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通信书籍
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专门研究电信运营支撑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的专著,旨在电信运营支撑领域引入软件界研究成果——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以期推动电信运营支撑领域的理论发展,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为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SAPS)及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综述、SAPS生命周期模型、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参考体系结构(SA)、电信运营支撑系统SAPS的定义、电信运营支撑系统SAPS的形式化描述及形式化分析、电信运营支撑系统SAPS的应用,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本书结构清晰、题材新颖,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书中内容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支撑系统介绍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本书适于电信研究机构、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软件企业中从事与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软件专业、信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1.1 研究背景 1
1.1.1 软件领域背景 1
1.1.2 电信领域背景 2
1.2 研究目的及思路 2
1.3 研究意义 3
1.4 主要研究工作 3
1.5 研究方式 5
1.6 内容安排 6
第2章 相关软件理论与领域知识综述 8
2.1 软件理论综述 8
2.1.1 软件发展历程 8
2.1.2 软件体系结构 12
2.1.3 软件复用 22
2.1.4 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系统 27
2.2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综述 34
2.2.1 支撑系统简介 34
2.2.2 支撑系统的发展历程 38
2.2.3 支撑系统的发展目标 40
2.2.4 支撑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前言
同时,在以计费、结算、营业、帐务、客服和经营分析等为主要功能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简称“支撑系统”)领域内,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支撑系统的复杂性在与日剧增,SA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方面由于支撑人员忙于应付支撑新业务的工程压力,目前实际存在的支撑系统SA普遍存在片面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在整个软件业起步较晚,业内也缺乏相应的指导理论和指导方法。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支撑系统的建设质量与成熟度,并最终影响电信运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为支撑系统找到一种有效的SA构建方法,该方法应能克服现有缺陷并能提高支撑系统的理论水平。
我们将SAPS的研究与应用引入支撑系统领域,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讲,一方面,利用SAPS的复用思想、复用作用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可为支撑系统提供一种能提高构建效率、保证构建质量的SA构建方法,在克服实际存在的片面性问题的同时,还可提高起步较晚的支撑系统的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SAPS在支撑系统中的应用,为SAPS开拓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对SAPS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可推动该领域由非形式化向形式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该领域更加成熟。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1)改进了传统SA理论,提出了场景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能较好反映出系统的整体动态协同工作机制,并能弥补各类传统SA与系统整体间的语义间隙。此外,我们还针对支撑系统的业务应用特点,首次提出了业务场景体系结构。(2)将通用SA理论应用于支撑系统领域,首次提出了多角度的支撑系统参考SA。多角度观点的运用降解了支撑系统的复杂性,并解决了目前支撑系统SA中普遍存在的片面性问题。(3)首次将SAPS引入支撑系统领域,并提出了支撑系统的SAPS定义。这一方面改善了当前支撑系统领域中缺少指导SA构建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还开拓了SAPS的新应用领域,并在应用过程中补充、完善了现有SAPS理论。(4)提出了软件微生命周期元模型以及SAPS生命周期模型。这些模型的提出弥补了现有软件微观研究领域(软件宏观生命周期中某一或某些具体微观环节)缺乏通用研究指导模型的缺憾。(5)首次对支撑系统的SAPS进行了形式化处理。这些工作同时推动了SAPS理论与支撑系统向形式化的成熟方向迈进。(6)初步探讨了SAPS的系统实现以及利用该系统生成支撑系统SA的应用过程。这些探讨为后续SAPS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以及SA的自动化生成起到了一抛砖引玉作用。本研究成果来自于我们所从事十多年的支撑系统研究、设计与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大量软件理论的研究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不论是对支撑系统的理论发展、实践指导,还是对SAPS的进一步完善,均具有一定价值。此外,由于是首次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尚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下去,现有研究成果的公开,将有助于后续参与人员尽快开展研究工作。鉴于此,我们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编写了本书。..
全书共分为九章:第1章,介绍了软件领域背景和电信领域背景,论述了这两个领域各自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章,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第1章中的研究背景,对于其中涉及的相关研究课题,逐一论述了其基础理论或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各部分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等内容,旨在通过这些论述进一步论证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3章,提出了SAPS的通用生命周期模型,以此作为后续章节中在支撑系统领域内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的总体指导模型:第4章,在支撑系统领域内深入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即通过分析支撑系统领域内现有软件体系结构的特征,提出了其参考体系结构SA;第5章,在支撑系统领域内深入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第三个环节,即根据第4章中提出的参考SA,抽象并定义出支撑系统的SAPS原型;第6章,在支撑系统领域内深入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第四个环节,即通过选取合适的形式化描述语言,对第5章中支撑系统SAPS原型进行形式化描述;第7章,在支撑系统领域内深入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第五个环节,即基于第6章中精确的形式化描述,建立支撑系统SAPS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其性质;第8章,在支撑系统领域内研究了生命周期模型中利用SAPS生成SA的若干环节,是对支撑系统SAPS的系统实现与应用过程进行的初步探讨;第9章,详细说明了现有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并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本书力求各章既构成一有机整体,又尽可能相互独立,仅关心某一特定问题的读者可以采取跳读或选读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者若已掌握相关软件基础理论或支撑系统领域知识,可不必阅读第2章;若对形式化处理不感兴趣,不必阅读第6、7章;若对支撑系统SAPS的系统实现与应用过程不感兴趣,不必阅读第8章。
由于本书内容是业内首次对支撑系统SAPS进行的探讨,而且不论是支撑系统还是SAPS,其本身均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我们并不认为书中提出的支撑系统参考SA及其模式系统SAPS是一成不变和无可挑剔的,它们只是现阶段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阶段性结果,且其中部分观点仅是我们的个人观点。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不必拘泥于书中的具体细节,本书更多是为了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考方式,以期帮助读者开拓思路、获得灵感。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专著与文献资料,同时也借鉴并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此我们深表谢意。本书的部分编写内容还得益于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通信软件工程中心师生以及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支撑系统软件开发公司技术人员的反复讨论,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笔者本身学识有限,也鉴于支撑系统SAPS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因此书中难免有疏漏甚至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提出批评与指正。...
编者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