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全书1卷。分6部分,第1部分论证,总述痈疽的诊治要点;第2部分为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各种病证的治疗;第3部分为医方,共载外科效方75首;第4部分为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第5部分是制药,共载203种药物的性能和炮制方法;第6部分为医案,载临床医案28则,介绍了15种外科疾病。
目录
证
痈疽总论
阴疽论名
部位论名
治法
烂溃不敛治法
患孔毒根治法
翻花起肛治法
毒气攻心治法
痈疖治法
阴疽治法
石疽治法
恶核治法
流注治法
疔毒治法
红丝疔治法
刀镰疔治法
走黄治法
诸疮治法
序言
全书1卷。分6部分,第1部分论证,总述痈疽的诊治要点;第2部分为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各种病证的治疗;第3部分为医方,共载外科效方75首;第4部分为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首;第5部分是制药,共载203种药物的性能和炮制方法;第6部分为医案,载临床医案28则,介绍了15种外科疾病。
该书论述痈疽的诊治经验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治疗上,反对滥用刀针,除外治外,还重视内治,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认为痈与疽病因有别,治法当异,即痈宜清火败毒、消肿止痛,非溃者不可用托毒之法,而治疽宜开腠理、散寒凝,溃者当退补排脓、兼通腠理。所创制的阳和汤、阳和丸、犀黄丸及外敷之阳和解凝膏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此书刊刻问世以后,历经200余年,流传甚广,对中医外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称其为“全生派”。
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年庚申(1740)刻本、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瓶花书屋校刻本、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武昌节署刻本、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潘敏德堂刻本(四卷)、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扫叶山房刻本、1914年上海会文堂书局石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等,此次整理以清咸丰十一年武昌节署刻本为底本。
系列图书推荐
同类热销商品
神经科学原理(套装上下册)(英文版·原书第5版)
- ¥299.00
- ¥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