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介入诊疗学的定义和范畴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IVR)一词由美国胃肠道放射学家Margulis在1967年首次提出,当时命名为介入诊断放射学(interventionaldiagnosticradiology),他敏锐地意识到在放射学领域一个崭新的亚专业正在形成,1967年3月他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mericanJournalofRoentgenology?上发表了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1]。
以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采集数字化影像、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属微创诊疗学的范畴。早期介入放射学的导引设备主要是X线血管造影系统,所以一般也称为介入放射学。随着超声、CT及磁共振等影像成像系统被广泛用作导引设备,也许介入诊疗学这一概念更能确切地表达这一学科的内容[2]。
介入诊疗学具有集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为一体的鲜明学科特点,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被称为现代临床治疗学中的第三大诊疗体系,是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临床医学技术之一。它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可联合应用、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对一些以往被认为是不治或难治之症治疗效果更佳,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并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对于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其优势在于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大大提高了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和药效,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需手术治疗的疾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相比,更具有以下优势:
无须手术切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通过穿刺插管等技术就可完成治疗。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期短、可在同一部位进行多次重复治疗和并发症少而轻。
大部分患者只需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风险,并使不适合全身麻醉的患者受益。
对于手术治疗入路困难和难以处置的病变,介入治疗往往能够寻找捷径并给予巧妙的处理。对部分疑难病种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甚至更优。
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介入诊疗学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临床上常将介入诊疗学分为三大类:
按入路途径,可分为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技术是指使用穿刺针,通过穿刺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并在透视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对比剂造影,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桡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血管性介入技术包括造影、插管、灌注、栓塞、成形(血管或瓣膜)、支架、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植入术(如导管药盒或起搏器)、消融术等。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则指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直接经皮穿刺或插管至病灶或经人体生理和病理通道(如食管、肠道、胆管、气道、阴道、输卵管、尿路、泪道以及各种窦道、瘘道引流道等)进入病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包括活检、引流、造瘘、成形、支架、神经阻滞术、臭氧治疗等。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的各种技术在介入诊疗中均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
按病变部位和病种,又可分为神经介入、心脏介入和外周介入。后者亦可细分为肿瘤介入、血管介入、消化道介入、泌尿系介入、妇产科介入、骨关节介入和急症介入等。以上种种分类并无严格的界限,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已。专职的介入医师可能从事一个类别或多个类别的介入诊疗工作。而其他专科医生只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病种的治疗,通常不担任介入性诊断工作。
按引导设备,又可分为X线介入(DSA)、CT介入、超声介入、MRI介入等。
第二节 国内外介入诊疗学发展简史
国际介入诊疗学发展简史
介入诊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也是在探索、创新和完善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以下为较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研究报告。
早期基础探索阶段[3]
1896年,Hasher、Morton在Roentgen(伦琴)发现X线不久,即用石膏做对比剂开始在尸体做动脉造影研究。
1910年,Franck和Alwens进行了犬、兔的动脉造影试验。
. 1923年,Berberic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Sicard和Forestier用碘罂子油做静脉造影也获成功。
1924年,Brook用50%的碘化钠做了第一例人体股动脉造影。
1929年,WernerFrossmann成功地将导管从自己的上臂静脉插入左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Bierman用手术暴露人体颈总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的内脏动脉造影,并进行了第一次动脉灌注化疗。
雏形阶段[3]
1953年,瑞典医生Seldinger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即Seldinger技术),由于该法操作简单、损伤小、无须缝合血管,完全替代了以往需手术切开暴露血管的方法,因而很快被广泛采用,成为介入诊疗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4]
1959年,Sones创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1962年,Newton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
1963年,Nusbaum采用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获得成功。
1964年,美国医生Dotter成功地为一例下肢动脉缺血的妇女进行了血管成形术。他经导管做下肢动脉造影时,意外地将导管插过了狭窄的动脉,使狭窄血管得到了扩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这启示下,他利用同轴导管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技术,这标志着介入放射新技术的开始。他改变了血管造影诊断医师仅做诊断、不做治疗的传统模式,使其转变为集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师,极大地推动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1965年,Sano用导管成功实施了首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4]。
1967年,Mobin?Uddin最早报道了他设计的下腔静脉过滤器,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于1969年再次报道了过滤器的长期实验结果,并第一次把过滤器应用于6名患者,从而开创了过滤器临床应用的历史[5]。
1967年,Porstman报道了非外科手术方法堵闭动脉导管。
1967年,Margulis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AJR?上发表了题为“介入放射学:一个新的专业”的述评[1]。
1971年,Serbinenko创立了可脱性球囊治疗颈动脉
[4]
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ula,CCF)的技术。
1973年,Baum等发起成立了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学会(Societyof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ogy,SCVIR,2002年更名为SIR),为介入放射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年其会员已达到3500人,其年会是仅次于RSNA年会的放射学会议,同年参会人数达5000[6]。
1970年,Christorffersen报道剖腹直视下对胰腺肿块做穿刺活检,然后行细胞学检查,准确率高达94%~96%为细胞穿刺活检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Holm在,B超引导下,成功地进行了经皮穿刺活检胰、肾、肝和后腹膜肿瘤组织。
1976年,Haaga应用CT导向穿刺抽吸活检获得成功[6]。
1974年,Grun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用于腔内血管成形术,较之Dotter的同轴导管又先进了一步,从而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得到极大的发展。3年后他又用这种导管成功地为一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做了冠状动脉成形术,从此开辟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纪元。
1975年,Hijikata首先报道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lumberdiscectomy,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
1970年代中期,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放射科血管诊断组医师就开始自己查房,处理术后的各种临床问题,虽然初期受到了临床医师的怀疑,但他们很快用行动消除了临床医师的疑虑,赢得了内外科医师的尊重[8]。
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在葡萄牙召开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上做了专题介绍,“介入放射学”这一名字才被国际学术界正式认可[9]。
发展成熟阶段[6]
1979年,日本介入放射学家Nakakuma等把碘油与抗癌药混合后注入肝癌供血动脉,再用明胶海绵栓塞该动脉,使肝癌的介入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方法已被医学界公认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和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法。
1981年,Zeitler发起出版了首本专业期刊?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ogy?(简称?CVIR?)。?CVIR?现已成为仅次于?Radiology?和?AJR?的最有影响的放射学专业期刊。
1983年,Dotter和Cragg分别报道了用镍钛合金丝制成温度记忆合金内支架的实验结果,标志着内支架的系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9]。
1984年,Galibert等完成首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其在治疗椎体血管瘤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此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10]。现已广泛应用于椎体良、恶性肿瘤及骨质疏松症等的治疗。
1984年,Mass报道了使用金属不锈钢圈制成的自扩式双螺旋形内支架。
1985年,Wright和Palmaz分别报道了用不锈钢丝制成的自扩式Z形内支架和由不锈钢丝编织成的球囊扩张式网状管形内支架,次年又改进为一种超薄壁无缝钢管式内支架。
1986年,Puel和Sigwart率先在人体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987年,Thurmond等首次报道了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11]。
1988年,Richter成功地开展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tent?shunt,TIPSS)治疗严重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1989年,Neubaus等采用可膨式金属支架(expand?ablemetallicstent,EMS)进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1990年,Domschke等首次成功使用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metallicstent,SEMS)治疗食管癌引起食管梗阻的患者。
1991年,Elson等报道采用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
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用电解式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使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12]。
1991年,Parodi首次用直形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3]。
1993年,Rossi首次发表了经皮射频消融术(radio?
[14]
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报告。
1994年,Dake等首次报道用支架成功治疗胸主动脉瘤[15]。
进入21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在介入放射学基础上出现了分子介入放射学,它是在影像监控或引导下,利用分子探针和分子对比剂对分子水平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它不同于传统介入放射学,是介入放射学的亚学科,已逐渐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16]。
中国介入诊疗学发展简史
我国介入诊疗学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人30余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介入诊疗学的大部分项目已接近国际水平。以下为较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事件:
197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创始人之一林贵教授在国内率先对原发性肝癌选择性动脉造影进行报道,1984年又做了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对这一临床应用进行了报道[17]。
1981年起,刘子江教授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介入放射学学习班,向全国各地招生,将Seldinger技术和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在全国普及、推广[9]。
1981年,贺能树在?国外医学文摘?上发表文章,最早系统地介绍介入放射学[18]。
1984年,凌锋首先开展了神经介入治疗,并于1991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神经介入专著―――?介入神经放射学?[19]。
1985年,冯敢生等率先进行了中药白芨做栓塞剂的试验研究,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介入放射学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9]。
1986年,夏宝枢在山东省潍坊市组织召开了第1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会议,共收到论文160篇[17]。
1988年,罗鹏飞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成立全国第一个由介入放射医生管理的介入治疗科。
1990年,在杭州召开了第2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年会,共收到论文424篇。会上正式成立介入放射学组,由林贵任组长,刘子江、戴汝平任副组长[17]。
1990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把一部分有条件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从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介入放射学的作用和地位,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介入诊疗工作,一些大的医院专门成立了介入病房及研究室,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批海外学者回到国内,以及国内外频繁的学术交流,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介入诊疗技术的差距。1990年,周义城首次报道了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
[7]
(PLD),滕高军等经过改进,使其日趋成熟。
1992年,陈星荣、林贵教授等创办了全国第一本介入专业性刊物―――?介入放射学杂志?,对推动介入学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9]。
1992年,詹晓星等首次报道了选择性输卵管造影
[20]
和再通术(FTR)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1994年,在南京召开了第3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年会,共收到论文574篇。由于林贵教授已去世,刘子江任组长,戴汝平、李麟荪任副组长[17]。
1996年,国家科委、卫生部、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的“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确立了介入放射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即介入放射学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三大临床诊疗技术,并在?健康报?[2]上公开发表。
1997年,在广州召开了第4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年会,共收到论文724篇。刘子江任名誉组长,戴汝平任组长,李麟荪、肖湘生任副组长。
1997年,为了推动介入放射学的科研工作,经刘玉清院士争取,国家科委、卫生部、医药管理局专为介入放射学补设“九五”攻关项目。同时,卫生部规定:凡是没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医院,不得被评为“三甲”医院。
1997年,景在平等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21]。
1998年,景在平等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胸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治疗[22]。
2001年,介入放射学组改选。选举肖湘生教授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第4届介入放射学组组长,张金山、徐克、罗鹏飞教授为副组长。
2001年,滕皋军等首次报道了经皮椎体成形术
[23]
(PVP)治疗椎体良、恶性肿瘤。
2002年,在西安市召开了第5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大会,会议讨论认为四年一届的全国介入大会间隔时间太长,为了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更好地促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决定将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改为两年一次[17]。
2004年,在上海召开了第6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
2006年,在沈阳召开了第7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
2008年,在北京召开了第8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
2010年,在广州召开了第9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
至今,国内介入放射学各项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凡是国际先进技术,如主动脉支架术、颅内动脉支架术等均在国内开展,不少医院建立起独立的介入病房,由介入医师独立管理病区,不少疾病的治疗由外科为主转向介入治疗为主,如布?加综合征、难治的出血性病变、晚期肝癌、血管性病变、脓肿和囊肿引流等。
回顾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程,于20世纪中,大多偏重于介入治疗技术的引进、临床应用和方法改良,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工作较为薄弱。进入21世纪后,基础和实验研究工作有所加强,少数医学院校还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介入医学实验室”。但是,大多数基础和实验研究课题仅限于动物的形态学或技术学方面的研究,涉及当代医学前沿和(或)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课题仍明显偏少。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24]。
总之,我国介入放射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前途是光明的,尤其是有了一大批年轻、成熟的介入放射学专家。
第三节 广东介入诊疗学发展简史
广东介入诊疗学在全国起步较早,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和先进水平。以下为较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事件:
1983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罗鹏飞完成广东省首例肝癌介入治疗。1983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传荣在国内首先开展经皮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25]。1984年,罗鹏飞完成广东省首例肾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术。1986年,罗鹏飞完成首例精索静脉曲张的导管栓塞治疗。1988年,罗鹏飞成立全国第一个由介入放射医师管理的介入治疗科。198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传荣、陈纪言完成广东省首例冠状动脉成形术[25]。1989年,罗鹏飞完成全国首次用198Au混合碘油行TACE。
1991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文权等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了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
1992年,罗鹏飞率先用无水乙醇行TAE后残癌局部注射消融。
1992年,中山医科大学?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创刊,对广东介入放射事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993年,中山市人民医院李晓群等完成广东省首例输卵管再通术(FTR)。
1994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单鸿等在广东省内首先开展了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27]。
1994年,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南方医院李彦豪在国内首创经皮穿刺锁骨下动脉药盒植入术。
1995年,罗鹏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金山主任的帮助下完成全省第一例TIPS手术。同年南方医院李彦豪与意大利专家一起尝试开展本技术,并得到持续开展和推广。
1996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晓白完成广东省首例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
1997年,单鸿、罗鹏飞、李彦豪共同编写了广东第一本介入治疗专著―――?临床介入诊疗学?。
1997年,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同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大会。
1997年,李彦豪完成广东省内首例胆道支架置入术。
1999年,王晓白完成广东省首例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变血栓清除术。
2000年,李晓群等完成广东省首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庄文权等首先报道了难治性Graves病的介入治疗[28]。
2000年[29],单鸿等在广东省内首先报道了异位妊娠的介入治疗。
2000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吴沛宏等在广东省内首先开展了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30]。
2001年,王晓白整合介入专科和血管外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介入血管科。
2001年,南方医院介入科何晓峰在全国率先从意大利引入臭氧治疗,开创了中国臭氧治疗的新纪元。
2001年开始至今,由李彦豪、罗鹏飞、王晓白和单鸿等倡导每季度举办一次介入沙龙,互相交流经验教训,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2002年,吴沛宏等在广东省内首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31]。
2003年,王晓白等完成广东省首例颅内支架植入术。
2004年,李彦豪倡导使用覆膜支架进行TIPS并取得成功,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
2006年至今,每年举办一次由李彦豪倡导的全国介入并发症闭门坛(后更名为“全国介入并发症学术研讨会”),研讨如何防治介入治疗并发症。
2007年,广东省介入医师协会成立,从此广东省的介入医师有了“娘家”,选举单鸿为主任委员,罗鹏飞、李彦豪任名誉主任委员。
2008年,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李龙翻译出版?泡沫硬化疗法教程?,并与南方医院介入科共同开发临床应用,在全国推广。
2008年,李晓群等完成广东省首例骨肿瘤射频消融术。
2010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南方医院共同承办了在广州召开的第9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大会。
2011年,李晓群等完成广东省首例胆管肿瘤射频消融术。
2011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张靖举办第1届全国儿科介入放射学研讨会,推动了儿科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目前,广东省各省级医院和部分市级甚至县(区)镇级医院开展了介入诊疗技术,部分三甲医院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独立介入病房,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介入专业人才,各级科研课题和学术专著、论文成果丰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前景。
(主编评论:本绪论简单回顾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特别是广东省的。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前辈们几经奋斗建立新学科的艰辛历程,激励我们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并继续前进。与大多数前辈一样,我们大多数也出身于放射诊断学专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转型期,我们已接近成熟,但是仍然面临来自周围和自身内部的挑战。只有完善自我和共同致力于介入诊疗学的发展,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迎来光明的未来。我坚信我们赖以生存的学科不会垮掉,因为后来者会与我们一道奋勇前进。顺便说明一下,这些资料是编者手头可查到的和根据回忆描述的,不准确之处望读者指正并原谅,特别是关于首例和首次之说。)
(何明基 陆骊工)
参考文献
[1]MargulisAR畅Interventionaldiagnosticradiology:anewsubspe?cialty畅AJRAmJRoentgenol,1967,99(6):761
[2]刘玉清畅我国介入医学现状及发展战略的探讨畅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畅北京畅1996:1~3
[3]杨建勇,陈伟畅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畅第2版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4]刘新锋畅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4
[5]李麟荪畅临床介入治疗学畅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1~323
[6]吴沛宏,黄金华,罗鹏飞,等畅肿瘤介入诊疗学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14~635
[7]滕皋军畅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畅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
[8]梅雀林,李彦豪畅介入放射学的产生、发展和未来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4):432~434
[9]刘玉清畅介入放射学:回顾、展望、对策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2):1061~1062
[10]GalibertP,DeramondH,RostP,etal畅Preliminarynoteonthetreatmentofverterbralangiomabypercutaneousacrylicverter?breplasty畅Neurochirurgie,1987,33(8):166~168
[11]ThurmondAS,Novy?M,Uchida?BT,etal畅Fallopiantubeob?struction:selectivesalpingographyandrecanalization畅Workinprogress畅Radiology,1987,163(5):511~514
[12]GuglielmiGM,VinuelaF,DionJ,etal畅Electrothrombosisofsaccularaneurysmsviaendovascularapproach畅Part畅2:Prelimil?naryclincalexperience畅JNeurosurg,1991,75(9):8~14
[13]ParodiJC,PalmazJC,BaroneHD,etal畅Transfemoralintraium?inalgraftimplantationforabdominalaorticaneurysms畅AnnVaseSurg,1991,5(6):491~496
[14]RossiS,FornariF,BuscariniL畅Percutaneousultrasoundguidedradiofrequencyelectrocauteryforthetreatmentof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畅JIntervRadiol,1993,8(6):97~103
[15]DakeMD,MillerC,SembaCD,etal畅Trahsumihalplacementofendovasavlarstent?grmsforthetreatmentof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畅NEnglJMed,1994,331(26):1729~1734
[16]滕皋军畅重视基础实验研究,推动介入放射学的可持续发展畅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3):129~130
[17]肖湘生畅中国介入放射学三十年回顾畅第7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汇编畅沈阳畅2006:1
[18]杨建勇畅介入放射学:技术还是科学?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畅郑州畅2005:2~3
[19]凌锋畅介入神经放射学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
[20]詹晓星,杨建勇,李红发,等畅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附70例报告)畅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4):710~712
[21]景在平,赵君畅腹主动脉瘤的微创疗法―――腔内隔绝术畅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5):306~307
[22]景在平,周颖奇,赵志青,等畅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瘤一例畅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431
[23]滕皋军,何仕成,郭金和,等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临床应用(35例报告)畅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1(1):98~105
[24]欧阳墉,倪才方畅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畅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1):1~3
[25]李广镰,谭宁畅广东省介入发展简史:团结务实求发展畅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增刊:49~50
[26]庄文权,杨建勇,陈伟,等畅介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若干问题讨论畅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2(18):772~775
[27]单鸿,李少文,关守海,等畅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畅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143~149
[28]肖海鹏,庄文权,胡国亮,等畅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临床应用与病理机制畅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6):458~461
[29]单鸿,马壮,姜在波,等畅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的介入治疗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2):2~4
[30]范卫君,赵明,吴沛宏,等畅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13~316
[31]张福君,吴沛宏,顾仰葵,等畅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畅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906~909
(本章责任主编 王晓白)
第二章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
第一节 基本技术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是血管性介入技术的最基本技术,旨在为导管等器材进入血管腔建立微创性通道,主要包括Seldinger技术和可撕脱鞘技术。前者是由Seldinger医生于1953年创立,主要步骤为穿刺血管、引入导丝、拔除穿刺针后沿导丝引入导管[1]。可撕脱鞘技术是采用带可撕脱鞘的穿刺组合直接穿刺血管,穿刺成功拔除针芯后直接经鞘送入导管,而不需要使用导丝引导,最后将鞘后撤并撕成两片与导管脱离。由于Seldinger技术采用的穿刺针直径较小,创伤小而应用广泛,是本节主要介绍的内容。可撕脱鞘技术偶尔应用于经较粗大的静脉(如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进行导管留置和插入电极线等。近半个世纪来,穿刺插管基本操作技术并无重大改变,只是在穿刺器材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如各种改良的穿刺针、导管鞘、微穿刺套装等。穿刺引导技术亦由凭触摸血管搏动,发展到透视下利用解剖标志和超声引导,使得本术的创伤更小,技术成功率更高。
器材
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采用的器材主要是穿刺针、导丝、血管鞘和导管。
金属穿刺针
血管穿刺常用金属穿刺针,长度多为7cm,外径为18G或19G,内径可通过0畅038in(1in=2畅54cm)或0畅035in导丝,分为有芯及空芯两种。有芯针由穿刺针及针芯两部分组成,诊针在穿刺过程中,无组织及血栓阻塞针孔。但操作稍繁杂,穿刺后需拔出针芯,缓慢后撤针套,待血液流出或喷出。如未穿中血管则再插入针芯方可继续操作,并且不适于静脉穿刺时的边穿刺边抽吸的方式,目前已较少应用。空芯针其头端呈锐利的斜面,刺入血管前壁即可见血液流出或喷出,操作简便,这也是一些术者喜欢使用的理由。进行静脉穿刺时可边穿刺边抽吸,尤其有利于压力较低的静脉穿刺,如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缺点是多次穿刺后其内易有血栓及脂肪组织,应注意冲洗,目前此类穿刺针较为常用。
塑料外套管穿刺针
该穿刺针直径为18G,金属空心针芯外套塑料管,尾端有一透明塑料腔(图2?1?1),穿刺血管成功后可见血液回流其内。一般刺中动脉时显示鲜红的血液迅速充满塑料腔,回流较慢或不能充满者表示针尖部分进入血管,需重新穿刺。刺中静脉时暗红色血液缓慢回流并充满塑料腔。固定针尾,将塑料外套进一步推入血管腔内,撤出针芯,见到喷血(动脉)或涌血(静脉)即可送入导丝。这样可防止因手抖、针套退出血管致穿刺失败。这种穿刺针常被不同术者偏爱或厌恶,但用于血管腔较小者如小儿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仍可获得一定的益处。缺点是一旦回血进入塑料腔但又不能引入导丝时,需将塑料腔拆开清洗存血,增加较多麻烦(图2?1?2)。
图2?1?1 不同类型的穿刺针有芯针(A);空芯针(B);塑料套管针(C)
微穿刺套装(micropunctureset)
微穿刺套装由21G(0畅82mm)穿刺针、头端柔软的0畅018in微导丝及4F或5F(1mm=3F)导管鞘组成。先用细针穿刺血管,回血后送入细导丝。待导丝无阻力时顺利插入10cm左右,再沿微导丝送入导管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