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1.1 计算机广告设计图形艺术概论
1.1.1 广告的概念.
1.1.2 广告的经济功能
1.1.3 广告的文化功能
1.2 色彩在计算机广告设计图形中的运用
1.2.1 广告色彩的应用
1.2.2 广告色彩设计要素
1.2.3 广告色彩的编制
1.3 计算机广告设计创意
1.3.1 广告创意的策略要点
1.3.2 广告创意的程序
1.4 计算机广告的画面构图设计
1.5 计算机广告的图形设计
1.5.1 图形设计元素
1.5.2 图形设计方法
1.5.3 图形的主次处理
1.6 计算机广告平面设计媒体形式
1.6.1 计算机广告平面设计媒体的概念
1.6.2 平面广告媒体这一——报纸广告
前言
计算机图形艺术的审美和其他艺术一样,取决于美感和体现美感的物质材料的特征。艺术是一种物化的美感,不同的艺术种类都以独特的语言构成来表现美感。在计算机图形艺术中,材料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诸如色彩、造型、构图等被列为审美的重要对象。任何一种色彩理论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单独甚至并列地存在。在电子世界中,表现色彩是靠红、绿、蓝光线三原色不同强度的混合,色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取决于设备所提供的电平强度,如果每一种基色有256级强度变化,那么3种颜色混合就可以达到1670万种颜色,也就是人类视网膜所能感知颜色的极限。然而,计算机这种对画面及其要素极端理性化的控制并没有带来创作上的僵化,相反这种被级端科学化整理和组织后的色彩体系,更加有利于艺术家灵活运用不口掌握。相加色理论和相减色理论在显示器上同时存在又相互补充,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达能力。
现代化艺术更重视画面的表现力,除了色彩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和表现方法。不同强度的构成方法,具体或抽象、形象的律动重复以及完备的细节表现等都是带来强烈的审美反映的有效手段。计算机图形艺术在绘画上的优势恰恰在这些方面。计算机图形艺术也是一种视觉媒体,其自身的造型规律决定了计算机图形艺术可以轻易地从简单图形元素中衍生出无限丰富的多样化视觉形态。..
计算机图形艺术在表现画面的细节内容上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细节是对画面某一要素强化的有力手段之一。在科学与艺术联姻的今天,数码影视更是走在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前列,同时也给计算机图形艺术带来更加完备的画面要素。另一方面,有了更加充分、详尽和具体的细节,则使得计算机图形艺术在对画面构成的强弱、详略、大小、轻重、虚实等画面构成的主次关系处理上更加游刃有余。
计算机图形设计艺术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之时,教育事业必须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因此,与美育有密切关系的计算机图形设计艺术教学也被列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书的编写是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计算机图形艺术的资料,特别是兄弟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的。本书重视从实用角度出发,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并重,遵循“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练简洁,深入浅出,重在把握理论要决,指导设计实践。图片部分选有大量的优秀示范作品及国内外最新图片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开阔设计视野。它既是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基础教育选修的一本基础教材,同时又是理工科、文科及其他专业高等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选修的合适教材,也为广大设计工作者提供了理想的参考用书。
参与本书编写的主要人员有河南科技大学刘刚田、廖亮、魏风军、王智、曹慧敏,部分图片由刘蔚、王超、吴玉生等设计并提供,全书由刘刚田主编并统稿,河南科技大学崔凤奎教授审阅了全书。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幸得清华大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徐培忠老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和河南科技大学梁桂明教授的鼓励和帮助,方使此书得以完成、出版,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虽然本书的编写人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但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偏颇之处在所难免,尚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作 者
序言
最伟大的发明——电脑,电脑是人脑的好助手,它帮你加快设计图形的重新组合,从认识现实走进创造虚拟的多彩世界。
最伟大的发现——人体基因,破译人类本身的密码,是人们却病延年的好帮手。
最高明的思维和决策——提出“事理学”为方法论,整合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观,使物际、人际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上一种自然人文观和自然结构系统重新整合的新思维。
这个新时代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遇。工业设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早已有之,而刚走进市场经济的我国,才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面对这种差距,有待我们加快赶上,为此必须加速培养创造型人才,纠正知识技巧型、摹仿型人才培养的误导,这也是编写这套丛书的目的。这套丛书有如下特点:
(1)创造性——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造。本丛书的切入点,在于创造。创造性思维与知识堆砌不同。知识是靠积累而成,灵感则靠偶然。而创造性思维是靠目标与方法的一致性调动人们心灵中的闪光点使之形成有意义的链。例如形象思维中的“联想”,抽象思维中的“风马牛效应”,是非常重要而又切实可操作的创意方法。
(2)理论性——目前有关“工业设计”的书刊中(包括国外的),或较少探索理论,或脱离设计实践的空洞理论词段的拼凑。这是由于“工业设计”是多科性交叉学科,要创立一个理论体系,要求作者同时通晓技术、艺术、经济、哲学乃至与生活的关系。当前,也有理论性的分析,如功能论、艺术构成论、人本论和人机工程学等。这些成果带有理论性,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它们都有助于理论体系的建立,该丛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把技术、艺术和市场三者“融合”起来,试图使三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理论体系。例如把传统的“艺术美”的均衡、对称、比例等法则,发展为“宜人美”的法则。即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宜人”分解为5种因素,并重新排列为安全与绿化,人机之间的协调和交互反馈,爱感、情感、愉悦感的人情味,高科技、高素质、高益智的追求,形式美等。..
(3)应用性——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演绎出5种设计方法。本丛书提出的方法源于原理,包括总体方法即广义的形象思维方法,构思上供方与求方的沟通方法,构形上的宜人方法,构图上重新组合的方法和技法,并举出了相关实例。
(4)图文并茂——图形占很大比重,以文为纲,以图为目,有利于表达思路。
(5)成套性——本丛书包括《创造学及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工业设计的原理、方法及实例》、《家电和日用品的造型设计》《工业设计透视与阴影》、《计算机图形设计艺术》、《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工业设计结构素描》、《设计创新管理》。
(6)适应性——本套教材深入浅出,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了一套方法及其练习,是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吸收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意见加以总结提高而成,使内容更为完整和系统,适用于大专学生作为起点的教材。本教材建立的理论体系,也可提供给教师和研究生,作为理论性探讨的参考。
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说过:“技术与艺术的灵魂都是创新。”该丛书在力求探索想像力创新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时,念念不忘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感言。
河南科技大学创造学与艺术设计研究所编写的这套工业设计丛书,探索了工业设计原理并且演绎出来一套工业设计方法,较有创意。这对从理论上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有一定启发,是一套目前较适合高校工业设计的教材,也是教师和从事工业设计的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