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1、体例清晰、案例丰富。全书分为50节,对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50堂心理课。每一节都辅以丰富的案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每一堂心理课的主题。章末有“心灵透视镜”,将每章内容提炼总结,便于读者快速理解。
2、作者权威。作者王梦萍(笔名木兰)为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毕业,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系硕士,多年来一直在幼儿教育研究与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努力,在儿童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语言轻松,涉及内容全面。《挫折成就梦想:青少年必修的50堂心理课》语言轻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全书涉及的内容涵盖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如,失败、信心、缺陷、竞争、网络诱惑、意外突发事件、恋爱、追星、父母关系、理财等。
内容简介
《挫折成就梦想:青少年必修的50堂心理课》背景:挫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就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地让孩子经历并理解生活中的顺利与挫折、痛苦与快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既不必为孩子铺就一条坦途,也不必一味地制造坎坷,而是要给孩子创造自然成长的环境,陪伴他走过他的人生道路。《挫折成就梦想:青少年必修的50堂心理课》将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指导,让孩子学会以正确健康的态度面对挫折。
作译者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毕业,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系硕士。
◎多年来一直在幼儿教育研究与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努力,兼任大学幼教系副教授。
◎在相关媒体发表过近百篇论文,引起讨论热潮,获得许多殊荣。
目录
第1章 挫折教育能让孩子搭建更坚强的心灵堡垒
第1课 挫折藏在哪些角落——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 3
第2课 吃些苦头不就可以了吗——什么是挫折?挫折不是吃苦 / 7
第3课 我很害怕失败——怎样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 / 11
第4课 唉,我怎么就这么倒霉——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挫折 / 15
第5课 我就是没信心做好——怎样激发孩子在挫折面前的自信 / 19
第6课 我怎样才能不输呢——引导孩子战胜挫折 / 23
第7课 面对不顺我该怎么办——让孩子懂得逆境是成功的基石 / 27
第8课 我错过了唯一的机会——让孩子知道错过了阳光还会收获星光 / 29
第9课 谁来帮助我呢——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独立 / 33
第10课 我不是受到教训了吗——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总结经验 / 35
第11课 我还有机会吗——教会孩子在挫折中怎样爬起 / 39
第12课 我不敢去和他们竞争——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 43
第13课 我不想承认我做错了——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错误 / 47
第14课 我喜欢听好话——告诉孩子批评和表扬是得与失的考验 / 49
第2章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学习中的潜能,把不能变成可能
第15课 我就不喜欢那个老师的课——可以不喜欢老师但不能拒绝知识 / 53
第16课 他们都不理解我——让孩子学会怎样消除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误解 / 57
第17课 我怎样才能感到集体的力量——让孩子学会珍惜班集体的荣誉 / 61
前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爱”孩子,每个做父母的辛苦打拼、竭尽全力,就是为了给孩子铺就一条“阳光大道”。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危害,但仍有一些家长认为批评、罚站、谩骂甚至动手打,让孩子服软就是挫折教育。
我的高中同学安妮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她的宝贝儿子伊恩,我曾经在她家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吃午餐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在餐桌旁坐好了,伊恩好像对吃饭无动于衷,依旧专心致志地玩他的游戏机。
“该吃饭了,怎么还在玩儿啊?我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白萝卜炖 排骨。”
“我不想吃炖排骨,想吃可乐鸡翅。”
“先吃午饭,下次再给你做。”
“就是不嘛,我就要吃鸡翅。”
“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今天有客人在,哪有孩子像你这样的!”
“我就不喜欢吃排骨嘛!”
“把你送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去,就知道排骨有多好吃。那里的孩子什么都没得吃,很多孩子都饿死了。”
“我才不去呢,要去你去!”
“你还顶嘴,真是越来越不像话!快吃,再不吃我就揍你!”
孩子“哇”的一声大哭大闹起来……
显然这顿饭我也没有兴趣再吃下去,只能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劝慰同学。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像安妮认为的那样——孩子挑食,只要饿他一顿甚至揍一顿就能乖乖吃饭——是不可行的,因为问题不会那么简单。现在的孩子特别能揣摩家长的心理,只要自己这顿饭不吃,父母下顿饭肯定得想办法。别说鸡翅了,鱼翅都能想办法弄来。所以,这种“想当然”不但很难生效,往往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就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顺利与挫折、痛苦与快乐。父母的作用既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坦途,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坎坷,而是给孩子自然成长的环境,陪伴他走过他的人生道路。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成长是一个人蜕去幼稚浅薄的蛹衣,生出美丽蝶翼的过程。蜕化是痛苦的,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实,也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之路。因此,要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以用打击孩子、挫伤积极性的方式来给孩子制造挫折。孩子受些打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让孩子懂得挫折的附加值和意义比挫折本身更重要。孩子受挫后,父母不要用指责、批评的态度火上浇油,要帮助孩子用理解的态度面对挫折并解决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会克服挫折才是每个父母应教会孩子的必修课程。
书摘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歧视。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通常表现为看不起、挖苦、讽刺、伤害、贬低、侮辱他人等行为。而被歧视者大多只能默默忍受,有苦不言,独自一个人流泪面对这一切。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尊重的需要,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关怀、得到关怀、得到接纳、受到尊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进步的潜在力量,是前进的动力,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质量。”歧视他人是一种罪恶而不道德的行为。
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你什么时候失明的?”“3岁的时候。”“那么你失明已经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间社会的形态,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风景的秀丽,岂不是太可悲了吗?”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说:“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实际上大都是盲的。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四肢和身体却是自由自在的。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听言谈便知道是或非。我还能估计道路的状况来调节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险。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无聊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我不再为眼睛看不见东西而感到痛苦。可是当今某些人虽然有眼睛,但他们利令智昏,看见丑恶的东西十分热衷,对贤明与愚笨不会分辨,邪与正不能解释,治与乱也不知原因,诗书放在眼前却成天胡思乱想,始终不能领会其要旨。还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跌倒之后还不清醒,最后掉进了罗网。这些人难道没有眼睛吗?那些睁着眼而昏天黑地乱窜的人难道不也是盲人吗?他们实际上比我这个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叹呀!”书生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叹,而心理上的“盲”更为可悲。一个人如果一直有着悲观的心理,是无法看到美好的事物的。只要敞开心扉,全神贯注于所擅长的学习或是工作中去,才能做出很大的成绩来,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过日子,甚至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即使双目明亮、四肢发达,也是一种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睁眼瞎”。
当自己因自身的缺陷而受到歧视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自卑,打倒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本身。同样地,歧视自己的,往往也正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当你身有缺陷的时候,不要想着你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不如换一个角度来想:我有什么方面和同学们是一样的?我可以像他们一样上学,只要我努力过了学习成绩会比他们更好,我拥有一颗坚强善良的心。那么我为什么就不能自信地面对同学,面对社会呢?不要以为凡歧视你者都比你高明,他也许本来就不如你。你被他打倒,你因他歧视你而背上思想包袱,到头苦的还是你自己。不要过多陷入生活中的矛盾琐事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过于敏感,过于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印象。这些全是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要给自己信心,别人才能信赖你。
有一位女孩叫小银。她在三岁的时候突然发了一场高烧,后来父母渐渐发现了她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小银渐渐长大了,懂事了,上了小学,念了初中。她也开始明白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虽然与此同时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她治疗,可依旧于事无补。在那段日子里,小银发现,虽然身边也有嘲笑歧视她的同学,可是也有喜欢她的同学,那些喜欢她的同学们常常主动来帮助她。她没有别人想象的那样不开心,但真正让她从自身缺陷的阴影里走出来的是好朋友的一席话。
那是她上高中后的生活,她需要住校。因为同学们的家住得大多离学校较远,所以周末一般也不回家。到了周末,大家都出去玩了。刚开始她觉得很落寞,同学们可以去溜冰,自己不行;同学们可以去打羽毛球,自己也不行。后来,同寝室的同学发现了她的心思。再又一个周末来临的时候,死活硬把她拉出去参加聚会。当她站在那么大一群人中间觉得手足无措的时候,一位同寝室的好朋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说了一句:“你怎么那么没出息,怕什么呢?你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吗?都是一样的啊。来,和大家一起打牌吧!”就是好友的这句话,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往往只有自己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并不在意,别人在意的只是你没有敞开心扉。
小银高中毕业后,顺利地和好朋友一起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她学的是商务英语,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而很多身体健全的同学大学毕业后的路反倒比她坎坷。也许有人要说:小银是幸运的。但是,要记住一句话,幸运之神只会眷顾懂得爱惜自己的人。
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你在嘲笑别人跛脚的同时,有没有认真审视过你的心灵呢?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中,谁都会遇到生、老、病、死,都会经历喜、怒、哀、乐,人生有高峰就一定会有低谷……接纳一个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就等于接纳我们自己,因为这些困惑我们也会遇到,因为他(她)或许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
歧视现象危害极大,尤其对被歧视者是一种相当大的精神伤害,心灵遭受着煎熬,而性格较怯懦的则不敢将实情告诉老师,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阻碍一个人各方面的正常发展,这样有可能会令被歧视者的性格发展畸形,身心也会跟着受到伤害,有的甚至不堪忍受采用自杀来摆脱。
同学与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应该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健康的心态,能够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健康成长。同时,如果自己的孩子自身有缺陷,父母也要给孩子信心,但要注意,不要总是特别照顾孩子,这样只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让孩子独立完成的就坚持让孩子独立完成吧。
心灵透视镜:
我们总习惯和那些不如我们聪明、美丽或健康的人保持距离,其实,如果能付出我们的心里的爱,你就会发现接纳一个不幸的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何况,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他们的身上也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至于身体有缺陷的青少年朋友们,别人关于你的一切评价、对待、印象都来自于你本身,无论如何,你仍然是你,是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影响到你的实质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