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译者
自2000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这些期刊包括: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application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仿真学报》等。 e-mail :bin-hu@mail.hust.edu.cn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形态及形态分析的定义
1.2 形态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形态分析的要求
1.4 元素的毒性与生物可利用性
1.5 形态分析中的分离与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形态分析中的试样前处理
2.1 概述
2.2 试样的采集及储存
2.3 形态分析中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2.4 形态分析中的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2.5 生物试样的酶分解技术
2.6 形态分析中的衍生化技术
2.7 形态分析中的标准参考物质
2.8 环境和生物试样中不同元素形态分析时的试样制备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3.1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装置及基本原理
前言
分析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既给分析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使之面临重大的挑战。分析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目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分分析(定性、定量)不再是分析化学唯一的研究内容,分析化学家还必须回答物质存在的状态以及微观结构的问题。元素形态分析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受到了分析化学界的极大关注,其发展速度之决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这是因为形态分析可以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及营养学等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更多的、有用的信息。
应当指出,从事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不仅要求高、难度大,而且极富有挑战性。通过它可以有力促进分离/检测技术和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但形态分析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学科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其实用价值来看,分析化学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一本反映形态分析内容及发展现状的有价值的参考用书。本书的出版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希望本书能为促进我国形态分析的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众所周知,将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与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相结合——所谓的联用技术,是解决形态分析的最有效途径,而且,这种联用涉及的内容之广泛也是空前的,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在本书中涉及的联用技术将局限于色谱或非色谱分离技术与原子光谱或质谱的组合。
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大学曾云鹗教授和程介克教授及北京大学常文保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也得到了科学出版社周巧龙编辑等的热心帮助,在本书出版之际,对于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对于本书出版提供的资助。
由于本书的撰写工作是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后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同时由于作者的水平和从事形态分析的经验有限,书中错误、遗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6月
于武汉大学笱?..
作者其它作品
图表细说电子工程师速成手册
- ¥55.00
- ¥110.00
同类热销商品
无机化学(英文版.原书第四版)
- ¥99.80
- ¥77.84
- 化学实验教程(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