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2007数据库应用教程》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1
1.1 数据库概念与发展过程 1
1.1.1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1
1.1.2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2
1.1.3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3
1.2 概念模型 3
1.2.1 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4
1.2.2 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4
1.2.3 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方法(E-R图) 6
1.2.4 概念模型设计举例 7
1.3 数据模型概述 7
1.3.1 数据模型及其组成要素 7
1.3.2 层次模型 8
1.3.3 网状模型 8
1.3.4 关系模型 9
1.4 数据库系统结构 11
1.4.1 数据库系统的外部体系结构 11
1.4.2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11
1.4.3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1
1.4.4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12
习题1 13
第2章 关系数据库 16
2.1 关系数据结构 16
2.1.1 关系 16
2.1.2 关系模式与关系数据库 18
2.1.3 关系操作 19
2.2 关系代数 19
2.2.1 传统的集合运算 20
2.2.2 专门的关系运算 20
2.2.3 关系代数综合举例 24
2.3 关系的完整性 25
2.3.1 实体完整性 26
2.3.2 参照完整性 26
2.3.3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27
2.4 关系数据库设计 27
2.4.1 数据库设计过程 27
2.4.2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规则 28
2.4.3 逻辑结构设计举例 29
2.4.4 完整性约束条件设计举例 30
习题2 31
第3章 创建数据库 34
3.1 创建数据库 34
3.1.1 Access 2007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34
3.1.2 设置默认数据库文件夹 37
3.1.3 建立数据库 38
3.1.4 打开与关闭数据库 40
3.1.5 设置与解除数据库密码 42
3.1.6 备份与还原数据库 43
3.1.7 复制与删除数据库 44
3.2 用户界面与数据库对象 45
3.2.1 Access 2007用户界面 45
3.2.2 Access 2007数据库中的对象 48
3.2.3 设置信任中心 50
3.2.4 Access 2007的新功能和新变化 53
第4章 表 55
4.1 建立表 55
4.1.1 标识符与数据类型 55
4.1.2 表结构设计 56
4.1.3 建立表结构 58
4.1.4 打开和关闭表 61
4.1.5 设置表的主键 61
4.1.6 表结构的编辑 62
4.1.7 向表中输入数据 63
4.1.8 记录的编辑 65
4.1.9 表的导入与导出 66
4.2 设置字段的常规属性 70
4.2.1 字段大小 70
4.2.2 格式 71
4.2.3 输入掩码 77
4.2.4 标题与默认值 80
4.2.5 有效性规则与有效性文本 81
4.2.6 必填字段与允许空字符串 82
4.2.7 索引 83
4.3 建立表间关系 86
4.3.1 表间关系的概念 86
4.3.2 表间关系的建立 86
4.3.3 实施参照完整性 88
4.3.4 表间关系的编辑与删除 89
4.3.5 参照完整性应用举例 90
4.4 建立查阅列 91
4.4.1 什么是查阅列 91
4.4.2 使用查阅向导建立查阅列 91
4.4.3 字段的查阅属性简介 96
4.4.4 查阅列中的绑定值和显示值 97
4.4.5 编辑值列表 100
4.5 操作表 101
4.5.1 设置表的常规属性 101
4.5.2 表的数据透视表及透视图视图 103
4.5.3 表的复制、重命名及删除 106
4.5.4 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07
4.5.5 排序记录 107
4.5.6 筛选记录 109
4.5.7 设置数据表的外观 114
习题4 119
第5章 查询 121
5.1 查询概述 121
5.1.1 查询的功能 121
5.1.2 查询的类型 121
5.2 查询条件 122
5.2.1 运算符 122
5.2.2 内置函数 124
5.2.3 表达式 127
5.3 创建查询的方式 128
5.3.1 使用向导创建查询 129
5.3.2 使用查询设计创建查询 132
5.4 创建查询 133
5.4.1 创建选择查询 134
5.4.2 创建参数查询 137
5.4.3 创建交叉表查询 139
5.4.4 创建操作查询 143
5.4.5 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 145
5.5 SQL查询 146
5.5.1 SQL语句 146
5.5.2 使用SQL修改查询条件 148
5.5.3 联合查询 148
5.5.4 传递查询 149
5.5.5 数据定义查询 150
5.5.6 子查询 151
习题5 152
第6章 窗体 154
6.1 窗体的结构和类型 154
6.1.1 窗体的结构 154
6.1.2 窗体类型 155
6.1.3 窗体的视图 157
6.2 创建窗体 158
6.2.1 使用窗体工具创建窗体 159
6.2.2 使用窗体向导创建窗体 159
6.2.3 使用分割窗体工具创建分割窗体 160
6.2.4 使用多项目工具创建显示多个记录的窗体 160
6.2.5 使用空白窗体工具创建窗体 161
6.3 窗体控件 161
6.3.1 了解控件 161
6.3.2 控件布局 163
6.3.3 常用控件的使用 164
6.3.4 控件属性 166
6.3.5 控件常用的格式属性 167
6.3.6 计算控件的使用 167
6.3.7 保存窗体 168
习题6 168
第7章 报表 170
7.1 报表概述 170
7.1.1 报表的分类 170
7.1.2 报表的视图 170
7.1.3 报表的结构 171
7.2 创建及编辑报表 171
7.2.1 创建报表 172
7.2.2 使用报表设计创建报表 176
7.2.3 在报表中排序和分组 177
7.2.4 使用计算控件 180
7.2.5 编辑报表 182
7.3 创建子报表 184
7.3.1 在已有的报表中创建子报表 184
7.3.2 添加子报表 186
7.3.3 链接主报表和子报表 187
7.4 创建多列报表 187
7.5 报表的预览和打印 188
7.5.1 预览报表 188
7.5.2 打印报表 189
7.5.3 保存报表 189
习题7 189
第8章 宏 191
8.1 宏的基本概念 191
8.1.1 宏的定义 191
8.1.2 宏组的定义 191
8.1.3 嵌入宏 192
8.2 宏创建 192
8.2.1 常用的宏操作 192
8.2.2 单个宏的创建 194
8.2.3 宏组的创建 195
8.2.4 条件宏创建 196
8.2.5 临时变量使用 196
8.2.6 宏的操作参数设置 197
8.3 宏的运行与调试 198
8.3.1 宏的运行 198
8.3.2 宏的调试 198
习题8 199
第9章 SharePoint网站 201
9.1 基本概念 201
9.2 将数据链接到SharePoint网站 203
9.3 将数据库发布到SharePoint网站 205
习题9 206
第10章 VBA编程基础 207
10.1 创建VBA程序 207
10.1.1 事件和事件过程 207
10.1.2 模块 208
10.1.3 创建模块 209
10.1.4 使用VBA编程环境 210
10.2 数据类型与变量 213
10.2.1 数据类型 213
10.2.2 变量 215
10.2.3 常量 216
10.3 程序控制语句 217
10.3.1 程序书写格式 217
10.3.2 赋值语句 218
10.3.3 条件结构语句 218
10.3.4 循环结构语句 223
10.4 数组 225
10.4.1 数组的定义 226
10.4.2 数组的使用 227
10.5 自定义的数据类型 227
10.5.1 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实现 228
10.5.2 自定义数据类型的使用 228
10.6 过程与函数 228
10.6.1 子过程 229
10.6.2 函数 229
10.6.3 参数的传递方式 230
10.6.4 变量的作用域 231
习题10 233
第11章 VBA高级编程 236
11.1 VBA对象模型 236
11.1.1 Access对象 236
11.1.2 对象的属性 237
11.1.3 对象的方法 237
11.1.4 对象的事件 238
11.2 VBA事件处理 238
11.2.1 常用事件 238
11.2.2 事件处理代码 240
11.2.3 常用属性 241
11.2.4 常用操作方法 243
11.2.5 事件处理实例 248
11.3 VBA的数据库编程 251
11.3.1 数据库引擎及其接口 251
11.3.2 数据访问对象(DAO) 251
11.3.3 ActiveX数据对象(ADO) 255
11.4 调试与错误处理 259
11.4.1 调试工具 259
11.4.2 错误处理 260
习题11 262
参考文献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