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池建强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42232
- 上架时间:2014-3-17
- 出版日期:2014 年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91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插图】

编辑推荐
《MacTalk·人生元编程》起于Mac而不止Mac,在Mac之上,讲述技术与人文的故事。程序员的自我表达,释放编程与写作的力量。
如果你喜欢苹果的产品,那么你可以在书中回顾苹果公司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如果你是 Mac 用户,你可以了解 Mac 的命名、演化史、产品设计和工具,还有130个简洁清晰的 Mac 使用技巧。
如果你是程序员,你会收获编程和建站、Mac 和 Linux、工具和职场建议。
如果你是 IT 从业人员,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科技、产品与人文的故事。
如果……你只是想读一本书解闷,恰好,这是一本达到了有趣标准的图书。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MacTalk·人生元编程》是一本随笔文集,主要内容来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平台“MacTalk By 池建强”。本书撰写于2013年,书中时间线却不止于此。作者以一个70后程序员的笔触,立于Mac之上,讲述技术与人文的故事,有历史,有明天,有技术,有人生。70多篇文章划分为六大主题:Mac、程序员与编程、科技与人文、人物、工具、职场。篇篇独立成文,可拆可合,随时阅读。
此外,作者还对原来散落在各篇文章中的Mac技巧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和规划,形成130个Mac Tips,通过阅读这些技巧,读者既可以了解Mac,增长知识,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MacTalk·人生元编程》行文采用了一种技术和人生感悟相结合的风格,起于Mac却不止Mac,文风幽默又能笔底见风雷。王小波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本书就是一本达到了有趣标准的技术书,它不仅适合Mac用户阅读,更值得所有技术人员随时翻阅。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1
技术写作与减熵/5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7
生命中遇见的每一本书,都不是偶然/11
开篇:为何而写/13
Mac /1
Macintosh的命名/3
1984,Mac诞生/5
Macintosh演化史/7
说说我和Mac /24
品评OS X Mavericks——唯快不破/28
免费的代价——从OS X免费谈起/40
选择Mac /43
开始使用Mac /45
非同凡想/56
怀念2007 /58
年轻时的梦想还在吗/60
苹果的语言/62
Mac Tips /64
前言
在这本书付印的前一天,本书的责任编辑杨海玲老师找到了我说:书要出版了,你要不要写个前言和读者说两句?我说:来得及吗?杨老师郑重地看着我点了点头。好吧,那就说两句,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前言。
我小学四年级之前一直在农村居住,那时候没见过汽车,只见过马车和小推车。搬到城市之后才发现,这世上居然有汽车这种交通工具,那时我的理想是当一名212 吉普车的司机。后来见的车多了,觉得司机不够神气,我希望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这个理想在长大后也实现了。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出版一本书!今天这本书也要出版了,我很欣慰。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的诞生经历是传奇和值得称道的。我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书,曾经有几次心血来潮想写本技术书,结果规划完目录后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看着层峦叠嶂的目录结构,我仿佛走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想到以后的每个日子都要用业余时间去写这些枯燥的技术文字,我仿佛置身凄风苦雨中而茫然若失,所以,写书计划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胸中有丘壑的人总能找到吐槽的土壤,是金子总会发光。2012 年8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契机。
2012 年12 月,我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MacTalk By 池建强”,几乎每天一篇,半年内写了100 多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我想得益于公众平台的交互性和正向激励,如果每天都有人告诉你,晚上不读完你推送的文章就不睡觉,你也会坚持下去的。慢慢地读者越来越多,很多数字出版界的朋友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再潜伏,而是爬起来告诉我,你的这些文字该收拾收拾出本书了!我原本是不信的,不过,先是多看的朋友这么说,然后是豆瓣,然后是亚马逊,然后我就信了。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一个人混迹于敌占区多年,突然冒出了很多自己的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同志,你干得不错!我感到无比荣耀,紧紧握住他们的双手,激动地说:可算找到组织了,其实,俺早就想出本书!
于是电子版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问世了,书中的内容截止在2013年8月底。
电子书上线后获得的赞誉超乎我的想象,在多看平台上线当天就跃居畅销榜第一名,从此一路榜首,整整霸占了一个月之久。随后上架的很多新书都对我这本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都如潮水般褪去,它们失败了,包括韩寒推出的《一个》。因为这个原因,程序员老赵时不时调侃我为“超越韩寒的男子”,虽然这句话看起来错误百出、逻辑混乱,完全不像出自一个优秀程序员之口,但我听起来还是若有所思的。
截止到2013 年底,多看上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获得了700 多个评分,平均得分9.1,另有230 多条读者评论。有些读者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本电子书,有些读者说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我的感受有两点:
1. 我为电子书事业做出了些许贡献;
2. 又不是武侠小说,读那么快有必要吗?
事情终于到了峰回路转的时候。电子书虽然风光,但仅限于电子阅读的领域,而且,单纯的电子书是没有ISBN 的,想做个图书认证都不行,还不能签售,你总不能卖本书搭个镌刻版 Kindle 吧。这时候另一群关键人物出现了,他们是传统出版界的好朋友。每个人都告诉我,电子阅读确实是未来的方向,你已经考虑了未来的事儿,那现在的事要不要管?只有电子版,你让广大钟情于纸书的群众怎么看?让想要签名版的读者怎么看?……于是我觉得,是时候出一本升级版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了。最终这个重担落到了程序员的好朋友、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杨海玲老师肩上。
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合作是轻松愉快的。我继续写作,除了完善之前的文字之外,还要为这本纸质版再增加十万字。出版社的编辑和美编则开始对于原有的文字进行校对和美术设计。一切都很顺利,除了我偶尔出现写不下去或改不下去的情形。杨老师对我是非常宽容的,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对你我心里有底,选题咱已经报了,选题号也已经批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您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还是写吧。于是我的文章顺利地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杨老师和编辑们的工作了,他们像打磨璞玉一样一点一点地打磨这本书,从文字、内容、印张和色系选择,到最终的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修改顺利的时候他们不会来找我,偶尔找我的时候也是咨询一下我的个人意见,我只要一言不发或若有所思就可以了,因为杨老师他们总能找到最佳的做法。我唯一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点儿别的。
最终的成书就是您手中的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和正文版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书封简约大方,干净得一塌糊涂,体现了MacTalk 所倡导的纯粹之美。没有腰封,没有邀请业界大牛和土豪在封底写推荐语(年底了,他们都在做新年计划,我就甭给人家添麻烦了)。正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页码和标题都精心设计过,如果您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体验,那么我们要感谢这本书的美术设计。
书的内容比原来的电子版增加了 Mac 入门和演化史系列、Linux 系列、Vim插件系列、职场系列、编程与写作等内容,全书共计70 多篇文章,划分为六大主题:Mac、程序员与编程、科技与人文、 人物、工具、职场。篇篇独立成文,可拆可合,您可以随时翻阅。Mac 主题的最后部分是130 个 Mac使用技巧,供 Mac 用户参考使用。另外,我根据书中的主题和时间线,重新调整了文章的顺序,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Mac 用户手册或技术图书,也不是一本思想文集,而是一个70 后程序员,以柔软的笔触,立于 Mac 之上,讲述技术与人文的故事,起于 Mac 而不止 Mac。书中写了 Mac,说了苹果,聊了技术,侃了人生元编程,汇聚了我个人的经历和悲喜。您读完了,有收获就是好事,不用想的太多。
如果书里在讲 Mac,那就是苹果公司的 Mac;如果在说Shell,那就是操作系统的Shell,如果在聊程序员,那就是你我身边的程序员。我尽量做到文字简单、内容有趣,因为简单和有趣也是一种力量,希望您读完这本书以后,也能拥有这种力量。
王小波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外一些书,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达到了有趣的标准,同时还讲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如果您说没达到,那我下次继续努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包括技术圈和出版界的朋友。其中冯大辉先生在我运营微信平台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支持和推荐,并为此书作序;微信平台“二爷鉴书”的作者邱岳为此书作序并多次推荐;网友“密码有误”为此书作序并进行了部分文字的校对。杨海玲老师在成书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她的催促和辛劳的工作,此书无法出版,在此一并谢过。
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写作占用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虽然我很努力地抽出时间去陪伴家人,但在这方面显然是不达标的。没有她们的包容、照顾和期盼,此书无法出版。
最后,我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就像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一样,永远在远方默默注视着子女的成长。我在他们身边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关怀,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我最敬爱的人!
序言
在盛夏的某个周末,我在杭州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见到了很多老朋友,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参加了阿里嘉年华的“夜聊”节目,领略了夜行西湖的美妙,此行非虚。
杭州的天气和北京截然不同,北京要么是热烈的阳光直射大地,干燥温暖,要么是大风裹挟着暴雨席卷京城,要么以漫天的雾霭夹杂着浓浓的PM2.5 气息为你带来“这才是北京的直观感受”。杭州就温和多了,阳光似乎总被一层薄雾笼罩,温度很高,但空气中总夹杂着水汽,出去转一圈浑身湿漉漉回来的一定是北方土鳖,偶尔碰到一个PM2.5,它会告诉你,“我要旅行去北方,那里才是我的家”,想想让人颇为绝望。说是有台风,但台风也只是轻轻掠过杭州上空,带来了些许清凉,带走了一些红尘。
现在我即将离开这座美好的城市,坐在开向北方的列车上,颇为惆怅地写下今天的MacTalk 主题:为何而写?
在阿里嘉年华的“夜聊”节目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东西?”换个文艺一点的说法就是,你就是个写代码的,不去好好做程序员这份有前途的职业,为什么要来写文章呢?谁让你写了?能挣钱吗?有人看吗?你爸爸妈妈知道吗?你的老板允许吗?……每个嘉宾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分了以下这么几点,看能不能把这事说得清楚一点。
程序员崛起。我觉得程序员这个群体是非常幸运的,我们生在一个技术改变世界的时代,而我们可能正在做着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这是何等的荣耀和机遇。想想Apple 的终端设备、Google 的眼镜和汽车、Amazon 的电子阅读、阿里的电商和金融梦,难以想象10 年以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更不用提那些还在车库里酝酿的各种奇思妙想,而这些改变,程序员都将参与其中。虽然我们现在依然会遭遇到这样的烦恼:“大哥,听说你是搞电脑的?” “我做了10 年技术了。”“好的,能帮我装个XP 吗?要番茄版的。”这时候就可以把兜里准备好的西红柿扔出去了,如果不会扭到自己的老腰,再加个360°回旋踢就更加完美了。
不要给自己设限。谁说程序员只能写代码了,谁说程序员都是宅男了?程序员里才华横溢的多了去了,无论是《黑客与画家》还是《乔布斯传》都描述了很多具备文艺气息的技术大师,他们要么作画、要么弹琴、要么写作、要么运动,同时还写得一手好代码。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要么熊样要么鸟样,如果你能够把代码写得很好,那么为什么不去把自己的思想和设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呢?如果你能够把技术文章写好,慢慢就能写出人文类的文字,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了。最高境界就是,你站在哪,哪里就有一个刻着科技和人文路标的十字路口。
在MacTalk 之前,我写博客,也为一些媒体写文章,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会写2 ~ 3 篇,每次约稿都要拖到最后才能完成,但是开始写MacTalk 之后,到今天为止,近8 个月的时间我写了180 多篇有效文章,平均每周5 篇左右,文字总量在15 万到20 万,这个惊人的数量是我从来没想到的,而且花费的时间是我剪切了刷微博、浏览网页、扯淡、看电视的时间,粘到MacTalk 上的,每个人的时间就那么多,我觉得我并没有损失什么。所以,不要为自己设限!
写作即思考。写作其实就代表思考,你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架构、需要梳理,要有开端、有结尾、有结论、有主题,特别神奇的是你构思了一篇文章。写完后发现文章像具备了生命一样生长出了很多奇异的果实,它们就在那些文字中间微微颤动,闪烁着独特的光泽,仿佛被岁月冲刷过的鹅卵石一样,而这一切你可能完全没有想到过,而且不可复制。所以有时候我们去看之前写的文章,会产生两种感觉:要么是觉得写得太烂了,怎么会写得如此臭不可闻;要么是觉得写得太好了,妈妈我再也写不出这么牛的文字了,我觉得这两种感觉,都挺好。优秀的写作者不仅能让事情变得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换位思考,沟通顺畅思维敏捷。与这样的程序员交流是赏心悦目的。遇到问题时他会抽丝剥茧,告诉你问题的前因后果,由表及里,并且把能够反映问题的各种信息都提供给你,包括他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结果.所以,为自己写作!
附加值。写MacTalk 的初衷是给大家介绍一些Mac 相关的技术和技巧,从来没想过商业化和媒体属性,但是做到现在,积累了几万名读者,每天都有用户的反馈和赞助,他们告诉我这些文字为他们带来了欢乐、思考和启发,解决了问题,我告诉他们开心就好。MacTalk 还为我带来了很多好朋友,有知名大公司的,也有不知名的小公司的,还有在创业的。天地悠悠过客匆匆,能认识这些朋友,真好!所以,为读者写作,附加值会随之而来。
MacTalk,为自己而写,为读者而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媒体评论
另外,几乎可以说,这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讲述Mac文化的书,正在使用或将要使用Mac的人尤其不可错过。
——冯大辉(@Fenng),丁香园CTO
技术书容易过时,时候一到,想捐都找不到看的人,只能变回五毛钱一斤的纸浆。而《MacTalk人生元编程》这本书则可预见能经受住若干年光阴的洗刷,因为它谈的是技术人员精彩、困顿又多元,充满选择又没有标准答案的编程人生,作者以温润的文字碎碎念来,让人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愉悦。是的,另一个舍不得卖掉的原因是书里的好文字,作者对文字的体认基本上忠于悠长的文人传统,在讨厌写文档或不写文档的IT圈里,殊为难得。
——肖桦(@江南白衣Calvin),著名开源框架SpringSide缔造者
我在美国做过很长时间的程序员,那时就发现美国的程序员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大部分都能说,能写,甚至还会弹乐器,组乐队。很多英文技术书籍,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像是在读一本小说。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技术和文艺是相通的,技术宅们也有文艺理想,很多科学家也是艺术家。写程序貌似只需要逻辑,但实际上好的程序员是有个性、有风格、有感情的。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了大批逻辑严谨、智商很高的技术人员,但我相信大家也希望自己具备更高的情商和更好的情怀,这样的人格才更健全、更有魅力。我所认识的池建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具备智慧和魅力的翩翩君子,《MacTalk人生元编程》就是这样一本兼顾了技术与人文思考的书。
——汤峥嵘(@汤峥嵘-还在路上),途牛CTO
《MacTalk人生元编程》是一本随笔文集,从讲述Mac文化开始,每个故事独立成文,可以随机阅读。书中既有一些技术技巧,也有IT圏内程序员的人文故事,再加上作者比较风趣幽默的文风和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可以让你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了解程序员的人文故事,并让你有所思考。
——陈皓(@左耳朵耗子),酷壳博主,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
程序员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老池是程序员里最可爱的人。他把半生的感慨和思考都浓缩进了这本书里,每次读他的文字,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
——吴翰清(@aullik5),安全宝联合产品副总裁
MacTalk 微信推送的文章我都读过,结册成电子书后我又买下读了一遍。看过整册后,我竟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感。
这种敬畏感源自我心中对“写了十几年代码的老程序员”这样头衔的赞叹和崇拜——每一个写了十几年代码的程序员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老程序员哼的这样一段小曲儿。端起来有很多技术性文章,放下去有嬉笑怒骂和语重心长。
——邱岳,微信公众账号“二爷鉴书”作者
按理说,作为一个没有Mac,不怎么懂编程的人,我和MacTalk应该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不过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MacTalk的那一天:一个初夏的中午,阳光很好,看到Fenng在“小道消息”里推荐了Mac君的公众账号,正好吃完饭闲来无事,于是顺手加上了,然后就看到了沉没成本那篇文章,正好之前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看到过这个名词,印象很深刻,于是查看历史消息,发现作者在精通技术之余,还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这在码农界是不多见的,于是慢慢变成了Mac君的忠实粉丝,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启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每一条回复到公众账号的消息都会认真阅读并且尽力解答读者的问题,这在很多傲娇的公众账号中更是不多见的。
在之前的印象中,码农都是一群带着高度近视镜,脖子僵硬,弯腰驼背的nerd(s),对人生有着令人不敢苟同的奇怪看法。但是Mac君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这种印象,作者不仅具有high level的专业技能(在百余篇MacTips 里有充分体现),而且行文生动,文字幽默,在保证知识性之余,也兼顾了全书的可读性。
——密码有误
书摘
一生要面试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在职场这个系列里写了职业、薪水、跳槽等内容,这一篇就说说面试那点事儿,送给那些因为面试痛过、苦过、心碎过的同学。
说起面试,我个人面试的经历原本可以用“平淡无奇”四个字来形容。但是有一个因素让这事儿变得有趣起来,那就是作为一个从小球和宋兵甲之流开始练级的程序员,一路走来,居然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笔试!每次都是谈谈就上班去了。想想现在的招聘流程,层层把关,处处埋伏,笔试、面试、机试,一个都不能少,最后还有HR 试。哪个坑没看到都能摔个鼻青脸肿,爬起来拍拍土不哭,职位已经随风飘走。
我个人在IT 行业只换过三次工作。第一次是从顺义郊区南下北京,兜里揣着一张三寸软盘,里面装了一些散碎的JavaScript 代码。面试时没谈几句我就说“Talk is cheap, show you mycode”,然后强行给人家演示程序,几个土土的页面元素在浏览器上飘来飘去。由于那时DHTML 还不常见,几个面试的人面面相觑,不明觉厉,于是面试就通过了。凭着这一招我顺利地进入了洪恩,那次找工作我准备了半年的时间(在“薪水几何?”一篇里已述)。
第二次面试经历是去一家外企,属于朋友推荐。这时我的面试工具已经从三寸盘升级为笔记本电脑,没想到这次工具没派上多大用场。面试官对Linux情有独钟,属于铁粉那种,如果别人无视或诋毁Linux,马上就和人家进入你死我活的状态。这兄弟专门询问Linux相关的技术问题,这下可把我乐坏了,他不知道我在洪恩三年Linux 用得比Windows 还熟!再加上朋友推荐的因素,顺利入职,这次面试几乎没做什么准备。
第三次面试就是来到现在这家公司,细节不表,一面之下就足足工作了8 年,直到今天。8 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8 年前Facebook 刚刚成立,8 年后美国总统都换了,而且是连任。我个人则鲜有成就,一事无成,说起来都是酸楚的泪。
写到这估计很多读者就开始骚动了:“Mac 君,看你的面经在我们面试界只能算是面瓜级别,何德何能以面试作题?”
这……(擦汗中),被面虽少,但Mac 君善于总结总有收获,而且年龄越长阅人越多,俺面试过的人可不少呀,所以多少可以说几句不是?
关于面试,我想从这么几个主题去说说:求职类型、情有独钟面试准备、简历、要有光、面试过程、反馈。希望能够对正在找工作或想找工作的同学有些许帮助。
求职类型
我把求职类型分为:主动求职和被动求职。初入职场找工作;钱没给够,心委屈了,想换工作;这都算主动求职。朋友推荐、猎头挖人,算是被动求职。我推荐大家主动求职,主动总是好事,我们可以有规划按步骤地找到新的工作空间。被动求职则偶然性更大一些。猎头找你了,千万别觉得自己身价倍增,很多因素需要自己考虑,职业方向、环境、空间、薪资等,猎头是不会替你考虑这些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入职目标公司并获取那份佣金。当然,如果确实有好机会你也别愣躲。我有个朋友,在几个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但每次都能恰如其分地躲过事业发展和积累财富的机会,就像上帝在天空中拿着一把机会往他身上砸,但每次都让他以无比凌厉的步伐躲过,看得上帝扼腕叹息。有一次吃饭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点根烟说:“这是命。”
其实不是命,判断和选择而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主要谈主动求职的面试,如果想听被动求职的道道,请出门右拐上楼!
面试准备
既然是主动求职,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太祖说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你想做一次慎重的工作变动,那么花3~6 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是值得的。当然这3 ~ 6 个月不是让你辞职在家闭门思过或暗暗练习九阴白骨爪之类的速成武功,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的目标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就可以了。
很多人找工作采用广撒网多捕鱼的方式,满世界撒简历,期望搂草打兔子,碰见一个算一个。这种方式靠的是运气,如果你最近买彩票没中过20 块以上的奖金,那还是要靠实力和准备。准备内容大概有下面这些。
1.明确自己现有的知识领域和目标职位的匹配程度
比如你现在的工作就是挖坑,但是坑挖得前宽后窄、忽深忽浅,空间也不够,这时候你就想找个更敞亮的地方去挖出质量更好的坑,这种匹配程度就很好,在技能层面简单准备就可以了。如果你现在是个程序员,想去从事销售这种似乎更有前途也可能死得更惨的职业,匹配程度就差多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3~6 个月可能还说少了。
愿意继续编程,还是换行业挖坑,这都是选择。坚持可以让你走得深远,改变可能让你飞得更高,选对了都是好事,选错了……就是自己挖坑埋自己。
2.技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