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Expert Oracle Exadata
- 原出版社: Apress; 1 edition
- 作者: (美)奥斯本(Kerry Osborne) Randy Johnson Tanel Poder
- 译者: 黄凯耀 张乐奕 张瑞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174896
- 上架时间:2012-8-3
- 出版日期:2012 年7月
- 开本:16开
- 页码:557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数据库 > Oracle
编辑推荐
本书将传授你所应知道的一切,让你尽情驾驭这个改变了游戏规则的数据库一体机平台。
内容简介
作译者
Randy Johnson是Enkitec公司的首席顾问,这家公司专注于Oracle咨询。他从90年代初就开始使用Oracle V7,已经拥有超过18年的Oracle经验。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结合了DBA的工作和UNIX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在过去的5年中,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RAC和ASM上。他还是RMAN备份和恢复的权威,曾写过一个广泛使用的自动化RMAN备份工具Dixie。Randy偶尔会在blog.enkitec.com上写博客。
Tanel P?del是世界顶尖的Oracle性能专家之一,曾帮助遍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的客户解决了复杂的问题。他擅长先进的性能优化、故障诊断和其他复杂的任务,比如以非常短的停机时间迁移超大规模数据库(VLDB)。他从Exadata V1开始就优化Exadata的性能,并且计划更深入地研究Exadata性能优化和故障诊断。
Tanel是世界上第一批OCM之一,还是Oracle ACE Director以及OakTable Network荣誉成员。他经常在全世界各种会议上发表演讲,并在他的博客blog.tanelpoder.com上发表文章、脚本和工具。
目录
作者介绍 xxxi
技术审校者 xxxiii
致谢 xxxv
前言 xxxvii
第1章 Exadata是什么 1
1.1 Exadata概览 2
1.2 Exadata的历史 3
1.3 不同的视角 4
1.3.1 数据仓库设备 4
1.3.2 联机事务处理机器 5
1.3.3 合并平台 5
1.4 可选配置 6
1.4.1 Exadata Database Machine X2-2 6
1.4.2 Exadata Database Machine X2-8 7
1.5 硬件组件 8
1.5.1 操作系统 9
1.5.2 数据库服务器 9
1.5.3 存储服务器 9
1.5.4 InfiniBand 10
译者序
译者序1
2011年7月,我曾给中国Oracle用户组(ACOUG)做过一次有关Exadata的演讲,Exadata的高性能在国内的Oracle社区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实,Exadata在2008年底已经推出,自那时起,我们组(Oracle Real World Performance Group) 就一直从事着Exadata上的性能测试与项目开发工作。在我的博客上也有一些相关的文章涉及Exadata,如2010年5月前后发表的系列文章Exadata V2 架构分析,但那都是些零碎的片断。毋庸置疑,Exadata在国内还是陌生的,但作为Oracle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方向,让更多的人熟悉Exadata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甚至很多兄弟团队都鼓励我们组写作一本关于Exadata及其性能调优的书。
2011年8月,一个机缘巧合地,博文视点的张春雨老师联系上我,希望我可以参与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中。初看之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对Exadata的一个全面系统的介绍。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就此掀开序幕。另外两位译者是阿里巴巴的张瑞(HelloDBA)与恩墨科技的张乐奕(Kamus)。张瑞是阿里巴巴的架构师,负责数据库性能优化与应用架构改进,研究软硬件结合的数据库解决方案。张乐奕是云和恩墨的技术总监,Oracle ACE Director, 也是国内知名的Oracle技术专家。于是,我们的中文翻译小组正式成立。
2011年8月中旬,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开始的日子是忙碌的,每天工作之余,翻译上几页,这是一个锻炼人耐力的过程。出差途中,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火车上,翻译这件事儿也帮助我打发了一些无聊时光。我学会了一个道理,积少成多,贵在坚持。不过也有难熬的时候,特别对于晦涩的章节,但最终理清作者的思路时,也会感到欢欣鼓舞,即使几小时已经倏忽间流走了。而印象最深的,是与张瑞和张乐奕对里面技术点的讨论,几百封邮件的往来帮助我们一起澄清了对原著诸多晦涩段落的理解。这是一个通力合作的过程,它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我们只有尽情享受其中。
三位作者的文风其实各有特点。Tanel是全球Oracle社区的著名人物,他的Oracle Session Snapper出名已久,性能优化的相关章节主要由他执笔,这两章充满睿智,里面完美地体现了Tanel对性能调优的理解,既有对全局的系统方法论的阐述,也有对每个性能指标含义的具体说明,还有对SQL、存储节点的调优监控思路。翻译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这些论述即使在非Exadata平台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Randy则具体关注Exadata的管理,包括了对数据库资源管理器、配置和恢复、存储节点与计算节点的详细剖析。对资源管理的详细阐述必将会刮起一阵清新之风,在消退Oracle资源管理器神秘感的同时,让读者也掌握了如何构建合适的资源管理模型。这些章节是对Exadata整体架构的高可用性与高可配置性的极佳体现。
Tanel和Randy还合作了关于如何移植的主题,这也是充满实践性的真知灼见的一章,里面提到的方案在实施中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Kerry则专注于对Exadata相关特性的描述。通过大量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Exadata的主要特性,同时还大量地挖掘了各特性后面的细节。
由三位各有所长的作者联合执笔,终于成就了这本恢宏巨作。
我负责翻译的章节主要包括第7、8、9、11、12章,以及前言部分。第7、8、9章由Randy执笔,是关于系统资源管理、系统配置和恢复的内容。第11和12章由Tanel执笔,是关于性能优化的章节。
对翻译工作,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对名词术语的翻译。坦白讲,以前阅读译著时,一个令人难受的地方就是原来很熟悉的英文术语与译者的翻译联系不起来。这每每让我有阅读原著的冲动。我们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在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对于大家所熟知的英文术语,我们尽量不做翻译。当不翻译真的很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时,我们才会进行翻译,如“Grid Disk”,这个词汇在第14章就出现了140多次,不翻译会很影响阅读效果,所以虽然我们平时都直称“grid disk”,本书中我们还是把它翻译成了“网格盘”(或许“网格盘”一词也会因此流行起来呢)。当然,我们会在前面的中英文术语对照中列举出来。
2011年2月,我们开始进行本书的翻译校对工作。这又是三位译者头脑碰撞的日子,我们努力清除原文理解上的每一个障碍,并积极与三位原作者就我们所发现的众多瑕疵进行了邮件讨论并加以改正,同时对于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加入了独具特色的译者注。相信本书将是Expert Oracle Exadata全球的最新译本,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中文版本。如果读者在阅读原版时产生了疑惑,而会想起参考此中文版本,那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看着眼前厚厚的著作,思绪万千,开始翻译的日子似很遥远,又历历在目。在这里,要感谢Oracle Real World Performance Group,感谢杨中对翻译工作的支持,感谢帮助我做了认真细致校对工作的李昕、曲卓、董志平、陈长青、孙笑盈,感谢Oracle的众多同事提供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来自COE(Center Of Excellence)的许向东。感谢喻总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做序。另外,还要谢谢我的妻子,她对我加班加点的翻译工作不仅毫无怨言,还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校对了其中的一些章节。谢谢你们!
黄凯耀于深圳
2012-4-9
第5章
译者序2
这本书的翻译计划是从2011年8月份开始的,据我所知,最早是博文视点的编辑“侠少”找到阿里巴巴的张瑞(Jacky)和甲骨文的黄凯耀(Kaya),然后Jacky再找到我。
实际上,我个人开始想要翻译这本Exadata技术书籍倒是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本书在Amazon上的发行日期是2011年8月9日,其实早在2011年2月份就已经有另外一本关于Exadata性能的书籍(Achieving Extreme Performance with Oracle Exadata,作者全部是Oracle公司员工),但是论作者的知名度,仍然是本书更受人关注。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从本书联合作者Tanel Poder的个人技术Blog中,那是2011年3月份,Tanel发文说已经可以在Apress网站上购买新书Expert Oracle Exadata的Alpha版本,Tanel是全球最受人尊重的Oracle技术专家之一,而一本技术书籍可以预先购买Alpha版本也是很稀奇的事情,再加上Exadata正是当今IT界的“当红炸子鸡”,理所当然这本书非常值得期待。在2011年4月份,我个人跟某出版社联系过,表达了如果该书可以引进中国,那么我很愿意组织人手进行翻译的工作,对方的回复是正在谈版权,之后没有消息。然后,Tanel在6月份发文说,本书已经即将定稿,再之后,就是8月份,该书正式发售。而在正式发售的当月,博文视点就开始寻找中文版本的译者,可以说是非常迅速。而对于版权的猜测,那一定是博文视点拿到了版权,而某出版社失利了。:-D
前言
本书面向的读者
本书面对有经验的Oracle从业人员。除非与Exadata平台有关,否则我们不会试图解释Oracle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我们对读者的知识背景有所假定。我们并不期望你是Oracle性能调优的专家,但确实期望你能够熟练使用SQL,并对Oracle的体系结构有基本的了解。
写作本书的由来
在2010年春天,Enkitec买了一台四分之一机柜配置的Exadata。我们把它放在位于Dallas办公室的一个很小的计算机室里。我们没有正规机房的那种装配式地板或者任何花哨的东西,但这个空间确实拥有独立的空调系统。事实上,让Oracle答应我们的购买请求比你想像的要难得多。他们的很多客户都急切地想购买,而且对于这个新生婴儿他们爱护有加。我们没有安放Exadata的一流数据中心,甚至在交付机器之前,电源设施都必须加以改造。无论如何,机器交付不久,在与Jonathan Gennick数次交谈后,Randy和我决定为Apress写作本书。在那时并没有太多文档可供参考,我们只好不断打扰可以找到的任何一个了解Exadata的人。
在2010年春天的Hotsos论坛(Hotsos Symposium)上,Kevin Closson和Dan Norris非常热心地回答了我们的很多问题。过后Kevin联系了我,并自荐为本书正式的技术评审员。于是,Randy和我在整个夏天和初秋都在辛苦地学习,以尽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
在2010年9月的Oracle Open World大会上,我幸运地碰到了Tanel,我们说起了一个Exadata客户,Tanel刚好帮助这个客户做了一些移植工作。好事成双,最终他同意加入作者的行列。在这次Open World大会上,Oracle宣布了新的X2型号的机器,我们刚刚起步,却已经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了。
2011年1月,X2平台开始出现在客户现场。Enkitec再一次决定对此技术进行投资,我们很自豪地拥有了一台四分之一机柜配置的Exadata X2-2。事实上,我们决定利用X2的组件把原有的V2四分之一机柜升级到半机柜。这看起来既有利于学习升级,又可以了解把两个不同版本的组件混合在一起是否有问题(事实上没有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切都在变化
就如大多数新软件一样,Exadata自2008年底推出以来迅速发展。它带来的变化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新功能。事实上,此项目的难点之一在于跟上这些变化。由于写作本书期间软件行为的变化,一些章节历经了几次修订。在本书中我们试图涵盖的最后一个版本组合是数据库11.2.0.2 bundle patch 6和cellsrv 11.2.2.3.2。注意在过去两年间发布了很多补丁,同时有多种数据库版本、补丁级别和cellsrv版本的可能组合。因此,很有可能你观察到的行为与我们所记录的并不一致。我们欢迎你的反馈,并会很高兴地解决你所发现的不一致的问题。事实上,这本书是Apress的Alpha计划的一部分,它允许读者下载这本书的早期草稿。在我们写作和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此计划的参与者们提供了很多反馈。我们内心充满感激,更惊讶于你们所提供的如此之多的详尽的细节信息。
对志愿编辑们的感谢
在此项目上,我们得到了一些人的大力支持。让正式技术评审员在书中插入评论是有那么一点古怪。在这种情况下,谁去审核评审员的文字呢?幸运的是,在项目的前期,Arup Nanda就但任起了编辑志愿者的角色。因此,除了作者们相互评审各自的章节,Kevin评审所有的章节,Arup会阅读所有的内容并进行评论,这其中也包含Kevin的评论。另外,Oak Table Network的很多成员在此过程中对各章节也给予了反馈,尤其是Frits Hoogland 和 Peter Bach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当本书被加入到Apress的Alpha计划后,我们得到了一批新的评审员。通过这种格式出版的章节的早期版本得到了很多人的反馈。感谢给我们提出问题和在某些议题上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的所有人。特别是Oracle的Tyler Muth对此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我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反馈。他同时给我们和Oracle内部的其他资源架起了桥梁,如Sue Lee,她对资源管理一章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评审。
最后,我想感谢Enkitec的技术团队。有许多人帮助我们在此道路上前行,在Randy和我工作于此项目上时(而非我们真正的工作),他们帮助我们拾起落下的工作。帮助我们的人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每个人的名字。如果你在Enkitec工作,并且在过去的几年里从事有关Exadata的工作,你已经为本书做出了贡献。我还想特别感谢Tim Fox,虽然他忙于很多事情,包括他自己的出书项目,但他还是为我们绘制了大量的示意图。我们也要特别感谢此项目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Andy Colvin,他在几方面对我们帮助很大,首先,他主要负责维护我们的测试环境,包括对平台的升级和打补丁工作,从而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测试最新的特性和软件变化带来的影响,其次,在Randy和我忙于写作期间,他在实施Exadata的客户现场帮忙保持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再次,他帮助我们弄清楚各种特性是如何工作的,特别是关于安装、配置和连接到外部系统这些主题,如果没有他,这个项目会很难完成。
本书的作者
本书有三位作者,如果算上Kevin,那就是四位了。这是我们四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但为了方便工作划分,我们都赞成各自负责一部分章节。开始时Randy和我启动这个项目,不久Tanel加入进来(因此在任务分配方面,他的工作会稍微轻一些,不过他是这个团队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他帮助我们对那些不具体分配给他的领域进行了研究)。以下是本书工作的具体分工。
Kerry:第1~6章、第10章、第16章。
Randy:第7~9章、第14~15章、第13章的一半。
Tanel:第11~12章、第13章的另一半。
Kevin:以“Kevin 说”标志的段落。
序言
原作者中文版序
First of all we’d like to say hello to our Chinese readers out there. A year ago at Oracle Open world 2011 we were asked if we would be interested in help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eamtranslate this book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Today we’re very excited to see it go to press. One of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this process was getting yet one more technical review of its contents. In a work of this size and complexity there are bound to be a few mistakes that somehow make it through the editing proces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team provided outstanding feedback and helped us correct and clarify where needed.
It has been a year sinc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book went to press and over two years since Oracle began shipping Exadata V2. We’ve been amazed (but not too surprised) by the speed at which Exadata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henomenon. One of the unique challenges in writing a book about such new technology was dealing with rapid changes to the product itself. Fortunately Oracle appears to have spent this time stabilizing and refining the Exadata platform rather than expanding on its feature set. There have been surprisingly few visible changes to the feature set and today this book continues to be the definitive resource for learning Exadata. The examples and labs illustrated in these pages still work today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to the reader. We hope you find this book helpful as you come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workings of intelligent storage and why it is such a leap forward in database technology.
—— Kerry, Randy, Tanel
首先我们要向这本书的中国读者问好。在一年前的Oracle Open World 2011上,我们被问及是否愿意帮助中国的翻译小组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而今天,我们非常兴奋地看到中文译本即将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意外收获是这次翻译又再次为本书的内容做了一次技术审校,就本书的内容及复杂度而言,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错漏在所难免,而中文翻译小组的出色反馈帮助我们纠正和澄清了这些错误。
至今,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已有一年,而离Oracle发布Exadata V2也已超过两年。我们被Exadata在全球走红的速度所震惊(但是并不太惊讶)。写作一本如此崭新技术的书籍的一大挑战就是要面对产品本身的快速变化。幸运的是,它并没有太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增特性,时至今日,本书仍然是学习Exadata的权威资料。书中展示的例子和实验仍然有效,并为读者带来了宝贵的见解。我们希望你能从本书中获益,希望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智能存储的内部工作机理,也可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称其为数据库技术的一个飞跃。
——Kerry,Randy,Tanel
第5章
本书序
2008年9月,Oracle CEO Larry Ellison在甲骨文全球用户大会(OOW)上宣布了软件及硬件集成一体化的数据库机——Oracle Exadata Database Machine(以下简称Exadata)。Exadata的推出不但震撼了业界、吸引了全球数据库专家的关注,也引起了Oracle数据库“粉丝”们对其技术的探究和追逐,而且也使得Exadata成为了网络搜索的热点IT词汇。
也正是由于Exadata在技术架构上的自我创新、功能上的丰富增强和性能上的极大优化,使得Exadata在市场推出3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广泛认可。目前,Exadata的全球部署已经超过了1000台、用户遍及67个国家的23个行业。Exadata数据库机已成为甲骨文30多年发展史中最成功的新产品。在甲骨文公司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中,Exadata作为数据库云服务器是Oracle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平台的基础构件,成为企业搭建云环境、构建云支撑平台的基石。
随着Exadata 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使用,无论是Exadata技术爱好者还是我们的广大用户,都非常希望有一本深入介绍Exadata的技术书籍,让读者不仅能从理论概念上更能从实际应用上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Exadata的技术机理,循序渐进地探索其内部的技术细节。
而Expert Oracle Exadata(written by Kerry Osborne, Randy Johnson and Tanel Peder)一书的问世无疑是“雪中送炭”,本书的三位作者Kerry、Randy和Tanel都是大家熟知的Oracle技术领域内的大师,他们不但有自己的Oracle技术博客,还为全球客户实施和部署Oracle Exadata产品,积累了丰厚的实战经验,对Exadata技术的精髓有切身的体验和理解。本书一经出版便成为Amazon网站上受人关注的书籍。
我相信作为国内读者,更希望看到本书的中文版译著。机缘巧合的是,我们国内的三位译者,也是国内Oracle数据库“粉丝”们熟知的技术专家——甲骨文公司的黄凯耀(Kaya)、阿里巴巴的张瑞(Jacky)、云和恩墨的张乐奕(Kamus)。
三位译者出于对Exadata技术的热爱和把控,以及对读者的尊重,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对照原文完成语句的翻译,而是在译文中仔细斟酌每一句话的含义,按照中文阅读习惯加以解释,增加了阅读的流畅性、可理解性,避免了生涩的直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原文较为晦涩的地方,三位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译者注”,我相信这在目前大多数技术书籍的译文中并不常见。
也正如三位译者在各自的译者序中所写,从2011年8月份开始着手翻译起,三位译者之间及与原著作者之间关于本书翻译的邮件沟通,来来回回将近500封,同时三位译者对原文中的一些错误之处也进行了一并纠正,真可谓为本译作“锦上添花”。
我相信这本汇集了原作者、译者及其他多位大师的技术、经验和点评的专业书籍,一定能让国内有此技术爱好的读者沉浸于书中、感同身受,有所收获。我也相信读完本书,能让你感受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Oracle全球副总裁 喻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