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Endgame: The End of the Debt Supercycle and How It Changes Everything
- 作者: (美)约翰.莫尔丁(John Mauldin) (英)乔纳森.泰珀(Jonathan Tepper)
- 译者: 章爱民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84113
- 上架时间:2012-6-12
- 出版日期:2012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84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全球化

【插图】

编辑推荐
债务是条带血的主线……这部著作为人们正确、全面认识债务问题提供了系统的参照,专业、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 ——时寒冰专文推荐
《碰撞》的作者,太平洋投资公司CEO mohamed a. el erian推荐
在本书第二部分,两位作者带领读者逐一考察了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英国、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等,清晰地阐明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各国可采用的或好或坏的政策选择以及各国经济中可能出现的投资陷阱和投资机会等。
不管你称之为大衰退或金融大危机,还是称之为全球债务危机,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事情与80年代出现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相似性。目前不应该屈从于恐慌和迷信,而应该从这本《终局》的理性分析中汲取勇气和抉择的智慧。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希腊 已经无可救药,爱尔兰 命悬一线,日本 就是一只寻找挡风玻璃的虫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全球 主权债务及信贷危机将继续野火般肆虐。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谁都逃避不了痛苦。灾难的程度和进程将因国而异。《终局》一书提供了未来的路线图。
揭示了世界经济当前陷入长期的低增长、高失业、高波动、持续衰退阶段的原因
回顾了全球市场,就人口趋势、政府政策、货币前景等诸多问题,对不同国家逐一进行了分析
针对如何保全资产、顺利度过最艰难的阶段以及如何从新机会中盈利等问题,为投资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有数百本书写过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如果,在我们的前方,而不是身后,爆发一场更大的金融危机,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在这本颇具争议的著作中,约翰?莫尔丁和乔纳森?泰珀巧妙论证了这场危机已经酝酿了半个多世纪。但是,金融大危机只是第一幕,第二幕已经开演。
在全世界,家庭大面积举债,私人债务正在向政府债务转移,这标志着为期六十年的全球性的债务超级循环的终结。我们现在已经步入终局,在这个阶段,破产和违约(打着“重组”的幌子)的主体不再是家庭和企业,而是政府。政府破产的代价更大。即将上演的危机没有给政策制订者留下什么好的选择,只是很多糟糕的选择。这要求全球的领袖们保持异常清晰的头脑,彰显超乎寻常的勇气,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勇气。
是的,尽管两位作者做出了黯淡的预测,但本书所传递的信息并非悲观透顶、劫数难逃。本书列举了一些积极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来平安度过未来最阴霾的日子,把大多数人难免要经受的痛苦和不适将至最低限度,大胆规划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持续繁荣的新路。
本书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分析和专业的建议,以帮助他们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全球涌现出新的机会时能大显身手。
作译者
乔纳森·泰珀(Jonathan Tepper),伦敦研究机构Variant Perception的创始人兼总编。该机构为对冲基金和高净值个人提供宏观经济分析。
目录
赞誉
推荐序(时寒冰)
前言
第一部分债务超级周期的终结
第1章终结的开始
债务超级周期的形成
私人部门去杠杆、公共部门杠杆化加剧
第2章为什么希腊很重要
父亲,希腊对我意味着什么
第3章让我们来看看规则
六件不可能之事
德尔塔
杀鸡取卵
不仅仅是赤字
并非人人都能盈余
同情希腊人
货币贬值竞赛
最后的想法……
第4章不可承受之重:经济增长放缓,衰退更加频繁
前言
人们只有在贫困时才接受变革,也只有在危机中才察觉到艰难。
——简·莫奈特(Jean Monnet),欧洲共同体创办人之一
很多孩子在念书时都学到过大萧条的知识,我们当前也正处于经济动荡期,将来会如何称呼这段时期,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都感到莫衷一是。有人称之为萧条,也有人称之为大衰退(great recession),还有人称之为金融大危机(great financial crisis)。大危机这个称呼尤为贴切:金融危机迫使我们做出艰难的选择。大家能对此形成一致意见,这个动荡的新时代将强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选民们做出艰难的抉择。
我(约翰)有点像是研究糟糕选择的专家——不仅研究自己做过的糟糕选择,而且我很满意我家曾养育有七个十来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在我们的家庭中,随着家庭成员的不断增多,我们对孩子们能够做出的选择进行了限制,但等到他们长到十几岁以后,就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做出的选择并非都是好的。作为父亲的我曾多次这样问他们:“你刚才在想什么?”得到的反应通常是沉默或嘟囔:“我不知道。”
全书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时,括号内的人表示说话者;使用“我们”时,指的就是约翰和乔纳森两位作者。
然而,除此之外,你如何才能教给他们糟糕的选择会带来不良后果这个道理呢?你可以说教,也可以以身作则,但最终你得放手,让他们自行做出选择。他们中的很多人做出了大量糟糕的选择。现在我们已经把其中六个孩子养大成人,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出致命的、足以改变人生的选择的话,你就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我很幸运。到目前为止,真是烧高香了。
我目睹过来自好家庭的优秀孩子做了糟糕的选择,也见过看似没有机会的孩子却做出了不错的选择。但我观察到一点:在做艰难选择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鼓励或帮助,来了解他们的选择会带来哪些已知的后果。他们几乎总是会选择那些最有趣或现时痛苦最少的选择,之后发现因为最初的选择而不得不再做出一次选择。他们就是这样成长的,时间非常之快。
但不只青少年如此,即将走完60年人生历程的我也完全会做出一些非常糟糕的选择。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做出过一些相当痛苦的选择。即便是在我自认为术业有专攻的领域,我也会做出骇人听闻的糟糕选择。或者说,在这些领域里,我特别容易做出糟糕的选择,因为我总是误以为自己很在行。根据我的经验,一位专家加上一台强大的电脑就能够真正把事情搞砸。
当然,我也有选对的时候。经验总是在饱受痛苦之后才学到。有时,我只是运气好。(虽然,我那位不是那么德高望重的父亲曾反复说过:“你越努力,就会越走运。”)
每个清晨都是新的一天,但新的一天会受到往昔所做出的各种选择的影响。多年来,我和女儿蒂凡妮深入采访过100多位百万富翁,并且与数百位百万富翁有过闲聊。让我感触良深的是,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可以归结到若干选择:有时候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是幸运的选择,但通常情况下都是艰难的选择。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是轻松做出的。
我们当时在想什么
作为一种文化,当前的代际融合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很是盛行,已经有一些选择被做出——这些选择让美国的成年人事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在想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当时都表现得像青少年。我们不顾及后果,做出了轻松的选择,并没有从祖父辈身上吸取大萧条时期的经验教训。我们很快就忘却了20世纪70年代那段发人深省的经济低迷时期,因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牛市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对财富和美好未来的幻觉。就连“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崩盘看起来也不过是通向成功道路上的一次磕绊而已,很快就化做了历史。随着利率下调、银根放松,追求物质占有的倾向占了上风。在欧洲,欧元的问世导致南欧开始享受德国联邦银行的(低)利率,而德国以获得南欧某些国家的货币作为回报。
接着发生了一些真正糟糕的事情。全球各地的住房及其他资产开始升值,通过利用新的金融工程方法,我们可以针对看起来会不断升值的东西进行抵押贷款,以支持今天的超前消费。每个人都在响应这些激励,但问题在于这些激励遭到了误导,监管机构在其位却未谋其政。
我们变成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大力水手》(Popeye)中的温比:“我不是不付今天的汉堡钱,我很愿意周二再给你。”
这不同于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当年他们采取的是储蓄计划(layaway programs),每周或每月都耐心地供款,最终才把想要的东西拿回家。
在银行体系方面,我们做出了很多选择。在美国,我们创造出各种各样很容易获得的信贷,并把它包装成方便的、不可抗拒的3A级证券,然后将其出售给轻信的人们。我们创造了骗子贷款(liar loans)、无首付贷款和不需要证明文件的贷款,并期望它们跟过去的抵押贷款一样发挥作用。评级机构当时在想些什么?负责监督游乐场的大人们上哪儿去了?(哦,请稍等。他们与如今想要得到更多权力和金钱的监管者属于同类。)
所有这一切并非由一些相貌粗鄙之人在穷街陋巷里鼓捣出来的,而是通过电视、书籍和广告来完成的。我(约翰)还记得第一次看到一则广告对我说拨打此号码,就可以申请到高达我的住房价值125%的贷款,我当时很纳闷:这是哪门子的好点子!
事实证明,这对销售人员来说是个不错的点子,如果他们能够把这些贷款包装成债券并出售给外国人,那么每个人就能从中挣得大笔佣金。他们的选择就是,赚很多钱,但不给自己留下不利后果。哪个年轻人能对此表示拒绝呢?
序言
时寒冰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都在面临着一个残酷而严峻的现实:债务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终结者。或者说,债务正在成为趋势的主导者。
债务是条带血的主线,它逐渐从私人、企业层面向政府层面过渡。这也意味着债务危机的杀伤力越来越大,解决债务问题的难度正变得越来越棘手。
要关心未来的趋势,不可以不关心债务问题,而要关心债务问题,不可以不读约翰·莫尔丁与乔纳森·泰珀合著的本书。
作者从源头入手,剖析了债务危机的形成根源、未来的演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这部著作为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债务问题提供了系统的参照,专业、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在格林斯潘时期,美联储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招数就是提供流动性。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我很喜欢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述方式。
现在,很多国家正在对债务进行货币化,底线不断被突破,中央银行与各自财政部门的协调行动,使得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严重损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存在着被财政部门当做弥补巨额财政预算赤字工具的倾向或者隐患,这同时也意味着债务越来越有“实力”成为“终结者”。
对于美国而言,其所有的借款都是以美元计算的,美国通过印制美元即可还债,但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对于外币计价债务,一国政府不难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还债,因此,在历史上外币债务的违约情况更多。
但是,即便是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过多的负债也会使其不堪重负,从而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罗格夫和莱因哈特证明,当债务与GDP之比升至90%以上时,GDP大约会下降1%左右。债务的终结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即便是以本币计价的债务,如果政府以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稀释,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一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会中断,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容易沉重地打击人们的信心。另一方面,民众的消费能力被削弱,使得经济结构更加畸形,而这正是当下中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一般来说,当经济的成长性处于良好状态时,债务问题很容易被掩盖起来。一旦经济的成长性中断,相关问题暴露出来,显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消费者和企业的储蓄是私营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而投资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是,那些储蓄也用来融通政府债务。除非中央银行选择印钞,否则政府债务就必须通过私营部门来融通。这意味着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将会挤掉私人投资。而我们看到,私人投资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满足私人投资需求,生产率增长和新就业创造就会中断。”
日本的例子很有启发意义。“政府的债务与GDP之比在1990年是51%,到2011年年末已升至220%以上,几乎全部吸收了日本公众相当庞大的储蓄。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名义GDP目前仍停留在17年前的水平,连续20年没有任何就业净增长。”当政府债务把本应供给私人投资的所有资金都吸收走,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被“釜底抽薪”。
不难发现,政府所谓的举债发展经济的说法是多么荒唐可笑。
经济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过多的人为干预必然破坏经济的运行规律。问题是,很多政府总是喜欢拿出短暂的成效,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从而为自己变本加厉的举债行为找到合法的借口。诚如作者所言:“债务催生的繁荣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政府决策英明,金融机构赢利能力超凡,国家的生活水平优越,但此类繁荣大多结局悲惨。”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过度举债现象。“无论政府还是银行、公司或消费者,繁荣时期的过度举债会造成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这对于中国是一个非常醒目的警示。
表面上来看,中国的债务尚不算严重,但是如果把各种隐性负债算上,把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负债也算上,将是一个令人震惊并忧心忡忡的数字。
西方国家的负债与其过高的福利体系密切相关,每逢民主选举,民众总是把票投给承诺提供更多福利的竞选人,导致相关国家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高负债国家又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当经济增长远远滞后于福利的增速,快速累积的债务就很容易引爆危机。
中国的债务形成原因则与此完全相反。中国是一个投资拉动型的国家,各级政府官员会出于自身利益,把大量的资源用到投资方面,为此会不惜大肆举债,累积大量负债。这种债务的形成原因隐患更大。中国高税收下的低福利体系意味着,一旦遭遇危机,民众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很容易使经济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演变成社会危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更应该重视债务危机的巨大危害性与破坏性,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约翰·莫尔丁与乔纳森·泰珀合著的这部《终局:看懂全球债务危机》,对债务危机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制定合适的移民政策、正确的能源政策、就业政策,用税收政策来鼓励新企业等,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指导价值。
媒体评论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ian)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执行官 《碰撞》(When Markets Collide)的作者
对经济的思考,没有人比约翰·莫尔丁更具有创造力。莫尔丁的每周通讯乃必读之物,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他的这本书显得更加重要。
——纽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美国众议院发言人
成功的投资者研究各种可能性。你只有阅读本书,方可在终局到来之时化险为夷。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送给孩子的礼物》(A Gift to My Children)的作者
莫尔丁写的东西我都拜读过,他游历全世界,像好友对酌一样分享他的金融人生。莫尔丁就是这样的奇人——一位怀疑一切的乐观主义者,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诚回报客户和粉丝。
——瑞奇·卡加德(Rich Karlgaard)《福布斯》杂志发行人兼专栏作家
显而易见,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某种重大的、强力的、危险的变化,但目前尚具有不确定性。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约翰·莫尔丁肯定是戴了夜视眼镜。他高瞻远瞩,看到了前方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趁你还没有打翻台灯、被家具绊倒,赶紧读读这本书吧!
——威廉·波纳(William Bonner)
阿高拉公司(Agora In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著有《骰子没有记忆》、《债务帝国》等书
本书不仅对最近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进行了深度解读,而且给投资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投资策略。这样,投资者便可以在金融史上演的最后一幕中受益。
——麦嘉华(Marc Faber)
麦嘉华资产管理公司(Marc Faber Ltd)执行总裁, 编著有《股市荣枯及末日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