。妻子和儿子曾经一起去加平 的明智山 。儿子在山上走了不到30分钟,就吵着闹着说很累,需要休息片刻再走。稍微走了一会儿就说想喝水,要么就说腿疼,就这样一直纠缠着他妈妈。还有一次在儿子初三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济州岛进行了5天4夜的旅行。期间我们去偶来小路 徒步,其中有一天孩子的妈妈和我们同行,孩子那一天就一直跟着妈妈。当然,徒步的速度随即大打折扣,他一直在后面慢悠悠地走着。
孩子难受或者吃力的时候,妈妈总是发挥着她母亲的本能。即使是在旅行的时候,妈妈也要像在家那样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尽量想让孩子感到舒适。这也正是妨碍旅行的因素。徒步旅行更是如此。爸爸希望在徒步旅行中锻炼儿子的忍耐力,培养儿子的责任感,使他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可是妈妈如此一来,却让整个计划全部泡汤。
爸爸没有必要成为一个“好爸爸”。因为不是所有善良优秀的爸爸都一定可以将儿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爸爸有时反而需要扮演黑脸。
用徒步旅行为孩子寻找可连接的“点”
2011年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于2005年6月20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中,将出发和起点,以及努力的重要性称做“将点连接的工作(conn- ecting the dots)”。当时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将点连接起来,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回忆当初时,所有的事情貌似都惊人地形成了一条一条的线,每条线都有自己的意义。换句话说,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即每个点,dot),实际上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会创造出一个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将自己做过的、经历过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连接起来,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乔布斯就将点连接成了线。他曾经选择在一所重点大学听字体设计课。在选择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想到这门课会对以后的自己有什么帮助。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才选择了这门课。而他当年上的字体设计课却对10年后苹果Mac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苹果Mac上就运用到了当时学习的字体设计的相关知识。这个例子也正是将以前学习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现在的一个典型例子。乔布斯称为“将点连接的工作”。
《穿越沙漠的六个方法》(Shifting Sands:A Guidebook for Crossing the Deserts of Change)的作者史蒂夫·唐纳休(Steve Donahue)为了避寒想离开巴黎,去更加温暖的地方过冬。一个偶然的想法却让他成为了纵贯撒哈拉沙漠的人。他的目标只是要去温暖的南部海边,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加细致的计划。正因如此,使得他在沙漠中徘徊了数十日。但是通过这次旅行,也让他懂得如何穿越人生的沙漠。
“所谓人生,就是有时会走得看似顺畅,有时却又迷失方向。如此反复。人生的大部分并不是山,而更像是沙漠。”
我认为,唐纳休将人生比喻为不是“山”,而是“沙漠”,是非常恰当的。人们登山的时候都有个明确的目标,就是登顶,所以人们只顾向前走。而沙漠并没有顶峰。所以人们只能穿越它。比起目标,唐纳休更加重视过程,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是更有意义的。将重视“目标(山)”的文化变为重视“过程(沙漠)”的文化,会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有意义。我们要将穿越沙漠的勇气和劲头运用到穿越人生的沙漠当中去。爬山的时候,我们将登顶作为目标,心里想着,也许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可以休息很长时间,但是真正登上山顶之后,尽管全身疲惫,但也只会休息一小会。即使挑战极限,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顶峰,在山顶上休息的时间也只不过是5~10分钟。反之,沙漠没有固定的顶峰,每当出现绿洲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会,恢复一下体力,补充一下能量,然后从容地继续穿越(人生的)沙漠。
对于作为一名顾问的史蒂夫·唐纳休来说,年轻的时候在撒哈拉沙漠的旅行,为他成为心理咨询师进而创造独具特色的变化管理模式,提供了决定性的线索。他现在也以一名顾问及演说家的身份活跃在世界各地,为大家讲解个人和组织的变化、团队革新、潜能发掘等一些具有意义的课题。
沙漠旅行为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顾问提供了可连接的“点”。对于原来是一名迪斯科舞蹈讲师的他来说,从撒哈拉沙漠的旅行中得到的感悟和启迪也为他成为世界上变化管理的顾问提供了这样一个点。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也不知道对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坚信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用心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有一个期待的结果。这也是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中的基廷老师所说的“抓住今天,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的真正意义所在。现在所做的事情即使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但努力尝试去做之后会发现,结果还是很不错的。这件事的成功也会给你做其他的事情提供动力。这便是将自己所做的事情用若干个点连接起来的行为。
我现在和儿子一起创造的点正是“徒步旅行”。一年、两 年……随着徒步旅行的次数逐渐增加,徒步旅行也会成为我们全家一个标志性的家族文化。(我将其称作“米姆,Meme”,关于这个词,我会在第二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
哈佛大学的麦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教授出版了一部名为《金钱不能买什么》(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的著作。我想,爸爸和儿子的徒步旅行会成为两个人最珍贵的回忆,这种回忆用金钱是买不到的。我也坚信,父子的徒步旅行对儿子以后的生活来说,也会成为某种宝贵的经验。即现在进行的徒步旅行会成为儿子人生中的“点”,将会和未来的某一个“点”连接起来。从短时间来看,在和儿子徒步旅行的基础上出版的这本书也可以称为“将点连接起来的工作”之一。
作为父母,你们想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点”呢?如果还没有和儿子一同创造“点”的经验,那么就在下个假期和儿子一起出去徒步旅行吧,以此作为连接“点”的第一步。
对待孩子,要用51分的严格和
49分的慈爱
最近电视播放一个叫做《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 。这个节目是演艺界的名人带着孩子到韩国各个地方旅行的一档综艺节目。有时会因为执行任务,出现很多的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和爸爸一起的徒步旅行。
有一种叫做“浣熊炸酱面”的食物,也因为该节目的火爆而获得越来越高的人气。浣熊炸酱面是将炸酱面和浣熊面一起烹煮而制作的食品。我也尝试着自己做过一次,有炸酱面味道的同时,也混合着辣辣的味道,给人一种吃四川料理的感觉。下次我做的时候大家一起尝尝吧。
——选自《写给爸爸的第35封信》
这一段是我和上高二的儿子第十次徒步旅行回来之后,儿子写给我的信中的一部分。像我儿子说的那样,最近《爸爸!我们去哪儿?》这个节目很火。看了爸爸和儿子一起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父亲有多难。孩子第一次和爸爸单独出门旅行难免会有生疏感和尴尬感,但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他们执行活动中那滑稽有趣的样子,而是爸爸和孩子通过这些活动,使彼此的心灵逐渐拉近,慢慢变得更加亲热的样子。
这个节目据说也为策划人金汝昆提供了一些经验。他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平时没有时间好好陪他,父子的关系也很生疏,有一次下了很大的决心带儿子去玩具博物馆玩,但是却不知如何与他相处,感觉很吃力。于是就以当时的经验为基础,以父子关系为主题,产生了制作一档在父子相处过程中,如何发挥父亲作用的综艺节目的想法。
不知道看了这个节目的妈妈们,要如何斥责孩子的爸爸。据说因为这个节目,爸爸们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成为“像朋友一样的父亲”,是这个节目暗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点。实际上爸爸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更难。即便如此,如果没能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也会经常受到妻子的责备。
当然,能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的爸爸自然是好爸爸,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爸爸都有成为这样爸爸的必要。儿子小的时候和爸爸像朋友一样相处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儿子对待爸爸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若要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就很危险了。
话说回来,像《爸爸!我们去哪儿?》播出的那样,爸爸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也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而已。儿子小学六年级或者初一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起父母,儿子更愿意和朋友、同学在一起,即使在家的时候,也是经常一进房门就再也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一般来说都会立马躲开,处于一个自暴自弃的状态,有一种深深的困惑和狼狈感。平时和爸爸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儿子此时会更容易无视且疏远爸爸,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要想和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我认为最有必要的,可以说是爸爸和儿子一起进行徒步旅行。因此,我认为《爸爸!我们去哪儿?》这个节目若要探寻子女教育真正的秘诀,那应该以中学生为对象,而不是小学生,这样或许会更有意义。因为爸爸不应该总是扮演可爱调皮的角色,而是应该对真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一部分子女教育专家认为,成为朋友式的爸爸是不值得提倡的。需要朋友式的爸爸是在孩子成年以后的时期。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和孩子如果像朋友一样相处,就会使孩子的危机意识淡薄,父母的话就会没有分量。之后父母无论说什么话,孩子都只会微微一笑,把话当做耳边风。此时如果把这当做一件困难的事,就会感到越发困难。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严重,若想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来适当指导孩子,就需要一个有威严的爸爸。因此如果爸爸平时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毫无嫌隙地相处,突然之间又变成老虎一样,就会让孩子很不习惯。
这也可以说是爸爸和儿子用情感和信任建立的上下级关系。情感和信任要在“爸爸像爸爸,儿子像儿子”的时候建立起来。爸爸若想像一个真正的爸爸,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如果这点威严消失了,那么父子关系也就随之崩塌。因此,比起像朋友一样的爸爸,给人以温暖的爸爸是不是更加值得提倡呢?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爱,那么多少有一些威严是不是没有关系呢?爸爸一定要有爸爸的威严,但这和总是对孩子严格,过于苛刻的父亲是有区别的。
《周易》中有这样一段话:“家人嗃嗃,悔厉,吉。 ”
也就是说,只要可能的话,严格对待子女会比较好。我将这句话改了一下,称为“54∶49”。意思是用51分的严格和49分的慈爱来对待孩子。无论父母有多么的慈爱,也必须要有那2%的严苛。
如果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很可能徒步旅行都不能成行。因为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吃苦。如果周末问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爬后山,一般都会回答说不。平时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一旦突然间建立父亲的权威感,强迫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也会感觉到很难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每次一说要和儿子一起徒步旅行,就会有很多人来问我:“儿子愿意和你一起出去吗?”这是因为很少有孩子愿意做像徒步旅行这样辛苦费力的事情。很少有真正发自内心想要徒步旅行的孩子。但是当徒步旅行成为一名父亲所需要做的,并且应该做的时候,就要努力说服孩子。此时需要的,正是父亲的威严。
当然,能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的爸爸自然是好爸爸,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爸爸都有成为这样爸爸的必要。儿子小的时候和爸爸像朋友一样相处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到了青春期后,儿子对待爸爸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若要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就很危险了。
父亲的作用是要孩子学会独立存活下去
几年前我看过KBS的一部纪录片,介绍的是亚马逊的母系氏族——亚马逊族。数千年前曾是亚马逊主人的原住民在开发和文明的名义下,抛弃了自己生活的根据地,沦落成为城市的贫民。但是在雨林深处,依然生活着一些部落,保留着原始的模样,其中之一就是成为传说中的母系氏族——亚马逊族。
亚马逊族只有女人在一起生活。这个现状是一段凄惨的历史造成的。19世纪末,白人为了开采橡胶,抓走了男丁,并强迫女性怀孕。失去了丈夫而逃亡的女人们,自己形成了一个部落生活着。女人们为了保留这个种族,需要怀孕的时候就与邻族的男人交配,但并不维持婚姻关系。亚马逊女人如果生了儿子,就让他成为奴隶,把他送到其他部族,或者和儿子一起离开该部族。因此整个种族的延续是由女人来决定的,现在也有当时的思想残余。
在从这个母系氏族学到的东西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原住民女性们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她们比起韩国这样教育发达的国家,对孩子更加严苛,时常训诫孩子。
母亲与孩子虽然共同生活,但是饮食却是彻底地分开。如果有好吃的食物,一定是大家一起分着吃。如果自己吃独食的话,就会付出惨烈的代价。亚马逊族有“忍耐训练”的时间,就是将自己几天来所犯的错误向大家坦诚的时间。如果没有如实地交代自己的错误或者犯的罪行,那么就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一个女人的女儿自己吃了蚂蚁卵,但是却没有说出自己的错误。于是这个女人就将自己的女儿带到有蚁穴的树下,毫不客气地摇晃着大树,结果蚂蚁掉了女儿一身,女儿被蚂蚁咬得很疼,不知所措。
之后这个女人又带着女儿去了江边,将女儿沾满了蚂蚁的身体洗净,然后为了不让蚂蚁的毒素扩散,吸树皮中的树汁替她解毒。就像“打个巴掌,给个甜枣”一样,虽然给了犯错误的女儿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之后又显现出母亲对女儿的爱。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被其深深地打动。
亚马逊族是一个没有男性,只有女人的部族。即亚马逊族的女性用母亲代替了我们社会中的男性,也就是父亲的角色。因此母亲有时给予严厉的惩罚,也是教会孩子要消除不利于集体的自私心理,掌握生存的必要技能(即打猎术和觅食术),以及传授方法教他们用树皮提取树汁治愈伤口。亚马逊族的人们没有和爸爸生活在一起,这些妈妈们对孩子进行忍耐训练的目的,正是要教给孩子一些爸爸教不了的事。通过这种忍耐训练,可以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如果没有集体观念,那么就不会在社会中存活下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应该要给孩子掌握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严格对待他,而不是过度地保护和照顾他。
比起妈妈温和细腻地对待孩子,相反,抑制住母性的本能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更大的帮助,我们应该直视这一事实。如果总是对孩子百般呵护,用心照顾,那么将来孩子就很难离开妈妈,无法独立成人。
在孩子即将进入青少年的时候,妈妈要试着将孩子送到外面,远离家门。如果不这样做,等到孩子成人的时候,就会受到“空巢症候群(中年主妇感觉失去自我认同性的心理现象)”或者“自我丧失感”的困扰。
父亲和孩子的徒步旅行正是让孩子脱离母亲的本能保护,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的绝好机会。但是如果孩子不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或者爸爸很忙,没有时间和自己一起徒步旅行,那么可以尝试和妈妈一起旅行。此时,妈妈不妨试试亚马逊族对女儿的忍耐训练,的确很有效果。如果妈妈按照亚马逊族的做法,做一个“像爸爸一样的妈妈”的话,那么和妈妈的徒步旅行也可以达到和爸爸一样的效果。
在孩子即将进入青少年的时候,妈妈要试着将孩子送到外面,远离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