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Designing the Search Experience: 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of Discovery
- 原出版社: Morgan Kaufmann
- 作者: Tony Russell-Rose Tyler Tate
- 译者: CDC翻客
- 丛书名: 华章程序员书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49256
- 上架时间:2014-1-8
- 出版日期:2014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45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软件与程序设计 > 汇编语言/编译原理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插图】

编辑推荐
\t点击查看:
\t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这是一本从实践角度系统讲解搜索产品体验设计的著作,是搜索体验设计领域的标杆性著作,由资深搜索体验设计专家撰写,腾讯用户体验与设计部“CDC翻客”团队翻译,Amazon畅销书。整本书以如何构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搜索解决方案为主题,从搜索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两个维度诠释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搜索体验设计原则和技巧,为设计精准、流畅和优良的搜索体验提供完美经验和解决方案。
《设计搜索体验:搜索的艺术与科学》分三个部分探讨搜索的艺术和科学。第一部分侧重于理论,提出了一个信息检索的概念性框架,第1章强调用户的多样性;第2章阐释信息搜索模型、信息觅食、意义建构;第3章分析搜索情境的四个层面:信息检索、信息搜寻、工作任务和文化;第4章分析搜索与发现的模式。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第一部分介绍的原理应用到搜索用户界面设计,第5章探索制定搜索请求的过程,研究如何将搜索者从模棱两可转变为明确、具体的搜索;第6章探究人们搜索时搜索结果的形式的反应;第7章从设计基础到更高级的话题详细介绍了分面搜索;第8章研究移动信息搜索背后的动机,评论了移动搜索的设计原则,调查了移动设计的特定解决方案;第9章探究社会搜索的领域。第三部分(第10章)关注未来信息时代关于搜索体验的一些想法。
作译者
他获得了人机交互博士学位、认知心理学硕士学位和人因工程学士学位。他也是伦敦城市大学交互式系统研究中心的名誉客座研究员。
当前,他是BCS信息检索协会副主席和IEHF人机交互协会主席。
Tyler Tate是TwigKit创始人之一,这是一家位于伦敦的软件公司,提供快速构建数据驱动应用程序的工具。在TwigKit,他帮助很多政府机构、《财富》500强公司和其他大型组织实现一流的搜索体验。在专门从事搜索事业之前,Tyler在Nutshell CRM公司做设计总监,他设计了一套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经营一个小型设计工作室,并且在一家大学教授网页设计课程。
Tyler为很多出版物撰写文章,例如《A List Apart》、《Boxes & Arrows》、《UX Magazine》、《Johnny Holland》、《UX Matters》和《Smashing Magazine》。他还组织企业搜索伦敦聚会,并且创造了流行的CSS框架语义网格系统。他的Twitter账号是@TylerTate,博客地址是TylerTate.com。
Tyler是美国人,目前和妻子Ruth以及两个可爱的儿子Galileo和Atticus居住在英国剑桥郡。
CDC翻客介绍
CDC翻客,成立于2012年10月,是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简称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一支专业而学术的翻译团队,旨在提供精选的原创译文。
翻客团队
翻客成员目前有15名之多,来自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专业领域,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背景。部分译者通过英语专业8级,甚至还有留洋经验,大家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促成了每篇高质量译文的诞生。
翻客译文
以原创翻译为主,原文主要来自订阅率超过1000+的国外原创内容站。翻客主要挑选用户体验行业中有学习和收藏价值的专业博文进行翻译,同时也希望为有缘踏足腾讯CDC博客的朋友们提供点滴阅读价值。
截至2013年11月,翻客翻译的文章有18篇,总计43 648字,近乎2本《老人与海》的字数。
翻客往期译文:http://cdc.tencent.com/?category_name=fanke
本书译者简介
夏梦
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交互设计师。在腾讯搜索业务线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搜索产品设计。爱设计,爱生活。从工业设计的理性思维到交互设计的用户关怀,一直在设计的道路上奔跑。
刘瑾
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交互设计师,支持腾讯搜索业务线社区产品。喜欢猫咪、手工、美食,努力工作,开心生活。将一直在交互设计之路上摸爬滚打。
胡倩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作者简介
CDC翻客介绍
贡献者名单
第一部分 搜索与发现的架构
第1章 用户 3
1.1 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 3
1.1.1 领域专长和技术专长 3
1.1.2 双维度新手的定向运动 4
1.1.3 双维度专家的瞬间移动 5
1.1.4 中间者 6
1.1.5 系列和整体思考者 7
1.1.6 棒框实验 8
1.1.7 序列者:一砖一瓦的手工艺者 8
1.1.8 整体者:全局幻想家 9
1.1.9 表现差距 9
1.1.10 为易学性而设计 9
1.2 语言型和视觉型的学习者 11
前言
他们的旅程沿着密苏里河溯流而上,穿过大平原,翻过落基山脉,最终到达了太平洋海岸。在过去的28个月,他们累计行驶了8000英里,Lewis和Clark统计达72个土著部落,绘制了140张地图,并记录了超过200种新发现的动植物。
最后,Lewis和Clark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通往亚洲的西北通道。他们的探索之旅基本以失败告终。然而,这次征程却贡献了大量的科学和地理知识,和数十个土著部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探索到了欧洲人从未踏足的领土。换一种角度看,这个旅程本身变得比其目的更加重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信息搜索。表面上,搜索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聚合—10条链接文字和一组搜索结果。它可能更像是一个个人而非社会活动,是一个受限于单一媒介的简短交互过程。当然,我们首先会假设我们知道要寻找的东西。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些假设站不住脚。当然,有些时候我们只是查找一些简单的事实或特定的文档。但是搜索也是一个旅程。这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行为,我们可能会因为在旅程中遇到的事物而改变寻找的目标。这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瞬间行为;它可能会涉及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也可能会在各种设备上出现。
我们关注搜索的最广泛、最全面的感觉。通过调查人们为什么和如何搜索信息的行为,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信息检索,还掌握了人们如何导航和理解复杂的数字信息环境。我们掌握到的知识不仅会对今天的搜索体验有帮助,还会为以后的交叉信道的信息体验做好准备。
本书通过三个部分探讨搜索的艺术和科学。第一部分侧重于理论。该部分提出了一个信息检索的概念性框架,调查人类特征、信息检索模型、上下文的作用和搜索发现模型。
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第一部分介绍的原理应用到搜索用户界面设计,从输入查询关键词到结果的展示和操作。这一部分也着重介绍了分面搜索和移动协同搜索。
第三部分则更关注未来。回归到第一部分介绍过的,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关于上下文的交叉信道体验的一些想法。
对于Lewis和Clark来说,旅程本身比目的地更为重要,对于我们来说也一样。所以让我们准备好,是时候开启我们探索搜索之道的旅程了。
致谢
这本书由很多作者共同完成。要特别感谢的是Cennydd Bowles、James Kalbach和Max Wilson,感谢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一章,并且一路来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本书的完成要多亏这几位作者的帮助。
我们也非常感谢为本书贡献文章的作者,他们是Ann Blandford、Karen Church、Rory Hamilton、James Kalbach、Joe Lamantia、Greg Nudelman、Louis Rosenfeld、Ian Ruthven、Daniel Tunkelang和Martin White。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感谢Meg Dunkerley、Heather Scherer、Andrea Dierna、Rachel Roumeliotis和Morgan Kaufmann团队的其他同仁,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为大家一起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Tony要特别感谢他的妻子Carole,感谢她对于自己写书工作的支持,从始至终都用温柔和理智的态度支持他、理解他。他也要感谢他的女儿:Lucy、Jessica和Katie,是女儿们使他意识到无论如何做一个好爸爸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Tyler要特别感谢的是Stefan Olafsson,是他让我走入搜索领域,也是对我了解这个领域的帮助最大的人。没有他,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本书也汇聚了我妻子Ruth对我的爱意,她的爱与支持贯穿每一天;也要感谢我们可爱的儿子:Galileo和Atticus,他们给了我灵感;还有我的父母,是他们教会我学习。
序言
搜索几乎已经成了每个人每天在互联网上必须做的事情之一。
无论是学生、家庭主妇、公司职员、科研工作者;无论是在路上,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搜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再者,无论是各大门户、垂直网站、电商网站中的搜索,或网站的内部搜索,都相当重视并着力于打造好的搜索体验。好的搜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不好的搜索则给用户带来挫折和困扰。
对于搜索服务提供者的各个互联网公司,如何打造精准、流畅、优良的搜索体验,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设计师,在为搜索进行体验设计时,如何在体验设计原则基础之上,考虑搜索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这也是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
然而,目前市面上讲用户体验的书籍形形色色,讲搜索引擎的书林林总总,却没有一本书能够将二者结合,对搜索引擎中的用户体验设计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分析。本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当发现这本外文书籍即将引入国内时,我们更是如获至宝。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的翻译团队(CDC翻客)的四位同事立刻着手翻译本书,力求快速高效地将这本优秀的书籍同步奉献给国内读者。这本书得以高效完稿,也要感谢CDC翻客团长周莜对翻译工作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与各位同行共享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共同进步,也是CDC不懈的追求。
本书作者有着多年的搜索体验设计的经验,在书中他系统化地介绍了搜索引擎设计的方方面面,其构建的理论框架亦为后续的研究者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借鉴研究界的成果,搭建了产业界与研究界之间的桥梁,以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用户不同搜索场景下不同的行为模式,并在此之上系统性地提供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因此,无论是对于设计师、产品经理、其他互联网从业者,还是相关的研究者,本书都有着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在本书中收获知识、灵感,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在实践中带给广大用户日臻卓越的搜索用户体验。
为了尽快将本书呈现给大家,我们的几位设计师每天争分夺秒辛勤耕耘多月,终于成稿,然而时间仓促,难免存在纰漏,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陈妍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负责人
书摘
搜索与发现的架构
“这对于用户体验的整体来说是个巨大的改变。它转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同时为颠覆式的使用搜索方式创建了新的机会。我爱它!”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人们应该会对它充满恼怒。它的界面本身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也不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当你在思考最先进的搜索时,它应该更多的是关于寻找而不是搜索。”
“我很激动地期待它将怎样影响我们的搜索习惯。我的研究工作已经证实了它是非常有用而直观的。事实上,它也开启了我曾经忽略的一个视角。这太迷人了!”
“我无法忍受了—它是一个障碍,而不是一个援助。它拖慢了我的速度。它是一个破坏了界面的多余的功能。我非常郁闷,因为我还不得不手动去关掉这个没用的东西。”
以上是在Google推出了即时搜索结果功能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即时搜索结果会随着用户在搜索框中的输入自动进行更新(如图P1.1)。这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是出现了两极化的评价—有一些人声称它进化了我们的搜索方式;还有一些人将它视为一个纯粹的干扰。
同样的争论也几乎适用于搜索体验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争论是不可避免的。设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对吧?
尽管很难完全将主观性排除,我们也有可以有效推进这种争论的一些方法。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辨别这些观点本身是否基于一组假设,尤其是那些关于谁在进行搜索,他们想实现什么,在什么环境下和他们怎样进行的假设。每一个假设都对应着一个单独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下我们可以定义搜索体验。
图P1.1Google的即时搜索结果
搜索用户体验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用户类型,尤其是他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例如,试想在线零售商店的用户:他们是知识渊博的发烧友还是新手购物者呢?同样地,对于一个电子组件供应商:用户是专家工程师还是专业知识匮乏的采购代理呢?
一旦我们理解了用户,我们就能进入到第二个维度了:他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各不相同,从简单的事实检验到更复杂的探索和分析。例如,用户是在搜索一个特定的条目如最新的哈利·波特书吗?或者他们是否在一个更广泛的可能性中挑选,例如找一双可以搭配商务外套的鞋?或者他们是不是并不确定他们的第一目标是要寻找什么,他们只知道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礼物?
了解了用户及其目标,我们可以思考第三个维度了:情境。情境包含着一系列的影响,从有形到无形。例如,用户在任务和组织设置主导的工作场所吗?或者用户在社会情境变得更重要的家中吗?也许他正在旅行中使用移动设备,这时物理情境构成搜索的体验。
最后,基于对用户的理解、他们的任务和更广泛的情境,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第四个维度:他们的搜索模式。搜索不仅仅是找东西,相反,大部分寻找任务只是一个更大的整体任务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理解完整的任务生命周期,同时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全部信息目标。这包括很多行为,比如对比、探索、评估、分析等。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交流上,我们现在可以用另一种观点来看待争论了:想要理解观念上的这些分歧,我们需要识别基本假设。同样地,想要理解用户信息搜索行为,我们需要一个架构,它可以被定义为:用户、他们的目标、情境和搜索模式。在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我们会逐一检验这些维度,并探究一下如何将它们应用于搜索体验设计中。
第1章
用户
人类始终在寻找事物的意义。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