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目录
向人民艺术家致敬——做德艺双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家
追思会暨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实况记录(按发言先后为序)
追思座谈会暨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第一次工作会实况记录(按发言先后为序)
缅怀一代大师的崇高风范一在吴冠中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蔡武
发现东方:昊冠中绘画艺术的当代文化意义 陈池瑜
悼念吴冠中:他一生都是个文艺青年 陈丹青
与昊冠中先生说 陈履生
第一次“追星”——忆追随吴冠中母校之行的采访 程瑞鑫
记忆中一面镜子 丁品
东寻西找与东西贯通 范迪安
作为思想家和批评家的昊冠中 方宁
他的去世是美术界巨大的损失 冯远
向昊冠中先生致敬 韩朝
吴家粉本——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吴冠中 杭间
向吴冠中先生致敬 何先球
追思昊冠中 胡伯俊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祖国和人民-一在吴冠中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振民
永远的哀思——写在吴冠中先生逝世50日后 黄啸
风不息 黄丽诗
前言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为了记下这感人的一幕,将来自四面八方追思吴冠中先生的感怀、追忆、文论与报道等相关资料汇集成册。这里包含许多吴冠中先生生前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今后研究吴冠中艺术思想与艺术人生的宝贵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编辑的过程,是我们重温吴冠中先生艺术思想的过程。这使我们更了解他命运中的不幸与幸运,也更加理解一个真正艺术家生命的一瞬与永叵。
在中西文化撞击与融合的时代,吴冠中延伸了20世纪以来众多艺术家创造中国现代绘画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吴冠中和几代中国艺术家都曾饱经苦难和磨砺,却始终信念坚定。他们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先觉者和创造者。
吴冠中先生视美为艺术家独立自由精神的归宿。他学贯中西,以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审美、独创的语言,为中国现代绘画找到了一个审美的新答案,虽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是最终答案,但这个答案是他踏遍祖国大地,亲近人民,走进自然深处,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古老文化根脉上浇注生成的新绿,映照出他热爱祖国,甘为艺术而献身的灵魂。他的艺术和思想,已生长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艺术史的生命年轮中。
这本文集的出版留下了时代对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艺术家的纪念。值得一提的是,在惊悉先生辞世的一刻,祖国各地各阶层自发地同时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感人的悼念文辞,这在当代的中国文化界是极为罕见的。或许通过阅读这本文集,人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真正艺术家可见的生命终结之时,他艺术灵魂的生命已开始走向永恒。
刘巨德
2011年6月
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书摘
昭陵六骏躯体上有箭,那箭都是对面飞来的,射中前胸和腹部,没有背后射来的,说明战马直冲敌军无逃跑之迹,如何培养这般勇猛之马,谅来必由其任性,尊视其倔犟,尽情发挥个性,个性是力量之源。而虢国夫人游春的坐骑,完全是另类牲口了。
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不失风骨。
我与巨德看着序言流泪了。这是中国特殊历史时代文艺工作者或者说知识分子人生的寓言,它诗意地告诉人们,一代文学艺术家曾今经历的不幸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后来我问先生,如何阐释这个寓言,他郑重地说“不懂文艺规律,政策有问题”。但先生抗争、呐喊,不逆来顺受,他也不悔不恨,而是以自己的热血和艺术人生捧出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
吴先生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度过了艺术人生的大半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国家随着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为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创建的唯一一所艺术设计高等学府。她聚集了一个时代一批与主流美术走向完全不同,具有探索精神,又志同道合的文化艺术精英。他们中有从法国归来中国早期现代艺术“决澜社”的代表庞薰琹,艺术家雷圭元,又有从延安来的革命文艺家、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对话的张仃,艺术家吴劳,老红军书法家陈叔亮,有从香港归来留法的郑可,装饰艺术家张光宇,从美国归来的梅建鹰,还有留日归来的油画家卫天霖,工笔重彩画家、陶瓷设计家祝大年,开工笔花鸟画新风的俞致贞,山水画家白雪石,人物画家阿老等,这是一个海内外多元艺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兼容并蓄的团体。他们注重探索和研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功能、抽象与装饰、实用与审美、艺术与技术、材料与工艺、文化与生活、写实与抽象及意向美等的关系。他们既吸收中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传统,同时又吸取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精华,开拓创新是他们的使命。可以说这所学院是中国现代多元艺术形式和思想的大本营,或者说是探索艺术本质,或“形式”的庇护所。在这里,除了大的社会环境外,冠中先生不再被“追赶、围剿、屠杀”,得到了相对的庇护和生息。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这里逐渐成熟,“背影”逐渐清晰。
同类热销商品
大学的意义
- ¥39.00
- ¥24.57
- 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项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