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现代档案管理导论,分析了信息社会档案管理理论的困惑和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文件运动理论、档案整理与鉴定理论和档案利用服务与开放理论等角度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路。第2部分:现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体系,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现代先进技术知识、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以及档案馆安全管理知识体系,目的是使广大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档案工作者以及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所有人员对现代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探索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新领域。本书的内容丰富、具体、实用,涵盖了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档案馆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档案工作者开展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必备手册。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书在分析现代档案管理理论变革的基础上,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知识体系。目的是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档案工作者以及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有志之士了解现代社会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认识现代档案管理变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推动现代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现代档案管理导论,分析了信息社会档案管理理论的困惑和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文件运动理论、档案整理与鉴定理论和档案利用服务与开放理论等角度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路。第2部分:现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体系,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现代先进技术知识、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以及档案馆安全管理知识体系,目的是使广大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档案工作者以及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所有人员对现代档案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多学科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探索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新领域。本书内容丰富、具体、实用,涵盖了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档案馆安全管理等相关知识,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档案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档案工作者开展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必备手册。...
目录
绪论
第1部分 现代档案管理导论
第1章 档案管理理论的困惑
1.1 现代档案管理对象、方法和理念的全面革新
1.2 现代档案管理理论的全面创新
1.3 档案管理传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新生
思考题
第2章 档案事业变革与发展的机遇
2.1 信息化促进档案业务的现代化
2.2 档案事业发展的机遇
思考题
第3章 文件运动理论与全程管理理念
3.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
3.2 中国式文件运动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
思考题
第4章 基于国家档案资源理念的档案整理与鉴定新理论
4.1 国家档案资源的整合及相关理念与体制的创新
4.2 新来源观与档案管理的再现历史联系原则
4.3 新职能鉴定论与前端控制理念
前言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十二章。第1部分:现代档案管理导论;第2部分:现代档案管理知识体系。 由清华大学薛四新、重庆大学郑善学与杨艳、 四川大学黄存勋负责书稿整体结构的策划、 内容的组织、大纲的编写; 中山大学陈永生、上海交大陈华新、东北大学丁立新负责本书的最终审核;云南大学的彭荣、大连海事大学的朱正健、上海交大的袁继军等为本书的策划、编写和校对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川大学黄存勋负责本书绪论和第1、3、4、5、7章的编写工作,重庆大学杨艳负责前言、第2章的编写并统稿全书,清华大学薛四新负责第6章及第8、9、10、12章中部分内容的编写,重庆大学郑善学负责第9章的编写并参与全书的核查与校对,东北大学艾国生负责第10章的编写并参与部分章节的核查与校对,北京大学刘晋伟负责第11章的编写,上海交大张旭负责第12章的编写, 山西师范大学贾郭军参与编写第9、10章,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黄萃参与第8、10章部分内容的编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晓负责第8章的编写并参与部分章节的校对, 四川大学张丽参与编写绪论以及第3、7章, 四川大学吴开平参与编写绪论与第1、4章, 四川大学刘金霞参与编写第4、5章,中央档案馆郝映参与编写第12章部分内容。谢剑、袁继军、彭荣、朱正健、李学峰、王坤、李文晋、赵可芳等为本书的编写和校对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现代档案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目前还有很多理论问题正处于研究和探讨之中,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也比较仓促,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档案管理学的著作、学术论文以及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优秀作品,并在书中部分地引用了一些本书作者认为非常科学和实用的观点与内容,能找到准确出处的作品在书中已经明确说明,并列入参考文献中,未能找到真实姓名或由于疏忽而未被列入参考文献中的著作内容,希望作者本人发现后,及时与本书作者联系,我们真诚地希望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档案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和现实研究,不断地改进和奉富本书的内容。...
作 者
于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