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关守平、尤富强、徐林、谭树彬编著的《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重点大学计算机教材)》作为研究生教材,注意与本科生阶段计算机控制系统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和内容的拓展;按照模型一指标一控制器设计一设计方法应用一控制器实现的顺序安排章节和内容,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基于精确模型和基于非精确模型两类系统控制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材内容,以便于研究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研究生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科研能力。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关守平、尤富强、徐林、谭树彬编著的《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重点大学计算机教材)》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基于精确模型和基于非精确模型两类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全书共分11章,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概述以及建模与性能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精确模型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经典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复合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基于极点配置方法的控制器设计和基于*化方法的控制器设计;然后介绍了基于非精确模型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包括基于模型辨识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基于参数修正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基于结构与稳定策略的控制器设计;作为一个理论应用的实例,介绍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数字控制器的工程化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重点大学计算机教材)》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注意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基础理论的衔接和过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和内容的拓展,以便于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有关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绪论1
1.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
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2
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3
1.4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的基本内容6
1.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7
第2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性能指标9
2.1传递函数模型9
2.1.1由差分方程求z传递函数模型9
2.1.2由连续对象模型求z传递函数模型10
2.1.3由单位脉冲响应序列求z传递函数模型12
2.2状态空间模型13
2.2.1不带延时的连续被控对象模型的离散化13
2.2.2包含延时的连续被控对象模型的离散化14
2.2.3矩阵指数及其积分的计算17
2.3稳定性分析18
2.3.1离散系统稳定性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问题18
前言
本书共分11章,其中第1章~第6章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按60学时设计;第7章~第10章为课程教学的扩展内容,按36学时设计;第11章为课程教学的设计内容,按14学时设计。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模型表达与性能指标;第3章介绍了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常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模拟化设计方法和直接数字化设计方法;第4章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复合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串级控制、前馈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和多变量解耦控制;第5章介绍了基于极点配置方法的控制器设计,包括极点配置方法的设计原理,针对状态空间模型和针对传递函数模型的极点配置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6章介绍了基于最优化方法的控制器设计,包括最优化方法的设计原理,针对状态空间模型和针对传递函数模型的最优化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7章介绍了基于模型辨识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包括模型辨识策略控制器设计的原理、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第8章介绍了基于参数修正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包括参数修正策略控制器设计的原理、预测控制、模糊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等;第9章介绍了基于结构与稳定策略的控制器设计,包括结构与稳定策略控制器设计原理、内模控制、鲁棒控制等;第10章作为一个理论应用的实例,介绍了新兴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器设计方法,建立了网络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并基于极点配置方法设计了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器;第11章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字控制器的工程化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注意与本科生阶段计算机控制系统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和内容的拓展;按照模型—指标—控制器设计—设计方法应用—控制器实现的顺序安排章节和内容,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基于精确模型和基于非精确模型两类系统控制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材内容,以便于研究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和设计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研究生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科研能力。
本书第1、2、3、5、6、10章由关守平编写;第4章和第7章由徐林编写;第8章和第9章由尤富强编写;第11章由谭树彬编写。全书由关守平统稿,刘建昌教授主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文献内容,这些文献均列入本书的参考文献中,在此对文献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7月于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