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信息检索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最新知识,改变以往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印象书中配有精选样页,使学生无论从印刷版检索系统,还是网络版检索系统都能了解原检索系统全貌,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介绍多种检索工具,对每一种检索工具都力图从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方面人手,详细介绍其检索步骤和方法...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快捷准确、及时有效地检索和利用信息,是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对信息检索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本书为适应“信息检索”课程发展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适时地把信息检索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成果充实进来。全书内容包括: 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文工具书与中文数据库;国外几种在编排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综合性检索系统;公路、汽车、地质专业重要检索系统;专利信息检索及计算机信息检索——联机、光盘、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本书是高等院校“信息检索”课程通用教材,同时也适用于对信息检索感兴趣的读者。书中对检索工具、数据库及其检索方法的介绍突出实用性。无论是印刷版的检索工具,还是网络版的数据库,都详细介绍其检索方法与步骤,并精选了大量的样页、网页样图和检索实例,改变了以往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印象,使一般读者也能“按图索骥”,依照书中检索实例的介绍,学会使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系统。...
目录
第一章 信息检索原理 2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源 2
一、信息概述 2
二、信息源 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原理 7
一、信息检索的含义 7
二、信息检索原理 8
三、信息检索类型 9
四、信息检索的意义 10
第三节 检索工具 10
一、检索工具的定义 10
二、检索工具的类型 11
第四节 信息检索的方法与程序 13
一、信息检索的方法 13
二、信息检索的程序 14
第二章 信息检索语言 18
第一节 信息检索语言概述 18
一、检索语言的基点——序 18
二、序与信息检索语言 19
序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曾呼吁开设“工具书使用法”课程。例如,1938年,时任西南联大图书馆主任的严文郁在“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年会”上曾建议开设“参考书使用法”课程。次年,岭南大学图书馆主任何多源在《教育杂志》上发文,再次呼吁设立“参考书使用法”课。这次呼吁犹如石沉大海,始终未见教育行政当局采纳。尽管如此,仍然有《中文参考书举要》、《工具书的类别及其解题》、《中文参考书指南》、《工具书使用法》等教材、著作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工具书使用法”之类的教材和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4年有50多种之多。其中有笔者与谢灼华、彭斐章先生合编的《中文工具书使用法》(教育部统编教材,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陈光祚编著的《科技文献检索》(教育部统编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等等。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文献检索知识的普及,自1984年以来先后多次发文要求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明确指出:“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获得与利用文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1984年《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和研究生增强情报意识,初步掌握与利用文献情报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85年《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为了规范“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委于1992年进一步颁发了《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阐明了“文献检索”课的性质与任务、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其中强调要学习数据库和计算机检索的基本知识。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关心与支持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截至1994年,在被调查的900多所高校中,已开课学校达到667所,约占74%,累计听课人数超过150万,《文献检索》教材有230多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仅Google这一搜索引擎到目前收集的网页数量就已经突破80亿。文献信息的数量如此庞大,且极度分散,因而增加了对其检索与利用的难度。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一系列网络信息检索教材和著作应运而生。其中有肖珑主编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沈固朝主编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实践》(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叶鹰主编的《信息检索:理论与方法》(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然而,“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教学内容有偏废,如有的限于主、客观条件还停留在手工检索的基础上,有的又过分强调网络检索而完全忽略了手工检索。众所周知,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都是一种检索手段。网络信息资源数量浩瀚,但缺乏有效规范和质量控制,信息分散、无序,且稳定性差。而印刷型工具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无论从知识的覆盖面、内容的成熟性,还是从类型的多样性及组织有序化来看,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仍不朱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源。在目前数字化电子资源尚未(甚至不可能)取代传统文献的情况下,数以万计的印刷型工具书仍有其使用价值。因此,如何建设好“文献信息检索”课,编写出适应各种需要的文献信息检索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如今,陈雅芝等同志根据多年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的实践经验编写出《信息检索》一书,纵观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体系较为完备。本书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检索原理论述与检索工具介绍的结合。“信息检索”课可以说是一门方法课、工具课,,其技术性、操作性很强。但信息检索也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工具书和数据库系统的介绍上,要加强原理和方法论的研究。本书特设一篇专门论述信息检索原理和信息检索语言,提供了有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信息检索原理着重论述了信息检索的原理、方法和程序,信息检索语言论述了信息检索基础及体系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阐述了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编制原理及体系结构,便于读者了解和区分不同检索语言的存储特点和检索功能,为选择和利用检索工具与数据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第六篇计算机信息检索中,专用一章论述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包括计算机检索原理和策略,而联机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因特网信息检索及搜索引擎等各章,注意检索策略与技巧、评价与使用的论述,以及发展概述、趋势的探讨。二是手工检索工具介绍和数据库系统介绍相结合。本书特设一章介绍中文工具书的使用,并在介绍综合性检索系统和某些专业性检索系统时,同时介绍其印刷版和网络版的检索。三是中文工具书、数据库介绍与外文工具书、数据库的介绍相结合。书中特设一篇论述中文工具书和数据库,用一章介绍中国专利文献检索,同时用两篇多的篇幅详细介绍了美国、英国等著名综合性和专业性检索系统,使读者能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2.专业性较突出。本书既阐述了著名的综合性检索系统Ei、SA、SCI、CSA、ASTP的编制原理和查找方法,又结合专业特点,系统论述了公路、汽车、地质专业的重要检索系统ASCE、HRA、SAE、BIG,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创新性。
3.可操作性强。本书对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介绍突出了实用性,无论是印刷版的检索工具,还是网络版的数据库,都详细介绍其检索方法与步骤,并精选了大量的样页、网页样图及检索实例,使一般读者也能“按图索骥”,依照书中检索实例的介绍,学会使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系统。
4.资料新颖。本书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论述突出“新”字,无论是联机信息检索、光盘信息检索,还是网络信息检索,都反映了信息检索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如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门户和搜索软件、网络信息源的组织方式等的介绍,都很新颖。
总之,本书是一部比较实用的信息检索教材,打开了一扇通往信息资源的大门,它的出版定会对读者有不少的帮助。
詹德优...
2005年5月于武汉珞珈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