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活人书(伤寒类)》
卷 一
经络图
〔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
〔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
〔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 或自利不渴,
或腹满时痛,尺寸俱沉细
〔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 或口燥舌干而渴,
或口中和而恶寒
〔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卷 二
脉穴图
〔七〕问三部之位
〔八〕问诊候之法
〔九〕问脉息之证
〔十〕问七表
〔十一〕问八里
〔十二〕问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卷 三
〔十三〕问表证
〔十四〕问里证
〔十五〕问表里两证俱见
〔十六〕问无表里证
〔十七〕问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卷 四
〔十八〕问阴证
〔十九〕问阳证
〔二十〕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 下利,
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
〔二十一〕问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
或下利赤黄而脉洪实
〔二十二〕问病人潮热,独语如见鬼状, 发则不识人,寻衣撮空,
直视微喘
〔二十三〕问胸膈不快,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
少情绪,或腹痛
〔二十四〕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二十五〕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
〔二十六〕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
〔二十七〕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
〔二十八〕问手足逆冷
〔二十九〕问吐长虫
〔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卷 五
〔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
〔三十二〕问三日已前当汗,三日已后当下
〔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
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
〔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
〔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
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谓之坏病)
卷 六
〔三十八〕问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
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
〔三十九〕问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
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
〔四十〕问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
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
〔四十一〕问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支节痛重,其脉洪盛者
〔四十二〕问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微弱者
〔四十三〕问夏至已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
〔四十四〕问病人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
〔四十五〕问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
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四十六〕问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
〔四十七〕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四十八〕问支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
或身微肿
〔四十九〕问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
〔五十〕问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腰身反张,如中风状,
或疭口噤
〔又五十〕问初春病人,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或咳,心闷,
但呕清汁
卷 七
〔五十一〕问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
〔五十二〕问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
〔五十三〕问不恶寒,身不痛,头不疼,脉不紧数[],但烦热者
〔五十四〕问伤寒头疼身热,支节痛,大便秘,或呕逆,
而脚屈弱者
卷 八
〔五十五〕问发热
〔五十六〕问热多寒少
〔五十七〕问潮热
〔五十八〕问往来寒热
〔五十九〕问伤寒疟状
〔六十〕问汗之而寒热者
〔六十一〕问汗之而仍发热者
〔六十二〕问下之而热不退者(劳复、食复附)
卷 九
〔六十三〕问恶寒
〔六十四〕问恶风
〔六十五〕问伤寒不得汗
〔六十六〕问自汗
〔六十七〕问头汗出
〔六十八〕问头疼
〔六十九〕问身体痛(身痒附)
〔七十〕问筋惕肉,头眩身摇
〔七十一〕问喘
〔七十二〕问渴
〔七十三〕问鼻衄
〔七十四〕问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卷 十
〔七十五〕问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
〔七十六〕问心下满而不痛
〔七十七〕问呕(干呕附)
〔七十八〕问吐
〔七十九〕问呕吐而利
〔八十〕问咳嗽
〔八十一〕问咽喉痛
〔八十二〕问口燥咽干
〔八十三〕问病人但漱水不欲咽
〔八十四〕问不欲眠
〔八十五〕问多眠
〔八十六〕问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
卷 十 一
〔八十七〕问咳逆
〔八十八〕问发黄
〔八十九〕问发狂
〔九十〕问发斑
〔九十一〕问谵语
〔九十二〕问吐血
〔九十三〕问腹痛(腹胀满附)
〔九十四〕问烦躁
〔九十五〕问下利者
〔九十六〕问小便不利,小便难
〔九十七〕问小便自利,小便数
〔九十八〕问有数日不大便,有大便难,有大便硬,有燥屎,
有大便溏
〔九十九〕问病人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其声嗄,
或咽干(嗄所讶切,声破也)
〔一百〕问病人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忺饭时;如强健人,而卧不能行;如有寒,如无寒;如有热,复无热;口苦,小便赤,药入即吐利
卷 十 二
以下计一百一十三方系正方各方具证治
〔一〕桂枝汤
〔二〕桂枝麻黄各半汤
〔三〕桂枝二麻黄一汤
〔四〕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桂枝加桂汤
〔六〕桂枝加附子汤
〔七〕桂枝去芍药汤
〔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十二〕桂枝加芍药汤
〔十三〕桂枝加大黄汤
〔十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十五〕桂枝甘草汤
〔十六〕桂枝人参汤
〔十七〕桂附汤
〔十八〕桂枝加葛根汤
〔十九〕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二十〕麻黄汤
〔二十一〕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二十二〕麻黄附子甘草汤
〔二十三〕麻黄细辛附子汤
〔二十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二十五〕麻黄升麻汤
〔二十六〕葛根汤
〔二十七〕葛根加半夏汤
〔二十八〕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十九〕小柴胡汤
卷 十 三
〔三十〕大柴胡汤
〔三十一〕柴胡桂枝汤
〔三十二〕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十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三十四〕柴胡加芒硝汤
〔三十五〕大青龙汤(温粉方附)
〔三十六〕小青龙汤
〔三十七〕小建中汤
〔三十八〕大陷胸汤
〔三十九〕大陷胸丸
〔四十〕小陷胸汤
〔四十一〕大承气汤
〔四十二〕小承气汤
〔四十三〕谓胃承气汤
〔四十四〕桃核承气汤
〔四十五〕栀子豉汤
〔四十六〕栀子甘草豉汤
〔四十七〕栀子生姜豉汤
卷 十 四
〔四十八〕栀子厚朴汤
〔四十九〕栀子干姜汤
〔五十〕栀子柏皮汤
〔五十一〕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五十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五十三〕茯苓甘草汤
〔五十四〕甘草汤
〔五十五〕甘草干姜汤
〔五十六〕炙甘草汤
〔五十七〕芍药甘草汤
〔五十八〕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五十九〕大黄黄连泻心汤
〔六十〕附子泻心汤
〔六十一〕半夏泻心汤
〔六十二〕甘草泻心汤
〔六十三〕生姜泻心汤
〔六十四〕白虎汤
〔六十五〕白虎加人参汤
〔六十六〕五苓散
〔六十七〕猪苓汤
〔六十八〕附子汤
〔六十九〕桂枝附子汤
〔七十〕术附汤
〔七十一〕甘草附子汤
〔七十二〕芍药甘草附子汤
〔七十三〕干姜附子汤
〔七十四〕理中丸(理中汤附)
〔七十五〕四逆汤
〔七十六〕四逆散
〔七十七〕四逆加人参汤
〔七十八〕茯苓四逆汤
〔七十九〕当归四逆汤
〔八十〕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
卷 十 五
〔八十一〕通脉四逆汤
〔八十二〕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八十三〕黄连汤
〔八十四〕黄连阿胶汤
〔八十五〕黄芩汤
〔八十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八十七〕文蛤散
〔八十八〕三物白散
〔八十九〕十枣汤
〔九十〕抵当丸
〔九十一〕抵当汤
〔九十二〕麻仁丸
〔九十三〕茵陈蒿汤
〔九十四〕牡蛎泽泻散
〔九十五〕竹叶石膏汤
〔九十六〕枳实栀子汤
〔九十七〕白通汤
〔九十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九十九〕桃花汤
〔一百〕吴茱萸汤
〔一百一〕猪肤汤
〔一百二〕桔梗汤
〔一百三〕半夏散及汤
〔一百四〕苦酒汤
〔一百五〕真武汤
〔一百六〕乌梅丸
〔一百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一百八〕白头翁汤
〔一百九〕赤石脂禹余粮汤
〔一百十〕旋覆代赭汤
〔一百十一〕瓜蒂散
〔一百十二〕蜜煎导法
〔一百十三〕烧裩散
卷 十 六
以下计一百二十六方系杂方各方具证治
〔一〕升麻汤
〔二〕防风白术牡蛎散
〔三〕李根汤
〔四〕大橘皮汤
〔五〕橘皮竹茹汤(生姜橘皮汤附)
〔六〕阴旦汤
〔七〕阴毒甘草汤
〔八〕白术散
〔九〕附子散
〔十〕正阳散
〔十一〕肉桂散
〔十二〕回阳丹
〔十三〕返阴丹
〔十四〕天雄散(正元散退阴散附)
〔十五〕葱熨法
〔十六〕葶苈苦酒汤
〔十七〕阳毒升麻汤
〔十八〕大黄散
〔十九〕栀子仁汤
〔二十〕黑奴丸
〔二十一〕五积散
〔二十二〕霹雳散
〔二十三〕火焰散
〔二十四〕丹砂丸
卷 十 七
〔二十五〕五味子汤
〔二十六〕豭鼠粪汤
〔二十七〕竹皮汤(续添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附)
〔二十八〕知母麻黄汤
〔二十九〕鳖甲散
〔三十〕人参顺气散
〔三十一〕苍术散
〔三十二〕麻黄葛根汤
〔三十三〕败毒散
〔三十四〕独活散
〔三十五〕桂枝石膏汤
〔三十六〕栀子升麻汤
〔三十七〕橘皮汤
〔三十八〕解肌汤
〔三十九〕小柴胡加桂汤
〔四十〕白虎加桂汤
〔四十一〕柴胡桂姜汤
〔四十二〕疟母煎
〔四十三〕祛邪丸
〔四十四〕猪胆鸡子汤
〔四十五〕萎蕤汤
〔四十六〕知母干葛汤
〔四十七〕栝楼根汤
〔四十八〕汉防已汤
〔四十九〕老君神明散
〔五十〕务成子萤火丸(续添圣散子方)
〔五十一〕调中汤
〔五十二〕射干汤
〔五十三〕半夏桂枝甘草汤
〔五十四〕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五十五〕防己黄耆汤
〔五十六〕杏仁汤
〔五十七〕小续命汤
〔五十八〕附术散
〔五十九〕桂心白术汤
〔六十〕附子防风散
〔六十一〕八物白术散
〔六十二〕柴胡半夏汤
〔六十三〕金沸草散
卷 十 八
〔六十四〕大半夏汤
〔六十五〕越婢汤
〔六十六〕脾约丸
〔六十七〕黑神丸
〔六十八〕神功丸
〔六十九〕五柔丸
〔七十〕大三脘散
〔七十一〕槟榔散
〔七十二〕薏苡仁酒法
〔七十三〕木瓜散
〔七十四〕葱豉汤
〔七十五〕连须葱白汤
〔七十六〕葛根葱白汤
〔七十七〕雄鼠屎汤
〔七十八〕黄芩芍药汤
〔七十九〕酒蒸黄连丸
〔八十〕茅花汤
〔八十一〕枳实理中丸
〔八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汤
〔八十三〕桔梗枳壳汤
〔八十四〕赤茯苓汤
〔八十五〕香薷散
〔八十六〕犀角地黄汤
〔八十七〕黄连解毒汤
〔八十八〕酸枣汤
〔八十九〕栀子乌梅汤
〔九十〕橘皮干姜汤
〔九十一〕羌活附子散
〔九十二〕半夏生姜汤
〔九十三〕黑膏
〔九十四〕葛根橘皮汤
〔九十五〕玄参升麻汤
〔九十六〕大青四物汤
〔九十七〕知母桂心汤
〔九十八〕三黄丸
〔九十九〕桔梗半夏汤
〔一百〕三黄熟艾汤
〔一百一〕薤白汤
〔一百二〕赤石脂丸
〔一百三〕地榆散
〔一百四〕黄连阿胶汤
〔一百五〕桃仁汤
〔一百六〕黄连犀角汤
〔一百七〕雄黄锐散
〔一百八〕百合知母汤
〔一百九〕滑石代赭汤
〔一百十〕鸡子汤
〔一百十一〕百合洗方
〔一百十二〕百合地黄汤
〔一百十三〕栝楼牡蛎散
〔一百十四〕滑石散
〔一百十五〕治中汤
〔一百十六〕阳旦汤
〔一百十七〕白虎加苍术汤
〔一百十八〕七味葱白汤
〔一百十九〕增损四顺汤
〔一百二十〕化斑汤
〔一百二十一〕官局桔梗汤
〔一百二十二〕麻黄加术汤
〔一百二十三〕竹皮大丸
〔一百二十四〕《古今录验》橘皮汤
〔一百二十五〕黄连橘皮汤
〔一百二十六〕麦门冬汤
卷 十 九
以下计四十一方系正方各方具证治
妇人伤寒药方
〔一〕小柴胡汤
〔二〕刺期门穴
〔三〕泻心三黄汤
〔四〕桂枝红花汤
〔五〕黄芩芍药汤
〔六〕柴胡当归汤
〔七〕干地黄汤
〔八〕烧裩散
〔九〕青竹茹汤
〔十〕当归白术汤
妊妇伤寒药方
〔十一〕加减四物汤
〔十二〕阿胶散
〔十三〕白术散
〔十四〕葱白汤
〔十五〕苏木汤
〔十六〕黄龙汤
〔十七〕柴胡石膏汤
〔十八〕枳实散
〔十九〕旋覆花汤
〔二十〕麦门冬汤
〔二十一〕栀子大青汤
〔二十二〕芦根汤
〔二十三〕涂脐法
〔二十四〕葱白豉汤
〔二十五〕葱白一物汤
〔二十六〕伏龙肝散
〔二十七〕葛根一物饮
〔二十八〕栀子五物汤
〔二十九〕前胡七物汤
〔三十〕升麻六物汤
产后药方
〔三十一〕阳旦汤
〔三十二〕治痉法
〔三十三〕神功丸
〔三十四〕桂心牡蛎汤
〔三十五〕蜀漆汤
〔三十六〕增损柴胡汤
〔三十七〕竹叶防风汤
〔三十八〕三物黄芩汤
〔三十九〕小柴胡汤
〔四十〕干姜柴胡汤
〔四十一〕海蛤散
卷 二 十
以下计三十三方系正方各方具证治小儿伤寒
〔一〕洗心散
〔二〕惺惺散
〔三〕四顺散
〔四〕麻黄黄芩汤
〔五〕升麻黄芩汤
〔六〕甘露饮子
〔七〕双丸
〔八〕石膏麻桂汤
〔九〕连翘饮
〔十〕麦门冬汤
〔十一〕十物升麻汤
〔十二〕六物黄芩汤
〔十三〕五物人参饮
〔十四〕八物麦门冬饮
〔十五〕枣叶饮
卷 二 十 一
〔十六〕升麻汤
〔十七〕犀角地黄汤
〔十八〕麻黄黄芩汤
〔十九〕升麻黄芩汤
〔二十〕化毒汤
〔二十一〕紫草木通汤
〔二十二〕鼠粘子汤
〔二十三〕水解散
〔二十四〕活血散
〔二十五〕猪尾膏
〔二十六〕无比散
〔二十七〕龙脑膏子
〔二十八〕如圣汤
〔二十九〕决明散
〔三十〕拨云散
〔三十一〕蜜蒙花散
〔三十二〕通圣散
〔三十三〕蛤粉散
卷 二 十 二
伤寒十劝
伤寒药性
玉石部 草部 木部 人部 兽部 禽部 虫鱼部 果部 米谷部
菜部 妇人药性 小儿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