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江泽民与中国科学院》内容简介:为了响应和落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号召,系统梳理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指导,结合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深入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他的科学技术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江泽民与中国科学院》这本书。通过编辑这本《江泽民与中国科学院》,我们再次回顾了江泽民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关心,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对我院改革与发展倾注的心血,并进一步领会了江泽民同志深邃而高远的科技思想。
目录
第一章 继往开来迎接挑战
一、回顾百年,审时度势,奏响“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
二、与时俱进,开拓未来,指引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春风化雨,热情支持,推进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
四、高瞻远瞩,迎接挑战,大力支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章 创新跨越再造辉煌
一、知识创新工程的提出
二、江泽民同志对知识创新工程的关怀与指导
第三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为杰出科学家授勋颁奖
二、视察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
三、与科学家广交朋友
第四章 重视院士团队发挥咨询作用
一、加强院士制度建设和思想库建设
二、院士制度规范化与院士队伍年轻化
第五章 发展高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一、鼓励攻关,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二、勇于实践,推进高技术产业化
第六章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书摘
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在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和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主动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在谋划我国跨世纪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思想和兴国方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卓有成效地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开创了创新图强、引领未来的新局面。
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中,中国科学院认真贯彻江泽民科技思想,以及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及战略部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适时调整办院方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凝练创新目标,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凝聚优秀人才,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努力建设创新文化,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通过中国科学院上下广大科技人员的锐意进取和持续努力,中国科学院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在适应时代要求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为在21世纪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回顾百年,审时度势,奏响“科教兴国”的时代强音
(一)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引发了一次又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生命现象的认识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回顾百年,人们发现20世纪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是量子论、相对论的提出,五大模型的建立和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五项尖端技术。
20世纪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首先是量子论、相对论的提出。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概念,从而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论;玻尔又将其运用于原子内部,并于1914年提出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经过海森堡和薛定谔等几位科学家的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成为量子力学。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他又进一步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从而完成了继牛顿以来人类时空观和物质与能量统一性认识的革命。
第一章 继往开来 迎接挑战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代表20世纪下半叶科学成就的五大模型的建立。粒子物理夸克模型,是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而形成的量子场论为基础,将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模型。宇宙学的大爆炸模型,是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结合粒子物理学的主要结论而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于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冯?诺依曼创建的计算机存储程序―
―逻辑推演模型,是四代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全球大地构造的板块结构模型,是在魏格纳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在60年代经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等阶段创立的,并引发了地质学的革命。
在科学理论的先导下,20世纪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等五大尖端技术的发展。在核技术方面,1945年原子弹诞生,1952年氢弹诞生,1954年建立了第一座核电站,这些重大技术成就和各种核辐射技术展示了核技术的前景,使核聚变成为人类未来最有希望的新能源之一。在航天技术方面,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载人航天飞船绕地球一周,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1977年载人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这一系列重大进展标志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大国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1971年第一台通用微机出现,显示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其巨大意义在于,它将使得人的脑力机械化成为可能。在激光技术领域,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诞生,1963年出现半导体激光器,1964年出现气体激光器,1977年自由电子激光器问世,它们良好的光学性能使激光技术在加工、医疗、通信等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1973年基因重组的实现开辟了基因工程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广阔前景,为增进人类健康和解决食物不足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手段:在药物方面,1978年实现了通过大肠杆菌产生人胰岛素,1989年外源基因成功转移到患者体内,使人类基因治疗成为可能;在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导入创造新物种的探索可望有重大收获。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经过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世纪之交的当代科学技术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显著特征。科学与技术结构的中心发生转化,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是新的技术革命中心,并成为21世纪影响最广泛的技术,而生命科学技术也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技术革命中心。如果把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技术变革作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把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技术变革作为第二次技术革命,那么,人类目前正在经历以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变革远未结束,并将在21世纪初与生物技术的兴起合二为一,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向高潮,并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此外,当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还表现为:科学数学化的程度将日益增强,尤其是理论科学将高度数学化,并将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哲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物质技术与社会技术,这类跨门类科学与技术出现汇流,并在更深层次上整合和融合,对于构建新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日益密切,一体化或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其产生的整体效应和显示出的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显著特征,使当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空前迅猛发展的态势,各国之间科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日益加剧。而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空前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
第一章 继往开来迎接挑战
的竞争。在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日渐积聚到“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上。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试图通过振兴科技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从而引领世界潮流。1993年,美国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克林顿总统亲任主席;1994年,欧共体决定成立欧洲科技代表大会;同年,日本提出“新技术立国”方针……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激烈竞争,迅速进入空前白热化的阶段。
处在新旧世纪交替历史时期的中国,背负着工业化程度相对落后的沉重历史包袱,面对的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摧残、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的相对薄弱的综合国力与科技基础,加上所身处的又是一个多极化、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在此情势下,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该如何选择?我们又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挑战?这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异常严峻而紧迫地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
同类热销商品
美国海军现代主战舰艇图鉴
- ¥59.00
- ¥38.35
- 世界传奇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