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朱生豪(1912.2.12—1944.12.26)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浙江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文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加,但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建国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终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目录
卷一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无事烦恼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卷二
第十二夜
终成眷属
量 罪 记
暴 风 雨
冬天的故事
卷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
汉姆莱脱
奥 瑟 罗
李 尔 王
卷四
麦克佩斯
译者序
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专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惬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杂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因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
生豪书于三十三年四月
前言
本书据民国三十六年世界书局版《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3辑)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手稿》为底本重新编排而成,其中前六册据世界书局本,第七册据手稿本。(经核对,世界书局本与手稿本一致。)
此书的诞生起源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偶然间得到了一套世界书局版的朱译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当即奉为至宝,兴冲冲地打开来看。结果大吃一惊:这里面的文字竟然和我们通常所见的本子大相径庭,差别之大令人震惊!
后来我归纳了一下,这些不同可以分为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比如,把“女郎”改作“姑娘”,“欢喜”改作“喜欢”,“爱人”改作“情人”;语法方面,几乎每一句话的语序都改变了。——原来通行本是根据现在的规范对于语法和词汇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造!
经过反复推敲,我认为这些改动整体上是不妥当的,因为并没有能够提升文本的价值,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民国味道”。换个角度看,尽管优劣的判断见仁见智,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根本问题在于:朱生豪本人会这样表达吗?
我认为应当把原译本再版,让众多朱译本的热爱者一睹原貌,于是向一些出版商朋友推荐。不料他们纷纷拒绝,理由是规模和投资风险太大。这些理由我能够理解,但是在心里却留下了一个很深的遗憾。
直到2012年春天的时候,我发现问题可以解决了:如果走按需印刷路子,就可以避免在印刷方面一次性的巨大投入和不可测的风险。至于编辑制作事情,凭着自己从业十多年间积累下的出版工作经验,只需要一名设计师帮助进行美术设计,自己就可以全部完成了。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我当即放下了其他的工作,开始操作这件事情。
由于早先已经做过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所以进展也就比较快,到了9月份时主体工作接近尾声,开始进行出版前的早期宣传的工作。11月初,我从朱尚刚先生处获悉《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手稿》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随即购买了此书,把世界书局版没有收入的四部历史剧加急制作并收入本书中,使全部31种朱译莎士比亚戏剧实现了“大团圆”。全书赶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了出版,作为向朱生豪诞辰100周年的献礼。
完成这项工程对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极具版本价值的经典图书;二是在书中融入了我自己对于出版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本书与世界书局本之间存在着严整的对应关系,具体是:第一、二卷对应书局本第一辑(喜剧),第三、四卷对应第二辑(悲剧),第五、六卷对应第三辑(杂剧),第七卷属于计划中的第四辑(史剧),现据手稿编排而成;各辑的编排次序亦仍其旧。由后文《译者自序》可知,这一分类和编次是朱生豪本人所作出的。
在编校过程中,我秉持“改必有据”的原则,尊重原作,绝不因个人喜好而改动文字。除了最大限度地消灭录排错误外,对于原书只订正了一些确定无疑的错误、衍文、阙文等,以及做了少量的技术处理。由于时间关系,存疑之处一概置之不论。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一套原汁原味的朱译本。
朱生豪病逝的时候,还有六部历史剧没来得及译出,所以本书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全集”。但是朱生豪的心愿是要译完全集的,他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此书,并最终以身相殉,这足以令人感佩。所以现在不强求“准确”,仍沿用原名以示礼敬先贤之意。
我还做了几项探索性的工作,在出版业中尚未见到有同样实践的,略述如下:
首先,实现了按需生产。根据订单安排印制,随后从印厂直接发往读者的地址。这样的流程避免了一次性的巨额印刷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仓储和积压问题。
其次,在按需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提供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设计,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读者还可以要求增删或者改变各种图书元素,在这些地方换上极富个人色彩的信息,比如添加文字和图片,更换页眉和页脚,增加页面等。理论上讲,每一本都可以与众不同,每一本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把电子书和纸书的制作融合于同一个过程之中,同步生成了一份电子书以方便读者在屏幕上阅读。相对于从前纸书和电子书的制作相互割裂的情形,这样的流程设计显著地节约了成本,且有助于生成更加精美的电子书。
同类热销商品
竞争战略
- ¥88.00
- ¥74.60
- 驳朱利安
-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
- 企鹅布纹经典:诺桑觉寺
- 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