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数字摄影与数字绘画艺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得格尔就曾经富有预见性地宣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图像的世界,而当电视普及、网络兴起,生活的全面媒体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3年1月,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评选了1982年度令世人瞩目的“年度人物”。这本杂志将“电脑”评选为年度人物,在杂志封面上,人的塑像坐在电脑面前,他们好像相互注视着。在杂志的封底,在窗口边,人的塑像更为惬意地坐在一个小电脑旁。这好像是预言着“视窗”使得人与电脑的关系更为亲密。这本杂志由此揭示了一个“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也预示着包围我们的媒体将进入数字化时代。果然,数字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幅度介入媒体的发展过程并全面改变了传统媒体。在本章我们将从数字摄影和数字出版两个方面检视数字影像的重要变革。1996年,历经三十余年技术研发的数码相机终于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并在2001年销量首度超过传统相机。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文字、图形图像数字化的桌面出版系统逐步取代了传统出版印刷技术。
数字影像的优势在于对多种媒体信息的兼容和整合。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影像的形成方式其实牵涉我们如何认知、表现和再现世界。因此,在本章中,你将看到从摄影到数字摄影中,人们如何在摄影和绘画的关系讨论中认识和创造影像,进行现实记录和艺术表达;你还将发现,计算机绘画的先锋实验为何最初以抽象画为主,艺术家与程序师的合作怎样促进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1.1摄影与数字摄影
法国艺术学家达弥施在他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一书中曾经指出:“摄影不能改变历史,而是动摇了历史这一概念。”尽管达弥施对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致以崇高敬意,但他认为摄影能否自行写就历史,值得商榷。达弥施的这一疑问其实展现出摄影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这也是本节希望和你共同学习的重点,即当我们面对不同阶段的媒体和艺术形式时,并不能用简单的“进步”或“落后”来判定,就如同本章重点讨论的摄影和绘画、电子读物和传统书籍一样,摄影没有取代绘画,电子书也不会宣布纸质书籍的死亡,不同的媒体和艺术形式以不同方式提出并将为我们打开不同视野。
摄影的基本原理,即“暗箱”原理其实远远早于摄影技术的诞生,也就是说作为“概念”的摄影早就存在了。早在公元前350年,雅典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机械学问题》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几乎是同时期,中国的墨子也提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不过从原理到摄影技术的真正成功时隔了千年。181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尼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装配了名为“人工魔眼”的第一架照相机。
正是照相机让摄影术得以真正成型。照相机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能在几十、几百、几千分之一秒的瞬间里,把从景物来的光捕捉到机内,在胶片上记录下景物的形象,摄影由此成为我们可以掌握的再现世界的新方式。同时,摄影从来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摄影师从自己的视角关注我们的周遭,按下照相机的快门,抓住了瞬间,形成了可表达的影像—照片。
传统的摄影并非即时成像,人们在拍摄之后,需要把底片送入暗房冲洗、显影,才能得到期待中的影像。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影像的即时性,在按下快门的同时你就抓住了你所看到的。数码相机借助数字存储技术更为便捷地记录影像,传统胶卷只能拍摄30~45张,而如今一个较为普遍的8GB存储卡能存储2MB尺寸的照片近5000张。除了强大的存储量,数字摄影也使影像的处理更为多样化,你可以借助数字图像软件进一步处理这一影像,或保留原貌,或略做调色,或与其他影像合成,并且可以选择让它继续以数字方式浏览,或者打印、印刷出来成为可以触摸的出版物。
1.1.1摄影、绘画与出版
如今,人们再也不用携带照相机了,用手机就可以拍照,而且拍完照片之后可以直接上传到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和朋友、家人分享。这种便捷性已经使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没有摄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在相片的世界中长大,拍照和欣赏照片已经成为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摄影向人们展示不能亲自去观赏的名胜,还可以通过摄影看到名人,让人们贴近世界上的重大事件。然而,摄影以及数字摄影的发展却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1826年,尼普斯拍摄了目前仍保存良好的最早的照片,他在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自家农庄,把涂上感光盐的锡盘放在小盒子里,装上镜头从楼上窗户拍摄,曝光8个小时,得到了这张《葛拉斯窗景》(View from the Window at Gras),尼普斯把这种方法称为“日光绘画”(如图1-1所示)。
图1-1尼普斯拍摄的《葛拉斯窗景》,拍摄于1826年
在尼普斯之后,法国的达盖尔提出了银版照相法,并在1839年拍摄了第一张包含人物的照片,照片的左下方呈现了一位巴黎街头的擦鞋者(如图1-2所示)。达盖尔自豪地称自己的银版摄影术为“自然的镜子”,以彰显其精细呈现的能力。不过这种摄影术曝光时间太长,不能凝结动态,其影片中人物的模糊就是受这种摄影术所限。因此,相对于达盖尔忠于自然的摄影思路和技法,英国的威廉·亨利·福斯·塔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延续了尼普斯“光绘画”的思路,推出了以希腊文“美丽的”命名的卡罗摄影术,由于这种摄影术有底片可以无限复制的能力,奠定了现代摄影的基础。并且,也为摄影与出版的联姻开辟了道路。
图1-2达盖尔1839年拍摄的第一幅包含人物的照片,照片呈现了巴黎圣殿大道上的景象
借助摄影这一产生于绘画之后的表现形式,人们得以重新思考绘画本身。起初,人们是带着绘画的观念解读摄影的。还记得尼普斯把他的摄影称为“日光绘画”吗?事实上,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和绘画进行着互动。一方面,摄影似乎成为绘画的潜在威胁和对手;但另一方面,摄影在发展中有着对绘画的模仿,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摄影作品《两种人生》(Two Ways of Life),这幅由奥斯卡·雷兰德(Oscar GustaveRejlander)创作的摄影作品于1857年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展览,其动用了16个以上的专业模特,30张底片,拼放叠印,耗时数周(如图1-3所示)。这幅作品其实是以经典的绘画作品《雅典学院》(如图1-4所示)为蓝本进行布局的,对应《雅典学院》的哲学道路选择,展示了人在十字路口的抉择,以黑白摄影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同时,现在绘画艺术也在摄影面前反思,更重视艺术家的主观视角和表达,从而呈现出新的风貌。
图1-3雷兰德创作的《两种人生》,41cm×78cm,1857年
图1-4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1510年至1511年
由于摄影抓住瞬间的强大影像复制能力,人们开始质疑绘画的写实能力和准确性。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几乎是尼普斯埋头研究照相机进行“日光绘画”的同时,一批表现人们策马奔腾的绘画作品受到欢迎。这些作品中,以法国著名画家奥多尔·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的《赛马》(Horse-racing at Epsom)最为著名。画面中,骏马的四蹄腾空,前腿和后腿同时张开,形成跨跃性的姿态,这非常优美,看起来也很真实(如图1-5所示)。50年后,摄影使人们有机会发现马奔跑时的真实情景。1878年,摄影家爱德瓦·梅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借助多台摄影机定格了马车的奔跑姿态并以摄影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如图1-6所示)。此时,画家和观赏者们都大吃一惊。原来席里柯的绘画是错的,一时间人们开始质疑绘画,似乎摄影才是真实的、写实的。但摄影真的让绘画无路可走了吗?请参照本节后面的课堂讨论:“摄影宣告了绘画之死吗?”
图1-5法国画家奥多尔·席里柯的《赛马》,1821年
. 另一方面,摄影逐渐从学者和专家的特权变为普通大众也可以使用的技能。这种转变背后是人们对于拥有影像(尤其是肖像)的渴望。在摄影之前,个人拥有自己的肖像只能借助画家绘制肖像画,但这往往是贵族和富人们专享的。普通人很难聘请高水平的画家绘制个人肖像或家族群像。但摄影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这一格局。随着人像摄影的不断尝试,专业的肖像摄影棚似乎一夜间在欧洲和美国蔓延开来。到了1840年,在纽约街头一美元即可拥有一张“银版照片”。普通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肖像,照相机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民主推动者的角色,默默地改变了19世纪僵硬的社会阶层结构。
图1-6梅布里奇借助摄影定格了马奔跑时的姿态, 1878年
改变社会结构的还有出版。在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约400年后,德国的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这一诞生于15世纪中期的古登堡印刷术进一步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使更多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但此后的印刷规模仍然有限,并停留在手工阶段(如图1-7所示)。
直到1840年以后,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才开启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而印刷的机械化恰与摄影的发展产生合力。一开始,摄影进入出版是以粘贴照片的形式。在摄影加入出版印刷之前,印刷出版物中的图像更多以手绘的插图方式,再通过类似版画的方式实现规模印刷。由于卡罗摄影术的底片能大量复制照片,印刷行业开始将照片贴到书页上实现新的“图文并茂”。1844年6月29日,塔伯特所著的系列专刊《自然的铅笔》(The Pencil of Nature)发行了第一册,其中包含五件卡罗照片原作(如图1-8所示)。此后,摄影使得印刷出版的内容大大丰富,印刷的书页普遍增加,以摄影配合文字的出版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图1-8《自然的铅笔》从1844 年至1846年出版六本,是第一批配摄影插图的商业出版物
1860年,美国的理查德·霍(Richard M. Hoe)发明了轮转印刷机,能够一天印制上百万页。此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即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六轮印刷机(如图1-9)。直到20世纪中期,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出版业的机械化。
图1-9理查德·霍的六轮印刷机
几乎与印刷出版的机械化同步,摄影也进一步普及,便捷的彩色胶卷也在彩色印刷之后被发明出来。1888年,乔治·伊士曼向大众推出了柯达照相机,并提出了著名的广告语“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从此以后,摄影更加普及。虽然照相机得以普及,但当时的柯达照相机在拍摄完胶卷之后,“剩下的工作”的确要交给柯达公司来做,要将照相机送回位于罗切斯特和纽约的柯达总部冲印。1925年,德国的徕卡(Leica)公司制造了第一台135毫米照相机,这种轻便的款式作为工业标准被保留下来(如图1-10)。1935年,柯达公司生产了彩色胶卷。
图1-10德国的徕卡相机是最早的135毫米相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被引入摄影界。日本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设计镜头,完成了高质量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60至70年代,美国计算机工业和航空工业发展起来的微电子线路概念被应用于摄影镜头的量光和自动曝光的高级系统。
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和出版行业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出版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道路。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这使得在出版中还原精美的摄影作品成为可能。
进入90年代,摄影与出版都迎来了新的革命,制造、阅读以及消费影像的时代真的到来了,数码相机终于在1996年进入大众消费市场。2001年的数据显示,数码相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的35毫米相机。同时期,传统出版被新推出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逐步取代,表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出版印刷领域。
课堂讨论:摄影宣告了绘画之死吗?
由于类似赛马这样的摄影实例,一些人认定照相机才具备真正的客观视角,好像“照相机永远不会说谎”,并提出在摄影强大的写实能力面前,绘画将走向灭亡。那么,摄影宣告了绘画之死吗?你如何看待摄影和绘画的关系呢?
摄影和绘画其后的发展给了这个问题否定的答案。摄影不仅没有让绘画死亡,还同绘画相互作用,改写和丰富了人类认知和表述世界的方式。
从尼普斯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开始,“日光绘画”就以新的方式作用于绘画,艺术家们在摄影技术发展中重新寻求绘画的立足点,更为重视内心的、主观的色彩和造型表现。比如,通过对丢勒和凡高的自画像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写实观念上的差别。德国艺术家丢勒被称作“自画像之父”,他在1500年创作的自画像清晰地体现了画家对写实和细节刻画的要求。而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画于1889年的自画像则很不同,凡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火焰般的笔触和强烈的主观色彩都呈现了摄影出现之后对绘画的新要求(如图1-11)。
此后,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开拓的“野兽派”、“立体主义”的绘画相较于之前的绘画,更注重发掘主观视角,将内心色彩和造型感受外化的成果。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成为充沛的生命个体,借助色彩大胆涂抹激情的笔触,乃至材质的混合使用,产生了绘画新的维度(如图1-12所示)。
图1-11左图为丢勒《自画像》,1500年,木板油画,67.1 cm ×48.7 cm,现存于德国慕尼黑。右图为凡高《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65 cm × 54 cm,现存于法国巴黎的奥赛美术馆
图1-12左图为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照镜子的维纳斯》,更注重表现写实的造型和质感,1615年。右图为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照镜子的女孩》,则关注主观色彩和个人视角,1932年
新的绘画风格又反过来影响摄影,并促进了摄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得到承认。有“美国现代摄影之父”之称的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积极地向美国艺术界引荐包括马蒂斯、毕加索在内的欧洲前卫艺术家,这对美国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他作为摄影分离派的倡导者反对摄影作为绘画的陪衬,主张摄影应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摄影摆脱绘画的羁绊,进而成为世人所公认的一门独立艺术的现代开端。
即使到了数字摄影的时代,摄影和绘画的互动也在继续。在数字技术的协助下,摄影有了更为多样的空间组织能力,也带动了摄影与绘画关系的新思考等,比如摄影师杰夫·沃尔(Jeff Wall)以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浮世绘为参照对象,在现实中重新组织人物和景物的关系,在摆拍和数字合成中探索动与静的平衡(如图1-13所示)。
图1-13摄影和绘画的互动(见插页彩图)
我们可以用杰夫·沃尔这样的一段话结束我们的课堂讨论,但并不希望停止你对摄影、数字摄影和绘画关系的思考和实践。“我试着在摄影所提供的更自由、新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以及19、20世纪具象绘画中静止的、凝固的、人造的画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1.1.2数字摄影技术
数字摄影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胶片摄影提出的,数字摄影不仅用电子探测器感知、捕捉影像,还以数字方式存储影像,影像可以作为数字文件在计算机中观看、处理并进行数字输出或打印。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的成像流程来对比它们:
传统相机拍摄:暗房冲洗→照片成像。
数字相机拍摄:在相机中观看/数码软件处理→数字化输出。
当然,可以将传统的相机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即通过扫描等方式对胶片、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使得数字影像的来源更为丰富。
数字摄影成为主流的摄影方式不过10余年的时间,它的研发却可以追溯到1965年。最先进的技术往往始于军事、航空等领域,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我们上一节提到过美国计算机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数字摄影提供了研发基础。1965年7月15日,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JPL)借助航天器“水手4号”以数字感光方式拍摄了一组火星的照片,不过这时数字影像仍然以录像带方式带回地球(如图1-14所示)。
此外,在数字摄影的发展历程中,电视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视的出现,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将传播的电视节目记录下来的设备,电子成像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研发。1951年,宾克罗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电子成像技术由此产生。196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维拉·波义耳(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宣布发明了能够将光学影像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荷耦合元件“CCD”。此后,4色CCD、超级CCD等最新改良技术不断涌现,成像效果也不断提升。
1975年,柯达公司(Kodak)的斯蒂文·赛森(Steven Sasson)进行了数字相机的开发实验。最初的数字相机超过六斤重,可以拍摄达到1万像素的黑白照片。但这时数字摄影还只是一种实验,没有大型开发和生产的计划。除了柯达公司,索尼公司也从1973年开始了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mm×12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像素×490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了电子信号传输,这也被视作数码相机的雏形。
1988年,富士公司与东芝公司在德国科隆博览会上,展出了共同开发的使用闪存卡的Pujixs数字静物相机“DS-1P”,它拥有16MB的容量,只能存储10张照片,并且这部照相机并没有在市场推广。在这前后,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公司相继发表了数字相机的试制品:如佳能RC-701、卡西欧VS-101、富士DS-X、东芝MC2000等。这些产品的推出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不需要感光胶片,相机同样可以记录影像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过由于这些试制品造价昂贵,体积庞大,因而不利于普及,当时大多数消费者把数码影像作为一项高科技产品来看待。
1994年,柯达公司与尼康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台高清晰的数码相机DCS460,1996年数码相机进入大众消费市场,人们发现这种新的照相机改变了之前的摄影体验。
数字摄影的出现,使得拍摄和储存影像变得非常容易,既省时又省钱。掏钱购买昂贵的胶卷,仔细保存好,然后再花钱冲洗照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数字摄影只需简单地买张内存卡,就可以存储非常多的照片。数码相机的存储卡可以重复使用,所拍摄的照片可以即时观看,甚至可以借助照相机自身提供的功能进行修改。不满意的照片可以随时删掉,满意的照片可以进一步在计算机上进行精细的修改,再冲印或打印。这些照片可以储存起来,还可以发布到网络上。
当人们熟悉和了解了数码相机和数字摄影的优势之后,众多预测显示,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提高,数码相机最终会取代传统照相机。这一预测在2001年变成了现实,数码相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35毫米相机。
1.1.3知识点单元:数字摄影技术相关术语
1. CCD
CCD英文全称是Charge-Coupled Device,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为像素(pixel)。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CCD的作用就像胶片一样,但它是把图像像素转换成数字信号。CCD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电容,能感应光线,并将影像转变成数字信号(如图1-15)。经由外部电路的控制,每个小电容能将其所带的电荷转给它相邻的电容。
图1-15CCD替代了传统胶卷,可以将光学影像转换为数字信号
2. 像素和像素画
人们往往并不知道在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就是像素。不过人们一开始接触和选购数码相机的时候,像素就成为了重要的选购指标之一。像素不仅是衡量数码相机的指标,也是组成数字影像的基本要素,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数字媒体世界的基础。
“像素”(pixel)是由 Picture(图像)和 Element(元素)这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是用来计算数码影像的一种单位。如同摄影的相片一样,数码影像也具有连续的浓淡色调,若把影像放大数倍,我们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的,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这种最小的图形的单元能在屏幕上显示,通常是单个的染色点。越高的像素,其拥有的色板越丰富,也就越能表达颜色的真实感。基于这样的构成方式,一些创作者专门采用方格填色的方式模仿像素感,被称为“像素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艺术团体eboy,他们是现代像素艺术的先锋,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像素”方格构成的数字世界(如图1-16所示)。
图1-16eboy艺术团体创作的像素画《圣诞》(见插页彩图)
3. 分辨率
分辨率(resolution)就是屏幕图像的精密度,是指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像素的多少。由于屏幕上的点、线和面都是由像素组成的,显示器可显示的像素越多,画面就越精细,同样的屏幕区域内能显示的信息也越多,所以分辨率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可以把整个图像想象成一个大型的棋盘,而分辨率就是所有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数目(如图1-17所示)。
图1-17将数字图像放大,就可以看到数字图像中的方块线,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的数目就是分辨率。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软件调整分辨率
1.1.4数字摄影艺术
对摄影艺术的界定很难,往往是相对纪实摄影、商业摄影而言的。然而正如艺术难以被定义一样,谁能否认那些优秀的新闻摄影和用于商业的摄影就没有艺术性呢?因此,摄影艺术更广泛地是指以创造性的视角进行拍摄,或者如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界定艺术那样,“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因此,认识摄影艺术以及数字摄影艺术,也要从摄影艺术家开始。
一些评论家认为最早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的人是为维多利亚女王拍摄过肖像的英国摄影师约翰·梅奥尔(John Edwin Mayall),他采用达盖尔银版法拍摄了一系列作品。梅奥尔自认为是一位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摄影师,这是因为他的人像摄影不追逐当时的商业肖像潮流。他力图使摄影更加诗意和感性,他的作品在1951年“水晶宫”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成为较早的摄影艺术展示。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多位摄影家都对摄影艺术(尤其是肖像摄影艺术)方面颇有贡献,代表人物有女摄影师朱丽娅·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同时也是摄影家的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如图1-18所示),以及上节介绍的《两种人生》的创作者雷兰德。弗莱德·荷兰(F. Holland Day)作为一名摄影家和出版家,最早在美国倡导要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此外,我们曾提到的被称为“现代摄影之父”的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反对摄影作为绘画的陪衬,以抓拍方式进行创作,追求忠实地再现拍摄对象原有的面目、品质和性格。他创办的摄影杂志《摄影作品》(Camera Work)和著名的代表作《三等舱》(The Steerage)都成为重要的现代摄影里程碑(如图1-19所示),他也是把摄影带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先驱。
图1-19斯蒂格里茨创办的杂志及其作品都成为现代摄影里程碑
可以说,在数字技术改变摄影之前,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摄影艺术的主导类型主要是人体摄影、肖像摄影和风景摄影。最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家还有: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如图1-20所示),以家庭主题闻名的女摄影艺术家莎丽·曼(Sally Mann)(如图1-21所示)以及人体摄影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等。
图1-20亚当斯的风景摄影《亚当斯之路》(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1942年)
图1-21莎丽·曼拍摄的她三个孩子的摄影作品《家庭》系列之一,1984~1991年
延伸阅读:Aperture季刊杂志
继斯蒂格里茨创办《摄影评论》和《摄影作品》等专业杂志之后,1952年摄影师兼出版家的迈纳·怀特(Minor White)在纽约创办了Aperture基金,以非营利性方式推出《Aperture》季刊杂志,介绍摄影师及其作品,并向美国现代艺术馆MoMA等艺术机构推荐摄影师举办个展。这本致力于推广摄影艺术的杂志虽然在1964年有过短暂的停刊,但是幸而被怀特的学生也是好友的霍夫曼接办,作为一本摄影艺术风向标式的刊物,我们可以从它的发展中看到摄影艺术家的执着思考和实践。
在数字时代,摄影艺术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执着探索并没有改变。一些摄影家开始关注数字摄影这种新的方式,通过实验来激发这种新技术的潜能。这使得一些原有摄影类型发生了改变。比如从风景摄影发展为大型的景观摄影。这种景观往往表现城市的建筑、交易场所中的种种人与物的奇观,借助大型的展示形式将原有现实中的奇观进一步凸显。2007年,一幅经过数字化的镜头调整和图像拼接,反映超市内部货品摆放的摄影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就是德国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99美分》,如图1-22所示,这幅摄影作品在索斯比拍卖会上售价300多万美元,成为历史上最贵的摄影作品。令人瞩目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价格,而且是艺术家以及评论家对新的观察和体验进行的思考和实践。
图1-22古尔斯基的《99美分》摄影作品借助电脑处理影像,用极为冷静的视角对人与物关系进行解读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古尔斯基还基本不采用数码手段来处理和修理照片。在那之后,古尔斯基非常直率而坦诚地承认,他的作品经过了数字化的处理,让画面看起来比他所实际拍摄的面积要大。在《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施杰尔达(Peter Schjeldahl)曾用这样的词汇来评价这幅作品:“场面盛大、引人注目、引人入胜、无法用语言来描述。”2001年,卡尔文·汤姆金斯(Calvin Tomkins)在面对古尔斯基的作品的时候,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当我第一次看到古尔斯基的作品的时候,我有一种瞬间迷失的感觉,但同时又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这种感觉无以言表。古尔斯基大画幅的全景彩色照片,有些高达6英尺,长达10英尺,给人强烈的震撼感觉,那是一种非常正统的力量,跟19世纪的很多风光绘画作品一样,给人气势恢宏的感觉,但是又没有损失画面中的任何细节。这些作品的主体都是当代的世界,是一种冷静地、远距离地观察世界的视角。”
从视觉上来说,古尔斯基的作品是对城市奇观化的冷静思考。他选择城市中可能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在意的场所和空间,诸如夜晚灯光中的建筑、写字楼大厅、证券交易所大厅,以及一些大卖场的内部。可以看到,新的时代摄影艺术要向人们传递新的视角和体验方式,正如在2001年 MoMA的古尔斯基回顾展上的评价:“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但却是不加修饰的观察方式,感谢古尔斯基的艺术形式,我们能将他所反映的世界同我们自己的世界联系起来。”
无论在数字技术介入摄影之前还是之后,照相机并非真的“永远不会说谎”。尽管多数时候人们认为照相机是客观的,但如何取景、如何构图,摄影者的主观视角、摄影中的“摆拍”、“暗室处理”都使得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再现世界的另一种艺术形态。在用数字技术和电脑处理摄影之后,摄影的面貌更为多样。2011年,一位来自德国的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以Google街景数据库为摄影素材,截取巴黎街景中的场景进行翻拍,并命名为《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他的作品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日常生活类的荣誉奖。沃尔夫承认他没有亲自去拍摄素材,而是借助Google街景完成了这一切。有人认为,沃尔夫创造性地运用Google街景,将其视为摄影师手上的一个巨大的镜头,实现了新的创作,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根本称不上是摄影。
Google街景是由其属下的服务车队拍摄的照片组成的,这些摄影车以1080像素的画质、25~30帧/秒的速率进行拍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借此实现了新的艺术创作。虽然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中,这样的创作仍存在争议,但对于摄影艺术乃至数字摄影艺术的讨论正是促进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动力(如图1-23所示)。或许正如法国文化评论者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摄影总是使我震惊,而这份震惊不但挥之不去,且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
课外实践:拿起照相机,参加摄影比赛!
看了摄影师们的精彩作品,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现在,就拿起照相机去捕捉你的数字影像吧!建议你和同学一起拍摄,并尝试参加比赛,以便进一步提升你的创作和实践能力。比如你可以关注Google专门面向学生的摄影比赛。Google摄影奖是Google和伦敦的萨奇画廊(Saatchi Gallery)合作的,全世界学生都可以参与。在刚结束的这届比赛上,收到了来自146个国家的2万余幅作品,最终获得大奖的是瑞典摄影学校的24岁学生维克特·乔纳森(Viktor Johansson)。他拍摄了一组瑞典男子跳水运动员的照片。我们在电视画面上往往看到的是运动员精彩的跳水动作,很少有人捕捉他们每一次跳水后的动作。维克特向我们呈现了在媒体上前所未见的角度,他没有去捕捉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英姿,而是选择在漫长且孤独的赛前训练中,拍下这别具一格的照片(如图1-24所示)。这些摄影比赛和获奖作品会激发你凝练自己的独特视角,用影像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图1-23借助Google街景,可以动态浏览古罗马斗兽场的遗迹,这些数字图像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新素材
图1-24获得Google摄影大奖的作品,由24岁的瑞典学生维克特拍摄,2012年在伦敦萨奇画廊展出
1.2计算机绘画
除了数字摄影能够获得数字影像,数字影像的来源还有计算机绘制的图形和图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脑处理图形图像的强大功能不同,早期的计算机不仅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而且并非针对图像处理而专门研发。幸而,一些兼具科学家身份的创作者,借助实验室等专业机构的支持,尝试应用、开发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和绘制能力,由此开拓出独特的“电子抽象”风格的画作。
1.2.1早期计算机绘画先锋
计算机并非自然地能够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最早是用于军事竞赛的,这一科技研发早期只能在实验室中被少数专家所掌握。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艺术家才开始有机会在艺术创作中使用计算机。1952年美国艺术家本·莱波斯基(Ben Laposky)创作了 《电子抽象》 (Electronic Abstraction)系列画,这被评论界视作计算机艺术的起点(如图1-25所示)。
图1-25莱波斯基的早期计算机绘画《电子抽象》系列
莱波斯基创作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且这个早期的计算机绘画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摄影”作品。莱波斯基其实是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他的主要身份是数学家,但是他同时具有艺术家的特质,在还没有专门的绘图硬件和软件的时代,他自行组装了真空管电脑,借助磁场偏转电子光束,打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再用高速感光底片抓取电子光束描绘出抽象图案。莱波斯基将这一系列作品称为电子抽象。电子抽象其实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早期计算机绘画的特点,因为那时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关器材只能满足单色和计量性的图形关系。因此,与当时的摄影和绘画作品所呈现的影像都不相同,计算机绘画在这一时期开拓出独特的抽象风格。
背景知识:贝尔实验室(Bell Labs)
在前面介绍数字摄影技术时,CCD就是在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的。不仅如此,贝尔实验室也汇集了众多计算机艺术先锋,他们往往兼具科学家的身份,或是艺术家在这里和技术人员合作创作。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重要的科学、艺术多学科的研发中心。
1925年1月1日,当时AT&T总裁,华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一个叫做“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后改称贝尔实验室。最初贝尔实验室主要从事包括电话交换机、电话电缆、半导体等电信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电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理论。系统工程主要研究构成电信网络的高度复杂系统。应用开发部门是贝尔实验室最大的部门,负责设计构成贝尔系统电信网络的设备和软件。贝尔实验室是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等许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
自成立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贝尔实验室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生产和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技术。
1997年5月,贝尔实验室正式进入中国,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开发实验室,着眼于多媒体、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以及通信软件领域的科研工作,并与上海交大、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信息产业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应用开发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
这一时期计算机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艺术家们使用自己发明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创作,这正是因为计算机艺术的表达需求,计算机在人性化和易用性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65年,有三位艺术家各自在德国和纽约的画廊、展览馆举办了计算机艺术展览。分别是德国的乔治·尼斯(Georg Nees)、弗雷德·纳克(Frieder Nake)和美国的麦克·诺尔(A. Michael Noll)。这三位计算机艺术先驱也基本上兼具科学家的身份,他们贡献了很多计算抽象绘画作品,同时也在计算机艺术的理论和批评工作上颇有建树。
乔治·尼斯师从信息美学( Information Aesthetics )的创始者麦克斯·本斯(Max Bense),以计算机生成图像的博士研究背景进入计算机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如图1-26所示),并成为德国埃朗根(Erlangen)大学的教授,进一步培养新生代的数字艺术家和研究者。
弗雷德·纳克在斯图加特、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温哥华学习,从1972年开始他定居德国的不来梅,研究计算机交互影像、数字媒体和计算机艺术。一直担任不来梅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授,也在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奥胡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一方面通过创作探讨数字绘画与绘画传统的关系,比如他研究保罗·克利的绘画作品,在数字绘画中探索平面几何、色块面的随机分割(如图1-27所示)。他关注抽象符号的随机变化,在静态作品中呈现出动态(如图1-39)。同时,他还在美学和数字信息学科间搭建了理论桥梁。他的著作《信息美学》(sthetikals Informationsverarbei-tung,1974)是该领域最早的理论专著,使得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更近了一步。
麦克·诺尔作为数字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也与莱波斯基一样,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主要负责电话传输质量的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抽象的电脑绘画作品,例如《Gaussian Quadratic》系列作品(如图1-28所示) 。
值得注意的是,诺尔不仅是计算机绘画的创作者,他也为计算机艺术的批评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早期计算机艺术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只是被用来模拟传统艺术作品的效果,而不是追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所应传达的独特性和生命力。”他的质疑为探索计算机艺术的独特性开辟了新的思路。
课堂讨论:自制计算机设备的艺术家—偶发性的发掘
20世纪60年代早期,兼具科学家身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开始强调计算机艺术的特性和独立性。他们在创作中也发现了计算机的更多功能,换言之是计算机应用与艺术创作的新的可能性。事实上,这种发现往往是建立在艺术家使用自己发明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创作的基础之上的。除了莱波斯基自治设备创作了“电子抽象”之外,还有保罗·亨瑞(Desmond Paul Henry)和约翰·惠特尼(John Whitney)为代表的研发创作。在使用这些设备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发现了计算机创作的特性—偶发性。
实例1:保罗·亨瑞自制绘图设备
英国的保罗·亨瑞是活跃在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家,他对计算机的探索延伸至艺术、教育、军事和商业领域。在曼彻斯特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制作了三台机器绘图设备(见图1-29a)。亨瑞的计算机绘图风格被微软媒体播放器采用,成为早期计算机作品的代表(见图1-29b)。1984年至2002年,亨瑞又创作了第四台和第五台绘图设备,他所创的作品跨界特征印证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
实例2:约翰·惠特尼与抽象动画
电影人约翰·惠特尼使用军队淘汰的计算机设备创作了一个抽象图形短篇《Catalog》 (如图1-30所示)。他的艺术实验也延伸至电影行业,最为著名的是他与设计师索尔·巴斯(Saul Bass)合作,为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迷魂记》(Vertigo)创作的电影片头,极大地发挥了抽象图形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量,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分析他们的电影片头创作。
图1-29保罗·亨瑞制图设备进行艺术创作
图1-30惠特尼使用计算机设备创作的抽象动画,1961年(见插页彩图)
1.2.2艺术家与程序师的合作
“我期待来自艺术家和程序师合作的艺术。这并不一定需要程序师的艺术创作,而是从他们那里汲取智慧,从他们的灵活程序操作中获得启发。这使得艺术家和程序师的合作能够在实践层面发展出有意义的、相互理解的和对工具方法的有效开发。”这段话出自女艺术家莉莉安·施瓦兹(Lillian Schwartz),在与电影人斯丹·万德比克(Stan Vanderbeek)、程序师肯·诺顿(Ken Knowlton)等人的合作中, 施瓦兹将她自身的艺术经验带入贝尔实验室,展开了计算机图像的创作和研究(如图1-31所示)。艺术家和程序师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影像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图像生成更为多样化。
早期电脑与相关器材体积庞大、操作困难、造价昂贵,是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属品。因此,早期的数字艺术家往往与莱波斯基一样,本身就兼具科学家的身份,在大型研究机构工作。这也使得艺术与技术如何结合成为一个新的议题。一方面,一些机构和展览以“艺术与技术” 为议题展开探索。另一方面,除了兼具科学家身份的艺术家进行研发和创作之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程序师及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创作作品。
比如1967年,由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贝尔实验室工程师比利·克鲁弗(Billy Klüver)等人创立了“艺术与科技实验中心”(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E.A.T.),这个非营利性组织鼓励艺术家和程序师、工程师合作交流,吸引了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伯特·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罗伯特·怀特曼(Robert Whiteman)、约翰·凯奇(John Cage)等知名艺术家的参与。1968年,主题为“软件”(Software)的展览在美国纽约的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中展出,该展览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电脑软件是观念艺术的一种标志。这个展览为新时代作出了预言。
图1-31施瓦兹与程序师和电影人合作创作的作品
延伸阅读:劳森伯格基金会
以艺术家劳森伯格命名的基金会长期支持艺术家的实验项目,其网站上有很多相关出版物和艺术家及其研究项目:www.rauschenbergfoundation.org。
女艺术家们的创作也为计算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前面提到的女艺术家施瓦兹与程序师合作创作的图像序列,美国女艺术家纳什(Katherine Nash)和维瑞·莫勒娜(Vera Molnar)也非常活跃,为数字艺术领域贡献了她们的艺术思想和作品。1970年,纳什创作了计算机程序《ART 1》,更为重要的是,她提出了艺术家借助计算机创作的途径,这成为其后计算机艺术创作的重要思路:
艺术家可以成为编程者和软件工程师。
艺术家可以和软件师合作或使用现成的软件进行创作。
纳什的见解为计算机艺术创作指出了新的方向,成为其后计算机艺术创作的重要思路,而莫勒娜则发挥了计算机的特性,以极简主义的手法探索单元图形的重复和变化。
此外,艺术家也在探索手绘与计算机绘画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画家霍华德·科汉(Harold Cohen)发明一种颇为复杂的程序 AARON, 能够生成有色彩的绘图,不仅计算机绘画在色彩上有了飞跃,在表现题材上也不再局限于抽象画(如图1-32所示)。这种现象表明,计算机已经不再成为艺术创作的标签,计算机逐渐成为艺术家可以熟练运用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可以和其他手段结合,发挥出多种媒体融合的优势。
图1-32画家科汉借助计算机绘图设备和软件AARON创作的彩色图像(见插页彩图)
艺术家们的创作和合作推进了人们对计算机参与艺术创作的认知。一场更为普遍意义上的艺术和技术的合作正在展开,1970年第一个高分辨率彩色图形系统Genigraphics问世,艺术家即便没有合作的程序师,也可以开始借助该系统创作高质量数字影像;1971年,IBM发布了软盘驱动器和软盘,拉开了数字存储革命的序幕,艺术家在电脑上绘制的数字作品可以便携式存储。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并于1977年推出苹果二代电脑(Apple II),它的彩色图像功能易于艺术家使用。计算机终于有机会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吸引了以前对其望而生畏的艺术家们,这一切也都为个人电脑时代和数字绘画真正普及奠定了基础。
1.2.3个人电脑与数字绘画艺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进入了高速普及化发展的时期。而“电脑”这一称谓体现出计算机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和艺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计算机成为一种基础工具,渗入到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摄影、电影、动画、互动艺术、网络、合成音乐等。可以说,从个人电脑开始,计算机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个人电脑的图形化界面和易于操作的软件也使更多艺术家对“电脑”这一新生事物不再望而却步。
在苹果电脑之后,IBM推出了新的个人电脑并迅速占领了市场,普遍认为IBM创立了个人电脑的标准技术水平。而在亲切性和人性化方面,苹果系统占优。1984年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苹果Macintosh系统,包括屏幕显示图形和字体在内的用户界面,完善了苹果的亲切友好的用户风格,超越了DOS系统(如图1-33所示)。因此,尽管苹果电脑的价格略高,仍然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目光,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电脑首选。
图1-33苹果电脑及其人性化的图形操作系统
IBM也在图形软件方面做出新的贡献。1985年IBM开发的软件Paintbrush,大大方便了艺术家应用个人电脑使用软件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如图1-34所示)。这个绘图软件看起来并不陌生,我们现在常用的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格局其实与其很相似。因为就是在同一时期, Adobe公司建立并致力于页面描述语言。Adobe公司于1982年由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 )和 查尔斯·杰森科(Charles Geschke)创立,他们原来在施乐公司(XeroxPARC)工作,施乐是用户界面研发的先驱,而Adobe公司则成为其后图形软件的先锋。
由此可见,个人电脑的市场竞争也带动了软件以及图形图像软件的研发与应用。这使得艺术家借助计算机进行创作的成本降低了,易用性提高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艺术家自身开发绘图设备和软件,而从80年代开始,电脑公司和软件公司则成为计算机艺术软件开发的主体。在个人电脑和软件逐步普及的过程中,计算机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并向着多领域全面发展。在80年代,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创作从早期的黑白抽象形态为主转向以处理彩色图形图像为主,同时涉及的内容更为具象,主题也更为丰富。计算机艺术不再单纯满足于绘图,而更多地与摄影、数字摄影相结合,总的来说,复制、拼贴成为计算机图像创作的特点。在这种特征下的创作,使得艺术家借助新的数字工具对传统经典作品重新理解。
图1-34IBM研发的绘图软件Paintbrush
个人电脑的发展加快了计算机对摄影的影响,照片通过扫描仪在计算机中成为数字的语言。从8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不再仅对计算机抽象绘画感兴趣,更多地将计算机的特技视为一种游戏的手段,很多人将目标瞄准达芬奇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用计算机为它改头换面。这可以说是80年代众多数字图像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主题,它甚至成为计算机艺术创作的一个标志。这个主题以两幅作品最具代表性,分别是让·皮埃尔·沃瓦尔(Jean-Pierre Yvaral)创作的《合成蒙娜丽莎》(Synthesized Mona Lisa)和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女艺术家施瓦兹创作的《蒙娜丽莎/达芬奇》(Mona/Leo)。
1982年,法国艺术家皮埃尔·沃瓦尔创作了一幅以蒙娜丽莎为主题的作品,他从早期视觉研究中转向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原型,《合成蒙娜丽莎 》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作品由黑色、白色和蓝色圆形单元构成了蒙娜丽莎的肖像。这样,经典的画像被打碎为可度量的抽象图形,它似乎在解释电脑图像由像素合成和计算的原理。在电子媒体的介入中,具象和抽象不再对立,而展现出另一种神秘色彩(如图1-35所示)。
图1-35法国艺术家皮埃尔·沃瓦尔借助像素质感创作了一系列名画和名人肖像数字合成作品
美国艺术家施瓦兹不仅创作了计算机抽象绘画,她其后的代表作品即是将蒙娜利莎及其创作者达芬奇的肖像合二为一的数字肖像。1987年,施瓦兹创作了《蒙娜丽莎/达芬奇》,借助新的数字工具,施瓦兹将蒙娜丽莎面庞的左半边和达芬奇的自画像的右半边结合。因为她在数字拼贴的尝试中发现,达芬奇的自画像和蒙娜丽莎的画像中鼻子的轮廓贴合得非常完美,同时下眼睑、眼眉、下巴的轮廓线也惊人的一致。施瓦兹还把达芬奇自画像中的铅笔色调蒙到蒙娜丽莎肖像上,以突出二者内在气质的相似性,而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寓意蒙娜丽莎其实正是达芬奇的自身写照(如图1-36所示)。
图1-36施瓦兹的作品《蒙娜丽莎/达芬奇》以及在此创作基础上推出的书籍,1987年
人们或许会质疑这种拼合经典画作是否一定要借助电脑来完成。而施瓦兹却认为计算机的参与一方面缩短了创作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的复制功能可以更准确地证明达芬奇自画像和蒙娜丽莎肖像的惊人相似性,而这正是施瓦兹想要通过计算机的介入来重新审视艺术经典的用意。
此外,为了展现她对计算机改变和合成影像的观念,施瓦兹还使用计算机早期的三维技术展示了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圣玛丽亚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建筑经纬线和其教堂内达芬奇的巨作《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中的透视线呈现出的一致性,这解释了达芬奇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希望信众们坐着观看这幅《最后的晚餐》从而能够感受到其对教堂空间的延伸作用。施瓦兹以计算机艺术的视角为审视经典名作开拓了新的思路(如图1-37所示)。
图1-37施瓦兹借助数字手段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进行新的诠释
因此,对于施瓦兹来说,计算机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一样,是一种新的创作工具,而这种创作工具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借着数字复制的功能将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素材或基础转化为一幅新的艺术作品。
而对于数字影像的多元探索也由艺术家的手中传承到下一代年轻人当中。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机构开始开设计算机艺术课程,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同时,计算机艺术相关的理论和作品研究以出版、会议和展览的形式广泛讨论和交流,这些都促进了人们对数字媒体这一新的技术、艺术和传播方式的理解。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最早成为数字出版的探索者和实验者。
延伸阅读:《电子时代的艺术》
计算机艺术家兼评论家弗兰克·鲍勃(Frank Popper)在他的重要著作《电子时代的艺术》(Art of the electronic age)一书中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计算机艺术作品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