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王楠 邹宗树
- 丛书名: 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30406
- 上架时间:2012-4-11
- 出版日期:2011 年1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607
- 版次:1-1
- 所属分类:数学 > 文科、经管、金融、工程数学 > 工程数学
编辑推荐
现代冶炼理论使钢铁冶金从单纯的技艺走向科学。王楠等编著的《钢铁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精)》立足以钢铁冶金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冶金过程传输理论为基础,研究和建立冶金过程的数学模型,揭示极端复杂的高温冶金过程的机理,分析和指导现代冶金生产,应用离散数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语言,求解冶金过程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冶金工艺过程进行系统动态仿真,模拟实际的冶炼生产过程,研究和优化实际生产过程。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模型基本原理和数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钢铁冶金相关操作单元、过程现象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内容简介
数学书籍
《钢铁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精)/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共分六章:第1章介绍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模型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第2~6章重点介绍钢铁冶金相关操作单元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典型反应器解析以及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包括炼铁过程数学模型、铁水喷粉预处理过程数学模型、复吹转炉冶炼过程数学模型、精炼过程数学模型和连铸过程数学模型,对工艺数学模型、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以及反应器解析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解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钢铁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精)/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可供高等院校钢铁冶金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院所及企业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钢铁冶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1.1 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1.1.1 数学模型的定义与要素
1.1.2 数学模型的分类
1.1.3 数学模型的建立
1.1.4 数学模型的意义
1.2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1.2.1 物流能流平衡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1.2.2 解析型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炼铁过程数学模型
2.1 高炉炼铁工艺模型
2.1.1 高炉炼铁工艺模型的建立方法及结构
2.1.2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2.1.3 小结
2.2 Corex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模型
2.2.1 Corex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整体静态模型
2.2.2 Corex熔融还原熔化气化炉区域静态模型
书摘
1.1 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1.1.1 数学模型的定义与要素
1.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是针对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采用形式化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它或者能解释特定对象的现实性态,或者能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或者能提供处理对象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数学模型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是实际原形,而是一种模拟,在数值上可以作为公式应用,可以推广到与原事物相近的一类问题,可以作为某事物的数学语言,可译成算法语言,编写程序输入计算机。数学模型的常见形式有一个或一组方程式,一个或一组抽象图形、算法和计算机语言等。按照数学观点,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还必须包括相应的约束条件,如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等。
2.数学模型的要素[1 ]
一般情况下,数学模型是由参数、变量以及函数关系三部分组成。
1) 参数
这是最广泛的一类量,它主要包括表征设备的特性和物料的物理性质的量。这一类量在一个实验中始终保持为常数,但在不同实验中可以取不同的常数值。例如,设备的总尺寸、流量、传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和因变量的初值或边值等。
2) 变量
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1) 自变量。自变量是指在一个特定实验中,可以独立地来描述系统变化的量。
(2) 因变量。当自变量的数值改变时,反映一个系统某些性质的量就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些量叫因变量,实验时因变量是不能直接控制的。
3) 函数关系
是指描述组成数学模型的各种参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系统的物理性质或工艺机理,按照一定的定理、规则建立起来的,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就可建立所需的数学模型。
1.1.2 数学模型的分类[2 ]
1.根据模型的经验成分分类
1) 理论型模型
根据实际过程的机理,即根据基本物理定律推导、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例如,热传导问题、层流问题等。这类模型在过程机理比较清楚的条件下,容易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结构严谨,物理概念比较清晰,因而尤其适用于理论研究和模拟。理论模型多以偏微分方程形式出现,与相应边界条件一起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但理论模型由于要求严格的理论依据,模型结构通常比较繁杂,尤其在过程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时,往往要作多种假设,从而影响其精度,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2) 经验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