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1.1 微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1
1.1.1 硬件基础知识1
1.1.2 软件基础知识3
1.1.3 信息数字化4
1.2 Windows XP入门5
1.2.1 Windows桌面5
1.2.2 窗口及菜单7
1.2.3 文件及文件夹9
1.3 案例1——个性化桌面设置10
1.3.1 知识点11
1.3.2 操作步骤11
1.4 案例2——管理资源20
1.4.1 知识点20
1.4.2 操作步骤21
1.5 实训33
1.5.1 建立你的桌面工作环境33
1.5.2 管理你的资源33
第2章 Word 2003案例34
2.1 Word 2003入门34
前言
本书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将教条式的“菜单”学习,变为生动实用的案例学习。作者从案例入手,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创新在于用案例贯穿知识点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提高各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开发能力。
本书通过综合教学案例全面地介绍了Windows XP,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等内容的基本操作和实用技能。书中案例均取自不同专业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实例。每个教学案例中包括案例目的、完成案例需要的知识点和完成的详细步骤,同时穿插介绍操作技巧、要点和重点。
本书同时提供与教学案例相对应的实训案例作为巩固练习之用。读者通过贴近实际学习和工作的案例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
由于案例注重实用性,因此读者可以直接将案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也提高了各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
本书共6章,第1章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章Word 2003,第3章Excel 2003,第4章PowerPoint 2003,第5章多媒体技术,第6章网络及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在案例章节中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学案例,第二部分为实训案例。每章的案例涵盖或超过了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的相应章节的全部知识点。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本科、专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培训教材。
本书附赠光盘一张,内有所有案例制作所需素材。
本书由黄冬梅、王爱继、陈庆海、陈豫、艾鸿、张晨静、郭承霞、裴仁林等编写。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部分由黄冬梅编写,Excel部分由王爱继编写,多媒体部分由陈庆海和郭承霞编写,陈豫编写了网站规划和网页制作部分,裴仁林编写了网络部分和附录,艾鸿编写了Word部分,PowerPoint部分由张晨静编写。周杨参与了审核。全书由黄冬梅教授统稿。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受到谭浩强教授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提出指正。...
作者
2006年5月
序言
20多年来,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全国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老师始终不渝地在这片未被开垦的土地上辛勤工作,深入探索,努力开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20年来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初创阶段,带有扫盲的性质,多数学校只开设一门入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是规范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按3个层次进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进入21世纪,开始了深化提高的第3阶段,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1)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求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大力更新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的新成就武装当今的大学生。
(2)我国国民经济现在处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阶段,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这就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本领域业务,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本领域的新型专门人才。因此需要大力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从21世纪初开始,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中全面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从大学下移到中小学。水涨船高,这样也为提高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迎接21世纪的挑战,大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已成为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联合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集中了一批长期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于2004年春提出了新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和课程方案,并编写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简称CFC 2004),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课题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欢迎,大家一致认为CFC 2004提出了一个既体现先进又切合实际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组提出的要求,必须有一批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如果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是一句空话。要写好一本教材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掌握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熟悉自己工作的对象、研究读者的认识规律、善于组织教材内容、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学习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一本好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当具备以下5个要素:
(1)定位准确。要十分明确本教材是为哪一部分读者写的,要有的放矢,不要不问对象,提笔就写。
(2)内容先进。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
(3)取舍合理。要做到“该有的有,不该有的没有”,不要包罗万象、贪多求全,不应把教材写成手册。
(4)体系得当。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还要注意循序渐进、降低台阶、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
(5)风格鲜明。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叙述复杂的概念。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为了推动各高校的教学,我们愿意与全国各地区、各学校的专家和老师共同奋斗,编写和出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的、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优秀教材。为此,我们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全面指导本套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体现CFC 2004的思路和课程要求。本套教材的作者多数是课题研究组的成员或参加过课题研讨的专家,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有深切的体会和清醒的认识。因而可以说,本套教材是CFC 2004的具体化。
(2)教材内容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材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推陈出新。本套教材力求反映信息技术领域中新的发展、新的应用。
(3)按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强调面向应用,注重培养应用能力,针对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说明复杂的概念,使学生易于学习。
(4)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本套教材包括了各方面所需要的教材(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
(5)本套教材的作者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经验,在教材中体现了研究会所倡导的思路和风格,因而符合教学实践,便于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