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适合城乡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建筑历史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在校师生和从业人员;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人员。
目录
第一章导论 / 1
1.1研究背景 / 1
1.1.1国际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趋势 / 1
1.1.2国内遗产保护行动的不断推进 / 2
1.1.3国内跨区域型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亟待深入 / 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1.2.1研究目的 / 3
1.2.2研究意义 / 3
1.3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4
第二章遗产廊道概念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 7
2.1 遗产廊道概念 / 7
2.1.1 遗产廊道的判别与评价 / 8
2.1.2 遗产廊道的保护与管理 / 11
2.2 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以美国伊利运河为例 / 13
2.2.1 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概况 / 13
2.2.2 伊利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 14
2.3 其他相关概念 / 23
2.3.1 遗产运河 / 23
2.3.2 遗产线路/文化线路 / 24
序言
从理论创新上来看,奚博士的研究全面梳理了美国遗产廊道的概念体系及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在结合景观设计学、遗产保护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生态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与方法,以期解决大运河这类自然与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遗产区域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毫无疑问,这是弥补当前国内跨区域型线性文化遗产在整体性保护理论与方法上缺失的创新之作。
从实践应用上来看,本书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完全基于作者长年以来在大运河沿线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可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总结与深化理论,再通过理论引导实践。这种方式确保了书中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在面对实践方面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而并非是书斋式的学问。
从实际成果来看,在从淮安至济宁的大运河保护工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的开展贡献了力量,也为今后古蜀道、茶马古道、红军长征线路等跨区域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遗产廊道”是盛行于美国的一种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休闲游憩等于一体的保护与发展战略,一种在美国行之有效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区域复兴平台。近年来,由于奚博士的导师俞孔坚先生以及整个北大团队的推介,遗产廊道开始成为国内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者经常提到并不断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之一。但是总体来看,遗产廊道的概念、理论、方法如何与中国的遗产管理体制、与中国的遗产类型相结合,仍是一个处在初级实践阶段的问题。我对来自美国的遗产区域和遗产廊道概念了解无多,但是我非常赞同它们强调必须对遗产采取综合保护措施的基本主张。所谓“综合保护”的实质是从资源的角度系统地保护与遗产相关的自然、经济和历史文化,这或许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保护与利用并重”更加富有哲学、伦理和战略上的意义。奚博士在本书中将“遗产廊道”和“运河遗产”相交合,系统构建了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对“遗产廊道理论的中国化”,还是对大运河的申报世界遗产及其整体保护,都具有多重意义的尝试。
是为序。
刘曙光
2012年11月
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同类热销商品
混凝土结构(第2版 上册)
- ¥39.80
- ¥33.83
- 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
- 基于BIM的Revit机电管线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