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一书在手,似身临课堂,名师撰写,铸智慧华章,释疑解难,系统又周详,胸有成竹,应考不彷徨。
内容简介
作译者
(1) 《应用泛函简明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 《工科数学分析》(上、下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1200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大学数学2000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高等数学典型问题一百类》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目录
第1章 微积分
第1节 函数、极限、连续
基本练习题
1.1 函数
1.2 极限
1.3 连续性与可微性
第2节 一元函数微分学
基本练习题
2.1 复合函数微分法
2.2 隐函数微分法
2.3 高阶导数
2.4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
2.5 函数性态的研究
2.6 一元函数的极值
2.7 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定理
2.8 不等式
第3节 一元函数积分学
基本练习题
3.1 不定积分
前言
考研数学辅导书种类非常之多,各有特色.本书像是给广大考生开设一个辅导复习的课堂,全程引导考生由浅人深地进行全面的复习,最后达到应考的最佳状态.
本书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最新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试大纲,把《微积分》、《线性代数》、《既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编写.第一篇:基础篇.指导考生通读教材,并作一些相应的基本练习.第二篇:提高篇.分典型例题和自测题两部分,其程度相当于考研真题中具有中等难度的题目.典型例题的写法就像是教师在讲课,分析题型及其变形,指出其考点所在;讲解解题思路、技巧,举一反三.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考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复习,将基本上熟悉所有的考试内容,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第三篇:综合篇.这部分为考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分科的综合练习题,其难度和类型与考研真题中的难题水平相当.第四篇:冲刺篇.这部分包含数学三及数学四各4套模拟试题,为考生在考前作模拟测试,并指导考生如何根据模拟测试的情况拾遗补漏,以及如何在心理上应对真正的考试.本书精选历届试题,类型全面,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每道题均给出详细解答,学习起来十分方便.
书中引用的考研真题均有标注,例如,(98103)表示该题为1998年数学一的3分题,(04310)表示该题为2004年数学三的10分题,等等.
本书的对象是所有准备报考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人员及大学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
本书由李大华任策划、主编,林益、汤燕斌任副主编,其中“函数、极限、连续”和“一元函数微分学”部分由李大华编写,“一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部分由汤燕斌编写,“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由王德荣编写,“二重积分”部分由林益编写,“线性代数”部分由林升旭编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由李开丁编写.
·怎样使用本书
1.准备好复习用的教材
读者手中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的教材。在这里我们向读者推荐以下几种.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5版(或第4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数学—微积分,吴传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线性代数,第3版,上海交通大学线性代数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线性代数,第4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盛骤等(浙江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关于“基础篇”
建议读者先将三门课的教材通读一遍,特别要认真仔细地复习其中的定义和概念,书上的例子要彻底看懂,最好能自己动手做一下.然后再开始做基础篇的练习题.做题过程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坚持不马上看解答,而是先把教材中的有关部分复习、思考一下,再回头去解题.实在不会解时,才看解答.这时一定要反思,自己不会解的症结是什么?只有这样认真、深入地复习、做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于“提高篇”
本篇分为典型例题和自测题两部分,其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历届考研真题。
读者在阅读典型例题部分时,好比在听辅导课.这部分解答的写法不拘泥于形式,有分析,有对比,有评注.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这道题的考点(或知识点)是什么?②为什么从这里人手解决?如果是我自己解题,会怎样做?差别在哪里?哪种思路更合理?③如果书上给出了该问题的几种变式,那么核心的问题是什么?④如果书上给出了几种解法,则可加以比较,看看哪种解法最适合自己,最容易举一反三.把经验总结出来.
自测题一定要坚持独立完成,即使做错了也不要紧.一般来说,完全不能动手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但思路不够清晰,把握不大的事情却时有发生.这时,我们建议读者把做这道题当作是考试,无论如何,总要尽自己所能给出一个解答来,不能交白卷.做完之后,可对照解答,检查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把道理想透彻,真正弄懂.每做一道题都要有所收获,这样的复习才有效率,有些同学一时不会做,就马上看解答,觉得这样复习会快一些,岂不知当时他可能看懂了,但并未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日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就是想不起来该怎样下手.这种以“看解答”为主,忽视自己“做解答”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