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日本为自己描绘的经济蓝图
西边工厂,东边服务
去工业化经济,引领高端服务业
1美元兑50日元不动摇
以资产大国的姿态迈向未来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主要著作有《信息经济理论》、《财政危机的结构》、《土地经济学》、《泡沫经济学》、《超整理法》、《超学习法》、《日本的反省》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复兴:严峻的供给制约
日本经济发展瓶颈:供给
极为严重的电力短缺
投资增加,生产未必扩大
日元不升值、不增税的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
日本历史上所遭遇的经济冲击
第2章灵活利用价格机制抑制电力消费
价格调节还是统管控制
建议1:削减法人高峰期用电量
建议2:削减家庭高峰期用电量
电价提高多少才合适
建议3:利用增税手段抑制需求
警惕统制经济复活
第3章当前的复兴财源问题
复兴财源哪里找
重建财政结构
毫无用处的法人税减税
复兴财源的各种方案
前言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约翰·邓恩《布道辞》(1624年)
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束缚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从“需求不足”变成了“供给制约”。
在此之前,日本经济一直饱受需求不足的困扰,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都是如何增加需求。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后的情况是,同历史上遭遇“石油危机”时一样,必须抑制总需求。这种转变来得过于突然,很多人的脑袋都还没有跟着转过来。但是,这一点尤为重要,是考虑灾后日本重建复兴问题的立足点。
重建复兴,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涌现,生产的扩大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有效需求的增加。但是,在供给受制约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另一种局面——发生挤出效应(crowding out),即各需求之间出现挤压,部分需求遭到削减。这一点和日本之前所经历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阪神淡路大地震时期,没有出现供给制约问题。石油危机时期,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需求增加,所以也不存在挤出效应一说。
供给制约中最严重的是电力供给问题。而减少用电量最理想的方法不是计划性停电或轮流供电等这类强制性措施,而是征税。因为征税在保证电力消费者一定消费自由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合理限制用电量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之前的做法是,当用电量超过一定额度时就会自动断电,这给消费者带来了麻烦和不便。征税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没有断电,也不会有不便。由于征税只针对东日本地区,所以可以预计,今后电力消耗型制造业将会出现西移的趋势。
在讨论灾后重建计划时,人们还常常提到要为日本东北地区打造新的居住环境。这自然是必要的,但是复兴蓝图的规划不应仅仅停留在城市计划这一层面上,更应该看到复兴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复兴投资增多,利息升高,随之而来的是日元面临升值压力。如果放任日元升值,那么增加的进口将会替代国内生产。接着就是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国内生产进一步缩小。逻辑上,复兴之路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但是,在资金需求增高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消化国债,日本银行很有可能会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或是更进一步的日本银行承销的国债),介入外汇市场以阻止日元的进一步走高。那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打压消费。要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混乱,就需要增税来补贴复兴财政支出。
很多人提议发行国债。他们寄希望于发行国债来实现负担代际转移,“现在先拿国债补充,将来增税偿还”。但是不要忘了,负担代际转移是有一定条件的,即用国外资产购入国债(发行国债后利率上升,如果政府不干涉日元走高的话,就可以通过减少未来的投资收益来实现负担的代际转移)。如果日元升值受阻,那么国债的负担在国债发行之际就会通过削减需求(如削减民间复兴投资或消费等)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发生代际负担转移。这一条件至关重要,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今后面对日元的走高,是采取绝不容忍的“保守型”,还是不再干涉的“转换型”,这一选择左右着日本的未来。日本向来厌恶日元走高,所以现阶段采取“保守型”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的产业结构将一成不变。而且,受电力供给制约,日本企业的利润率会不断下降。此外,如果选择增发国债来补充复兴财政支出并由日本银行来承销的话,国民生活将深受通货膨胀的威胁……没有此次东日本大地震,这些问题很可能在10年之后才会显现。但是现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了,震后复兴资金需求大增,这些问题都摆在了面前。
从抗拒日元走高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以“转换型”的姿态踏上日本的复兴之路,实现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中心向服务业为中心的转换。那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日本。
“保守型”还是“转换型”,这既关乎当前复兴战略的选择,又关乎今后日本发展的模式。因此,可以说,日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
本书在出版之际得到了钻石出版社书籍编辑局长今泉宪志先生以及同局的第三编辑部小川敦行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