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教材。引入了近两年教学实践的最新内容,特别是全面更新和完善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用户界面及其使用、字处理软件和网页制作的内容。教材内容突出基础性,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既适应发展,又有一定的稳定度。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是一本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教材。
本书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根据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整理出的内容体系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用户界面及其使用、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使用基础、网页制作等。
本书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之一,也可以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培训和自学教材。本书另外配有上机指导、专用网站及教师用电子教案。
本书是一本讲述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的基础教材。从1993年推出第1版至今,它的每一次再版都不仅仅是所讲述的软件版本的升级,而是力图反映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观念的更新与进步。本书也绝非只是教几个软件的操作,而是立意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关于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的概念和框架,从而为信息时代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前4版成功的基础上,本书在以下几方面更具特色:
·引入了近两年教学实践的最新内容,特别是全面更新和完善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用户界面及其使用、字处理软件和网页制作的内容。
·教材内容突出基础性,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既适应发展,又有一定的稳定度。
·从非计算机专业能接受的角度组织内容,基本知识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
为方便教学,本书还配有上机指导书、教师用电子教案以及放置了丰富学习资源的网站。
目录
1.1计算机的发展 1
1.1.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
1.1.2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2
1.2计算机应用 3
1.2.1计算机的类型与用途 3
1.2.2计算机应用模式的变迁 6
1.2.3计算机与社会信息化 8
1.3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 11
1.3.1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编码 11
1.3.2计算机中的信息单位 12
1.3.3计算机中的数字系统 13
1.3.4计算机中的非数值信息 18
1.4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19
1.4.1“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19
1.4.2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 20
1.4.3程序的自动执行 24
1.4.4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26
1.4.5微处理器 27
1.5计算机软件系统 29
前言
在启动第5版教材具体编写工作前,创作集体研讨的主题是面对非零起点的读者,如何组织一本有益的入门教材,如何引导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内容深度的把握,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原理。现在看来,我们已阶段性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读者是独立使用这本教材,还是同时使用配套的上机指导手册或者专用网站(http://ccf.tsinghua.edu.cn),完全可以视个人情况而定。我们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尽可能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书共分8章,与第4版相比,首先反映为教材的“瘦身”,这源于内容中的操作介绍被精简掉。其次就体现在内容的“品位”,如果读者能够静心阅读其中内容,就可真切感受到创作集体的努力:在有限的篇幅里,借助精炼的语言以及从多年教学经验中提炼出的架构,将众多知识很好地“串”起来,既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拎”出知识系统的主线,又能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查阅到“言之有物”的方法。
本书第1章由王行言编写,第2章由李秀编写,第3、4章由姚瑞霞编写,第5章由田荣牌编写,第6章由俞毕忠编写,第7章由李秀编写,第8章由安颖莲编写,全书由李秀统一定稿。其他参加本书审校以及提供建议的人员还有:孟威、沈立强、卢敬利、周卫平、朱琳、杨箭、马力、周志宏、英春立、苏明芳。
我们将向使用本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免费赠送电子教案,教师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本书的网页内下载相关教学资源。
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4月于清华大学
序言
清华大学自1990年开始将计算机教学纳人基础课的范畴,作为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并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进行计算机文化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讲授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方法,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后续课程,并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的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讲解计算机应用中带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讲解计算机应用与开发中的基本技术、工具与环境。
以上述课程体系为依据,设计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近几年来,清华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有关课程中先后引入了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等。与此同时,在教材与CAI课件建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正在大力开展工作,并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适应高校正在开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反映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清华大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有如下几个特色:
1.自成体系:该系列教材覆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其中既包括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包括适用于各专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既包括基本概念、方法与规范,也包括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2.内容先进:该系列教材注重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当地引入教学中来,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系列教材中包括了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编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Internet与互联网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等。
3.适应面广:该系列教材照顾了理、工、文等各种类型专业的教学要求。
4.立体配套:为适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该系列教材中多数都配有习题集和实验指导、多媒体电子教案,有的还配有CAI课件以及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系列教材源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凝聚了工作在第一线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我希望本系列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