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电介质物理学》可供从事电介质物理、材料和器件的科研、教学、研制、应用、测试等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物理书籍
本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电介质物理学》,方俊鑫、殷之文主编,1989年)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而完成的。第二版是19位该领域的院士或专家的集体创作。它既保留了第一版的成功之处和特色,又增添了许多渐成果、新观点、新应用等新内容,使其内容既全面、系统,又重点突出,是一部难得的更具中国特色的专著。全书12章,主要介绍电介质的极化响应、电荷转移、唯象理论、晶格振动和声子统计、铁电原理、铁电体的第一原理研究、晶体缺陷、电介质能谱、电介质的实验研究、电介质材料的新应用和铁电薄膜等。每章末尾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供从事电介质物理、材料和器件的科研、教学、研制、应用、测试等的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介质的电极化
固态电介质
近年来电介质物理学的部分进展
电介质物理学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介质的电极化响应
基本概念
电介质的微观极化结构
有效场
介电驰豫
谐振吸收和色散
各向异性电介质
电极化的非线性效应
其他的电极化响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电介质中的电荷转移
电传导和电荷转移
晶体的能带结构
非晶体的能带结构
前言
基于以上情况,不少代表建议对第一版做相应的补充和修改,出版《电介质物理学》第二版.经过各章作者和科学出版社等好几年的共同努力,现在新版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电介质物理学是一门较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许多交叉的学科.这便决定了它内容的广泛性.本书从电介质最基本的现象,即极化和电荷转移现象入手,概括论述了本领域中较基础、较普遍的理论和较有力、较常用的研究方法,使本书既精炼而又实用,为本领域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提供必备的工具.这些原理和方法将为理解电介质和部分其他功能材料的性质和控制改进这些材料的性能提供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依据.部分章节还归纳了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使读者容易把握该方向的前沿.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积累、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推进,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在电介质领域中,研究材料宏观性质与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过程及原子组态的关系,从而提高材料研究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对更好地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电介质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对相关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发展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本书对本学科的发展、电介质材料和器件的研制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继承本书第一版的传统,本书第二版由多位专家共同撰写,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较深的造诣,使本书在保证一定系统性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作者各自的专长,使本书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更充分地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在理论、实验、应用的结合方面,本版做了较大的改进:在电介质理论方面,本版更系统,内容更全面,更充分地展示了电介质物理学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进程;在实验方面,注重了近代的一些主要研究方法,所包括的研究方法也较多;本书还对电介质的部分应用和铁电薄膜做了较详细的讨论,这不仅对材料工作者及从事电介质应用的读者有益,也使本书更完整,内容更全面和系统化.
与本书上一版相比增加了四章,连同原有的八章共十二章.新四章包括山东大学钟维烈、王渊旭撰写的铁电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七章),南京大学李齐撰写的晶体中的缺陷(第八章),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永龄撰写、董显林审阅的电介质材料的新应用(第十一章)和四川大学肖定全撰写的铁电薄膜(第十二章).第一性原理研究反映了近年来电介质特别是铁电体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又一发展进程,是材料性能预测和探索新材料的有力手段.第七章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结果.第八章反映了实际晶体的不完整性.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对电介质的电学、光学、老化等诸多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晶体中主要缺陷的种类与作用、它们的形成与运动及晶体表面等,为深入分析电介质的宏观现象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第十一章中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着重介绍了与电介质材料的高介电常数和自发极化特性有关的一些新应用,包括高介电容器、微波器件、铁电储能电容器、压电点火、压电双晶片、水声换能器、热释电应用、铁电高功率电源以及铁电薄膜存储器等应用,同时也对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了分析.第十二章介绍了近些年来对信息、电子等行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铁电薄膜的制备技术、性能特点、研究方法和重要应用等.
对第一版的第一至八章也都作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并将第七章调改为新版第九章,将第八章调改为新版的第十章,使得这些章节的内容更新颖更充实.在新版中,第一章由上海交通大学方俊鑫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评初撰写、(山东大学钟维烈审阅)主要增加了电介质物理学在近些年中的部分新进展.第二章(由中山大学陆夏莲、李景德撰写)、第四章(由中山大学陆夏莲、清华大学周志刚、中山大学李景德撰写)、第五章(由陆夏莲、李景德撰写)对第一版相应各章做了全面修订,使之更系统,更易于阅读和理解.第三章(由哈尔滨理工大学雷清泉、范勇撰写,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正豪审阅,并对原第三章进行改写),主要介绍了电介质中的电荷转移与能带结构、电极、温度、电场的关系,空间电荷的形成、特点与表征,以及介质击穿机理;并简要介绍了导电逾渗、击穿和放电结构的分形研究.第六章(由清华大学周志刚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从周撰写、陈正豪审阅)主要增加了铁电液晶的结构、铁电体的对称性、晶体对称性与晶体的物理性质及相变的关系,并对铁电畴及其新动向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第九章(由浙江大学倪尔瑚和李从周撰写、上海大学孟中岩审阅)对介质能谱作了更全面的介绍,除频域介电谱外,增加了时域介电谱和色散傅里叶变换波谱.第十章(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许煜寰撰写)增加了薄膜微结构研究及电学、光学、力学性能的测量方法.
本版各作者和审校者虽都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缺点错误仍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