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00
- 评分:
(已有5条评价)
基本信息
- 原书名:Responsive Web Design with HTML5 and CSS3
- 原出版社: Packt Publishing
编辑推荐
前端设计人员必备教程
图文并茂,轻松掌握最新设计技术
全面应用HTML5和CSS3,一步跨入最前沿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怀才不遇的(而且谦虚谨慎的)电视演员,毕业于索尔福德大学的媒体与表演专业。他写了四部(自认为)同样被低估的剧本,而且始终心怀能卖出一部的信念(尽管不像最初那么强烈了)。
工作之余,在身体(和妻子)允许的情况下,他喜欢玩室内足球。 他的个人网站是www.benfrain.com,Twitter地址是twitter.com/benfrain。
目录
第1章 HTML5、CSS3及响应式设计入门 1
1.1 为什么智能手机很重要(而老版的IE不再重要) 2
1.2 响应式设计一定是最佳选择吗 3
1.3 响应式网页设计的定义 3
1.4 为什么要在响应式设计上停滞不前 4
1.5 响应式网页设计示例 4
1.5.1 下载视口调试工具 4
1.5.2 在线创意源泉 11
1.6 为什么HTML5很优秀 12
1.6.1 省时省力 12
1.6.2 新增了语义化标签元素 13
1.7 CSS3为响应式设计和更多创新奠定了基础 13
1.7.1 底线:CSS3不破坏任何东西 14
1.7.2 CSS3如何解决日常设计问题 14
1.8 看呐,不用图片 17
1.9 HTML5和CSS3现在就能用吗 20
1.10 响应式网页设计不是灵丹妙药 20
1.11 引导客户:网站不必在所有浏览器中表现一致 21
1.12 小结 22
译者序
iOS和Android的发布,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等新设备层出不穷,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但这却给网页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终端设备、千差万别的屏幕分辨率,以及良莠不齐的网络连接质量时,目前的设计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无法预料用户的设备和网络状况,更不可能为每种设备专门设计一套网站,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设计和体验呢?
2010年5月25日,伊桑·马科特发表在A List Apart上的一篇文章,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在这篇名为《Responsive Web Design》的文章中,伊桑·马科特将三种已有的技术整合在一起,提出了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概念,用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设计难题。响应式网页设计概念一经提出就大受欢迎(当然也有争议),很多设计师和开发者纷纷实践并完善这种理念。两年多的时间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式网站,针对响应式设计的工具和资源也日渐丰富。截至目前,响应式设计是使用一套代码为各类设备提供良好设计效果和使用体验的最佳设计方法。
你肯定对响应式设计有所耳闻,也可能看过一些响应式设计的技巧或相关文章,但它们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无法让你真正理解并掌握响应式设计,也无法指导你立即开始响应式设计的实践。这本书将会带你系统地学习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方法论,书中涵盖了响应式设计的思想、方法、工具、技巧、HTML5、CSS3、相关资源,以及针对老版本浏览器的兼容方案等内容,并以实际案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如何创建一个优雅高效易于维护的响应式网站。希望这些正是你所需要的。
“得功有法,秉一应万”,这是太极拳修炼的目标,我想也可以作为响应式设计的目标。修炼好响应式设计这门功夫,能够让你安然自在,以一应万。元芳,潜心修炼吧!
感谢裕波、杨海玲老师及朱巍老师,让我有机会翻译本书。非常感谢图灵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尤其感谢李松峰老师的细心指导。另外要感谢图灵社区,我在这里受益匪浅。最后,感谢我的老婆,本书的翻译离不开她的支持、监督与参谋。
我在翻译本书时尽力保证信与达,雅则不敢奢望。翻译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指正。如果对本书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想法,请发送邮件至wyqbailey@gmail.com或反馈至图灵社区。
王永强
2012年10月成都
前言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方法,用来将一个现有的固定宽度的网站设计变成响应式的。此外,本书应用HTML5和CSS3提供的最新最有用的技术,扩展了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方法论,以便网站更简洁、更易于维护。本书还讲解了编写和发布代码、图片、文件的最佳实践。
只要你懂HTML和CSS,你就能制作响应式网站。
本书内容
第1章,HTML5、CSS3及响应式设计入门,定义了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展示了一些响应式设计的网站示例,重点强调了使用HTML5和CSS3的优势。
第2章,媒体查询:支持不同的视口,讲解了什么是媒体查询,如何实现媒体查询,以及如何针对设备能力匹配CSS样式,将其应用于任意设计。
第3章,拥抱流式布局,讲解了流式布局的优点,以及如何将一个现有的固定宽度设计轻松地转换为流式布局,怎样使用CSS框架快速搭建响应式网页。
第4章,响应式设计中的HTML5,探讨了使用HTML5技术的诸多好处,比如更简洁的代码、语义化标签、离线存储,以及无障碍网页应用辅助技术。
第5章,CSS3:选择器、字体和颜色模式,展示了CSS3选择器的强大威力,可以让你轻松地指定和改变任何元素。还讲解了通过@font-face声明来使用漂亮的网络字体,另外讲解了新的CSS3颜色模式如RGB(A)和HSL(A)。
第6章,用CSS3创造令人惊艳的美,展示了如何使用纯粹的CSS3代码实现文字阴影、盒阴影和渐变效果。还涵盖了如何使用多重背景图片,以及如何通过字体文件创建图标。
第7章,CSS3的过渡、变形和动画,讲解如何仅使用CSS3来创建和转换屏幕上的元素,并制作动画效果。
第8章,用HTML5和CSS3征服表单,阐述了在所有设备上(从最新的智能手机到桌面版浏览器)都能良好运行的跨浏览器表单开发技巧。
第9章,解决跨浏览器问题,讲解了如何保证老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可响应,如何将一组链接修改成移动设备上的一个菜单,如何为高分辨率显示器提供不同内容,以及如何使用Modernizr框架分条件地加载资源文件。
准备工作
你必须对HTML和CSS很熟悉。有一点JavaScript基础会很有帮助。良好的电影品味也很有益处。
本书读者
你是否正在开发两套网站,一套给移动设备,一套给大显示器?又或者你已听说过“响应式网页设计”但却不确定如何将HTML5、CSS3和响应式设计融合在一起?如果是,那么本书可以让你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将你的网站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本书面向那些正在使用HTML 4.01和CSS 2.1开发固定宽度网站的网页设计师和开发人员,讲解了如何使用HTML5和CSS3制作可适应任意屏幕尺寸设备的响应式网站。
本书约定
本书中使用几种不同的文字样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具体约定如下。
媒体评论
“响应式Web设计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这本书把响应式Web设计讲得非常透彻。”
——亚马逊读者评论
书摘
蒂姆·伯纳斯?李在1991年制作并发布了第一个网站,如今刚刚过去21个年头。在这21年里,计算机和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个世界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网页设计从无到有,从简单渐至专业,从可有可无变为广受关注。网页设计方法也在跟随时代不断创新,从最初简单的文字排版,到表格布局,再到DIV+CSS,直到现在广为流行的网格布局、流式布局等,设计师和开发者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球网民提供更好的设计观感和使用体验。
iOS和Android的发布,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等新设备层出不穷,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但这却给网页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终端设备、千差万别的屏幕分辨率,以及良莠不齐的网络连接质量时,目前的设计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无法预料用户的设备和网络状况,更不可能为每种设备专门设计一套网站,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设计和体验呢?
2010年5月25日,伊桑?马科特发表在A List Apart上的一篇文章,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在这篇名为《Responsive
Web
Design》的文章中,伊桑?马科特将三种已有的技术整合在一起,提出了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概念,用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设计难题。响应式网页设计概念一经提出就大受欢迎(当然也有争议),很多设计师和开发者纷纷实践并完善这种理念。两年多的时间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式网站,针对响应式设计的工具和资源也日渐丰富。截至目前,响应式设计是使用一套代码为各类设备提供良好设计效果和使用体验的最佳设计方法。
你肯定对响应式设计有所耳闻,也可能看过一些响应式设计的技巧或相关文章,但它们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无法让你真正理解并掌握响应式设计,也无法指导你立即开始响应式设计的实践。这本书将会带你系统地学习响应式网页设计的方法论,书中涵盖了响应式设计的思想、方法、工具、技巧、HTML5、CSS3、相关资源,以及针对老版本浏览器的兼容方案等内容,并以实际案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如何创建一个优雅高效易于维护的响应式网站。希望这些正是你所需要的。
“得功有法,秉一应万”,这是太极拳修炼的目标,我想也可以作为响应式设计的目标。修炼好响应式设计这门功夫,能够让你安然自在,以一应万。元芳,潜心修炼吧!
感谢裕波、杨海玲老师及朱巍老师,让我有机会翻译本书。非常感谢图灵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尤其感谢李松峰老师的细心指导。另外要感谢图灵社区,我在这里受益匪浅。最后,感谢我的老婆,本书的翻译离不开她的支持、监督与参谋。
我在翻译本书时尽力保证信与达,雅则不敢奢望。翻译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指正。如果对本书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想法,请发送邮件至wyqbailey@gmail.com或反馈至图灵社区。
王永强
2012年10月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