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曹淑艳 蒋汉生 华迎
- 丛书名: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规划教材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11308
- 上架时间:2005-9-15
- 出版日期:2005 年9月
- 开本:185×260
- 页码:220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工学 > 计算机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本科其他类教材
教材 > 教材汇编分册 > 高等理工
编辑推荐
本书教学对象及定位与众不同,适合于大学文科类专业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所选用的电子商务案例简单、易懂、实用、丰富。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经验,以大学文科类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电子商务实例为出发点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以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引出网络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基础这两大技术基础,对EDI数据交换标准也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综述,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的流程,讨论了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涉及到的信息发布和市场调查内容,对电子商务系统应提供的安全保障、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阐述,从应用的角度对典型电子商务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讨论了电子商务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简单介绍。
本书适用于大学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后续课电子商务的教学和培训,对需要了解电子商务基本思想和基本流程以及简单应用的人员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1.1 电子商务概述
1.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1.1.2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1.1.3 电子商务的分类
1.1.4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
1.2 电子商务过程解析
1.2.1 电子商务模型
1.2.2 电子商务流程
习题1
第2章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2.1 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之一——计算机网络
2.1.1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知识
2.1.2 局域网
2.2 Internet
2.2.1 Internet概述
2.2.2 网络互联和TCP/IP协议
2.2.3 连入Internet的方法
2.2.4 Internet的应用技术
前言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分类,以及电子商务过程解析。第2章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其中对网络进行了重点讲解。第3章是电子商务数据交换标准(EDI)。为了跟踪学科前沿,将电子商务全球化标准ebXML作为一节进行了概述。第4章、第5章是企业从事商务活动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市场调查、产品推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实现: 帮助学生理解在基于网络和企业数据库层面上的商务活动的实现过程。第6章讨论了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第7章讨论的是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电子支付。第8章是电子商务中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9章是电子商务环境支撑——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第10章讨论了电子商务应用案例: 包括三个外经贸类网站(B to B)、雅宝拍卖网(C to C)和互动出版网(B to C)。第11章讨论了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包括安全问题、法律问题、标准问题以及经济可行性等问题,并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文科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电子商务的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介绍。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是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建议此门课采取分模块教学的方式,由几名教师各自讲解不同的模块,共同承担本课程的教学。
本书的第1章、第2章、第10章、第11章由曹淑艳编写,第3章由曹淑艳、蒋汉生编写,第4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由华迎编写,第6章、第9章由蒋汉生编写,由曹淑艳对全书进行统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谢志存参加了部分资料收集和文字编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出版物和网上资料,由于编写体例的限制没有在文中一一注明,只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或错误,欢迎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9月
序言
文科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新学科的一个生长点。加强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文科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用一定层次、一定内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来武装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门类和管理学中的一些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开设具有文科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指导针对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把文科类计算机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二是在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之后、体现专业特色或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后续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为了满足文科类专业的共同需要,而后续课是为了满足各文科专业的不同需要。
公共基础课由(1)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2)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作用、(3)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4)办公软件应用、(5)计算机网络基础、(6)Internet基本应用、(7)电子政务基础、(8)电子商务基础、(9)数据库系统基础和(10)程序设计基础等10个模块构筑。这些内容都是每个文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可为他们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上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根据这些模块可以组成三本书: 一是由模块(1)至(6)组成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是由模块(5)至(8)组成计算机网络应用; 三是由模块(9)至(10)组成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后续课在深度上超过了公共基础部分的相应模块,或者是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建议至少设置16门后续课,包括: 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动态网页设计——服务器端应用开发、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法律事务信息处理基础(电子法务概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数据库基础及其应用、社会统计学分析及应用(非财经类)、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财经类)、信息处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经信息化基础、程序设计及应用。
显然,包括文科在内的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
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规划教材,就是根据《基本要求》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它可以满足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及其后续课的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还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对教材中的不足或错误,需要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卢湘鸿
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