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为适应信息管理向网络化发展的需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读者编写,主要介绍网络信息获取、存储、发布、交流、检索、传输、安全等信息处理和管理基本知识。上篇知识篇,讲解基础知识,按照易学、易懂、易掌握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介绍网络信息处理必要知识;中篇技术篇,通过分析实用模块,介绍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下篇应用篇,提供一些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实用案例。读者可以不用专门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只需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源代码,通过模仿的方法掌握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并能独立建成功能齐全的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
本书每章后都有上机实习安排,以便读者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本书有功能全面的教学网站支持和配套电子课件。..
本书面向仅有Windows和Office基础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和办公管理人员,也适合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班的学习动态网页制作者使用。...
目录
第1章 网络信息处理环境
1.1 信息处理知识
1.1.1 信息与信息处理
1.1.2 网络处理信息的功能与优势
1.1.3 网络处理信息工作流程
1.1.4 网络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1.1.5 Web访问数据库
1.2 网络信息处理平台
1.3 网络信息处理环境
1.3.1 硬件环境
1.3.2 软件环境
1.4 网络信息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
1.4.1 IIS的安装
1.4.2 IIS的设置
1.5 用ASP编写WEB应用程序
1.6 测试ASP程序
1.6.1 ASP文件的测试
1.6.2 测试错误的检查与处理
1.7 上机实习
前言
本书全面介绍网络信息获取、存储、发布、查询、交流、传输、检索等信息处理基本技术。
上篇为知识篇,按照易学、易懂、易掌握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介绍网络信息处理和信息处理系统开发的必要知识,几种主要网络语言HTML、JavaScript、VBScript、ASP的使用要点及信息安全知识。
中篇为技术篇,介绍信息处理的各个基本环节,如信息发布、查询、采集、交流、检索、传输等网络基本信息处理系统的技术,包括开发过程的详细讲解,对目标设计、系统开发背景、系统功能分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需求分析和设计、各功能模块编码实现、系统的发布等各个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下篇为应用篇,介绍网络信息处理的具体典型案例,包括基于Web的营销信息系统、质量监控系统、预订系统和学习结果测试系统,供学习者选用,这些案例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和优秀学生的毕业论文。
随着信息管理从原来基于Web的C/S(客户-服务器)架构向着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方向发展,作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如何利用已学到的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课题。自从有了简单、易学、实用的ASP技术,使动态网页制作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网络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已不再是难事。本书的目标是使读者不用专门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只利用网络提供的ASP源代码,通过模仿的方法掌握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独立建成功能齐全、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处理动态网站。..
使用本书的读者,只要求具有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使用基础),如果能按照上机实习中的步骤完成所有实习任务,就会在应用过程中逐步掌握本课程所有知识,并最终完成具有特色的动态网站制作,并可以独立开发出基于Web的信息系统,提高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能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克服对程序设计的畏难情绪,对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带来浓厚的兴趣,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书还有功能全面的教学网站(http://www.iti.tzc.edu.cn/nipt/)支持,除提供本书的例题、练习的源代码外,还提供所有用于网络信息管理的各个模块。所有源代码都在网站中测试通过,并在样板网站实际运行,读者可以观看运行结果,并可以从中免费下载供学习和使用,以节省输入源代码的大量时间,丰富的源代码还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素材。各子系统所用文件名在书中相应章节都有介绍,例子见文件夹/example,程序源代码见文件夹/code,练习源代码见文件夹/excise。读者只要把源代码复制过去,经过适当修改,就能在上机实习和开发信息系统中使用。网站还通过FAQ栏目解决学习者遇到的常见问题,还可以与作者共同讨论问题。同时,以上资源也可以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华信教育资源网站(http://www.huaxin.edu.cn或http://www.hxedu.com.cn)下载。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并利用了其中一些网站提供的部分源代码,以及一些优秀毕业论文的源代码。本书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同时对这些书籍和资料的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的支持,是他们的期望使我产生了编写本书的想法,是他们的学习建议使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有所创新,刘晓伦同学还在学完本课程后为本书提供了自己编制的源代码。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有不妥之处或在学习和教学中有任何问题可与作者(luzhh@tzc.edu.cn)或编辑(unicode@phei.com.cn)联系。...
作者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