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59.00
- 校园优惠价:¥55.00 (93折) (马上了解)
- 评分:
(已有0条评价)
- 电子书: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原书第2版)[图书]
- 促销活动:
- 我要买:
基本信息
- 原书名:Strategy Safari The Complete Guide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2nd Edition
- 原出版社: FT Press; 2nd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2008)

【插图】

编辑推荐
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战略思想家、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经典著作全新再版
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发展全景图
全方位体味启人智慧的战略思想精髓
亨利?明茨伯格这位“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战略思想家”(汤姆?彼得斯语),与其他两位同样具有真知灼见的合著者,在本书极富革新精神的 第1版的基础上,继续在荆棘密布的战略丛林中披荆斩棘,努力开辟一条能让读者一览战略全貌的坦途。《战略历程》(原书第2版)内容全面、见解深刻,却又不沉溺于罗列各种战略术语,以平实的语言帮助读者领会有关战略的各种理论。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有关战略的研究最令人兴趣盎然,也最令人感到困惑。全新的术语不断问世,各种流行观点此起彼伏,所有这些都令探索战略问题的企业管理者应接不暇。在他们看来,战略研究这一领域似乎是无法穿越的荆棘密布的原始丛林。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所撰 《战略历程》的问世,既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了战略,也为读者在现实世界中对战略理论加以实践提供了综合性指南。
《战略历程》是一大批世界级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可谓“汗牛充栋”成果的全方位梳理和提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管理发展的旅程图,引领我们去体味和感悟全方位的、启人智慧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睁眼瞎”能看到战略管理这头大象的全貌。战略制定被视为管理活动中的高端任务,但被潮流压力和决策困境包围的管理者,仍像盲人摸象般围着“战略”摸索着,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武器。亨利?明茨伯格与另外两位作者一道,从十种不同的战略思想中演绎出了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战略形成学派。
在极具革新精神的第1版的基础上,《战略历程》(原书第2版)继续挑战传统,倡导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战略思考。阅读本书,就是一次穿越战略旷野的旅行,其间的各种“风光”详尽全面、丰富多彩、极富教益。
作译者
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 (Bruce Ahlstrand)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大学管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生存率研究》、《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合著)。
约瑟夫·兰佩尔(Joseph Lampel)圣安德鲁斯大学管理学审稿人,管理应急政策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在工程与建筑管理领域担任国际项目高级研究员。
魏 江 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战略管理、创新管理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重点资助学者、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14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 1 章 战略管理概述 /1
战略管理这头大象
第 2 章 设计学派 /16
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过程
第 3 章 计划学派 /34
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第 4 章 定位学派 /61
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第 5 章 企业家学派 /94
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第 6 章 认知学派 /114
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第 7 章 学习学派 /134
战略形成是一个涌现过程
第 8 章 权力学派 /175
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第 9 章 文化学派 /199
译者序
犹豫之后,我答应了。首先要感谢编辑的鼓励,然后是面临挑战的内心冲动。我看原版时,就觉得这本书肯定应该是战略管理研究者必读的书,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管理发展的旅程图,引领我们去体味和感悟全方位的、启人智慧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睁眼瞎”能看到战略管理这头大象。但老实说,你不要轻易指望读完一遍就能看到这头大象,要真正让这头大象历历在目,恐怕你得读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于是,我决定通过翻译的方式,把一个一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文字呈现在自己面前,然后用一个一个文字描绘出一只耳朵、一条腿、一条尾巴……再用这些耳朵、腿、尾巴等,勾画出一头大象。尽管我们修改了五六遍,把这头大象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了,但我心里很清楚,要理解“大家”的思想本就不容易,何况要再创造—译著要真正做到“信、达、雅”,实在还需再努力。
写了前面这些文字后,我觉得没有多少必要再说这本书的价值了。这里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是本书的思想是高度浓缩的,要读懂这本书,还是应该配套地去读各个学派的名著,这种相互印证的学习方式对于真正领会本书的精髓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用词在中文语境下实在很难翻译,比如,经过反复琢磨,把“strategy formation as an emergent process”中的“emergent”译作“涌现”,但觉得“涌现”仍难以完全恰当地表达“emergent”的原意。因此,还需要读者与我们一起再去寻求更“达”的用词。三是不要走马观花式地读这本书。该书的特点是“深邃、精练”,走马观花是难以穿越这片丛林的。
最后,特别需要感谢勾丽博士、陶颜博士、朱海燕博士、周泯非博士,以及彭雪蓉、胡遐迩、陈必超、李洁和赵建平等。他们与我一起分头初译了各个章节,之后,我们互换章节逐字逐句校对,校对之后,再由本人校对,然后再分头润色文字,润色文字后再由我统稿。没有他们的艰苦努力,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我还要感谢王磊女士,没有她的支持、信任和鼓励,要完成这个工程同样是难以想象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本书是几十年来战略管理思想中精华的浓缩,限于本人的能力,书中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谨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魏江
2012年春于浙江大学求是园
前言
我们并不打算把这本书写成教科书或者某种学术论文。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这本书应既适用于从事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和咨询人士,也适用于教学当中的学生和教师。因此,我们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绘战略管理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当然,书中的某些部分可能对实践者很有吸引力,另外一些部分则是针对学术界的人士写的。这也是战略管理本身的特点所致。我们不希望本书过于教条化,而希望它更贴近读者。我们期待各界朋友都能加入我们的历程,但同时,你会遇到一些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探险,并希望这样的历程更具鼓舞力!自始至终,我们强调战略管理应当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领域,战略管理需要重新整合该领域内的各种不同学派,而不是将它们孤立开来。
为了让这次历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还出版了一本与该书结构相近、内容更风趣的书,即《战略回味》(Strategy Bites Back)。为了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本非传统套路的书,我们还提供了一份指导手册。
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尤其是感谢自由出版社的Bob Wallace,他对第2版的出版贡献颇多。同样,Abby Luthin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Kate Maguire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在本书确定现在的书名以前,Kate给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战略管理这头大象)。在考究一些纷繁复杂的数据时,特别是在推敲一些复杂的信息方面,还得到Elana Trager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Coralie Clement运用娴熟的技巧,并获得许可完成了获得诸多参考文献使用权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工作是和不同国家的作者合作完成的。Coralie在某个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当我在印度与一位来自Franco-Anglo的加拿大人谈论即将在美国或欧洲出版一本书时,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妙啊!啊哈,这就是现代生活!”
Jo憀le M巖ic为本书第1版提供了很多有用且中肯的建议,另外也感谢亨利在蒙特利尔学术研讨会的博士生,他们提供了大量很有帮助的建议。
第2版可谓是“故地重游”:我们回顾了以前所写的东西,澄清了之前叙述得不太清楚的地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这次“故地重游”得以成行,要感谢许多朋友的帮助。我们要感谢多年来一直向我们反馈信息(评论和新理念)的所有读者;那些促使我们不断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反思的学生;还有那些选择本书进行教学,常常带给我们惊喜的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们。我们要特别感谢Liz Gooster、Richard Stagg、Ajay Bhalla、Shiva Nadavulakere、Melissa Nadler 和Santa Balanca Rodrigues等人,尤其是Pushkar Jha对本书的帮助,我们不胜感激。
第2版包括大量局部细微的修改和部分内容的增补。我们对某些议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动态能力、认知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实物期权理论、高层和中层管理者对战略决策的影响以及战略实践运动等。
下面开始我们的美丽旅程吧!
媒体评论
——徐二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