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Simulation with Wireless Applications
-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PTR
- 作者: (美)William H. Tranter,K.Sam Shanmugan,Theodore S.Rappaport, Kurt L.Kosbar
- 译者: 肖明波 杨光松 许芳 席斌
- 丛书名: 电子与电气工程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161974
- 上架时间:2005-6-9
- 出版日期:2005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99
- 版次:1-1
- 所属分类:通信 > 通信系统
通信 >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教材 > 通信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通信专业教材 > 无线通信/数字通信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介绍高级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际操作,采用系统级方法,集成了数字通信、信道建模、编码、统计估计方法基础以及建模仿真其他方面的基本内容。本书用MATLAB建立全套仿真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作虚拟实验室,来预测系统设计变化的影响。还详细分析了几个案例,包括锁相环、CDMA系统、多信道非线性系统以及一个从头至尾的高级蜂窝系统的完整仿真,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通信书籍
本书系统地介绍通信系统(包括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方法,还提供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仿真实例。本书的全部仿真程序都是采用MATLAB编写的,这不仅方便读者邵解仿真的实现过程,还允许读者修改或使用这些代码段来进行自己的仿真开发。章后提供了人量的参考文献和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类练习题,方便教学。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通信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仿真是设计与实现高级通信系统以获得最优性能的重要工具。本书通过大量实例介绍高级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际操作,采用系统级方法,集成了数字通信、信道建模、编码、统计估计方法基础以及建模仿真其他方面的基本内容。本书用MATLAB建立全套仿真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作虚拟实验室,来预测系统设计变化的影响。还详细分析了几个案例,包括锁相环、CDMA系统、多信道非线性系统以及一个从头至尾的高级蜂窝系统的完整仿真,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目录
第1章 仿真的作用 1
1.1 复杂性示例 2
1.1.1 易于解析处理的系统 2
1.1.2 需繁琐解析处理的系统 3
1.1.3 难以解析处理的系统 4
1.2 仿真的多学科特点 5
1.3 模型 6
1.4 确定性与随机性仿真 8
1.4.1 一个确定性仿真的实例 9
1.4.2 一个随机性仿真的实例 10
1.5 仿真的作用 11
1.5.1 链路预算与系统级标校过程 11
1.5.2 关键元件的实现与测试 12
1.5.3 完成硬件原型与验证仿真模型 13
1.5.4 生命终结预测 13
1.6 仿真软件包 13
1.7 告诫 15
1.8 MATLAB的使用 16
1.9 本书提纲 16
译者序
本书是在国际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里享有盛誉的几位重量级教授总结多年教学和科研成果推出的一部力作。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通信系统(尤其是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方法,而且还提供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仿真实例。本书的全部仿真程序都是采用MATLAB编写的,这不仅方便读者理解仿真的实现过程,还允许读者修改或使用这些代码段来进行自己的仿真开发。几乎每一章后面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类练习题。因此,本书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低年级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进行系统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等课程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掌握必要的仿真技能,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另外,本书对于通信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也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分成三大部分,共18章。第一部分为概论,讨论了仿真的作用和方法论。第二部分为基本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采样定理及其在仿真中的应用、带通信号的低通表示、滤波器模型及数字滤波器的仿真、锁相环的仿真、随机数的产生、后处理、通信系统的蒙特卡罗仿真和半解析仿真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仿真方法论。第三部分是高级建模与仿真方法,着重论述了非线性系统的仿真、时变系统建模、波形信道模型、离散信道模型以及高效仿真方法。这一部分还专门讨论了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仿真中的特殊问题,并总结性地给出了两个仿真实例。
本书由肖明波、杨光松、许芳和席斌等人翻译。姚彦教授和肖明波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校。参加本书初稿翻译、校对、讨论、文字整理和公式录入等工作的还有时斌、卢菲恬、徐位凯、庄铭杰、卢贵主、高志斌、叶丽芬、郑旭琴、陈浩等人。衷心感谢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肖立民副教授及其同事在百忙中对翻译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还要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们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
整个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取得作者确认的情况下,对原书中出现的多处错误做了订正。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迫,译文中难免出现新的不妥当乃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前言
微处理器和DSP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高性能的数字计算机。现代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PC)的计算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数年前使用的大型机。而且,现代工作站和PC价格低廉,因而可以配备在设计工程师们的桌面上。因此,基于仿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成为整个通信产业中广泛使用的实用工具。
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基于仿真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的研究生课程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学生可从这些课程中多方面受益。通过使用仿真,学生在通信课上可以学习到的系统工作特性比传统通信课上学到的更复杂和更实际,因为在传统通信课上必须将复杂性限制在较低的程度,以保证能够进行分析。仿真允许我们方便地改变系统参数,而且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交互式和可视化的显示,可以迅速评估这些改变的影响。此外,通晓仿真方法对通信领域的许多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是一大支持。最后,学了仿真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通信领域时,就掌握了业界所需要的技能。本书打算为这类课程提供支持。
本书讨论的许多应用和实例都是以无线通信系统为目标的,这样安排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许多学通信的学生最终将会在无线通信行业工作。其次,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在大学里开展研究工作时,从事与无线通信相关的课题。最后,因为无线通信目前非常热门,许多研究生培养计划都包含了无线通信方面的课程。本书就是(至少部分是)为这类课程而写作的,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从业工程师自学的需要。
本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包括两章。第1章讨论了在分析和设计过程中使用仿真的动机。指明仿真理论涉及多个传统学科领域,比如数论、概率论、随机过程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我们希望读者们能体会到,学习仿真可以将许多单独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本书讨论了不同类型的仿真以及多个用来进行仿真的软件包。本书的一个基本主题是开发合适的仿真模型和仿真方法论。第1章和第2章对模型开发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第2章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集中讨论了方法论。整本书里用到的许多基本概念都在这里作了介绍。我们鼓励读者在学习本书其他章节内容时,经常回过头来重读这些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回顾将有助于读者在详细地探究具体概念的时候,对整体框架(big picture)仍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与方法,包括九章(第3~11章)。这九章讲述了在几乎所有通信系统仿真中都会碰到的基本内容。第3章的主题是采样定理及其在仿真中的作用。这一章还涵盖了量化、脉冲成形(Pulse Shaping)以及脉冲成形对所需采样频率的影响。第4章的主题是带通信号的正交(quadrature)低通信号表示。这种表示法是仿真方法中的一个基本工具。这一章很关键,因为其中讨论的方法将在全书中反复使用。第5章的主题是滤波器模型及数字滤波器的仿真方法。滤波器当然是带记忆的,因而仿真滤波器比仿真系统中其他功能模块需要更多的计算。因此,要获得合理的运行时间,必须有效地仿真滤波器。第6章以案例研究形式讨论了锁相环的仿真。虽然在仿真学习的前期就讨论了这个内容,但读者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完全可以用此前学到的工具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该案例研究集中考虑锁相环的捕捉特性。捕捉研究要使用非线性模型,因而,很难用传统方法进行分析。用于开发仿真的方法论在这一部分作了详尽讨论,也为本书以后章节的仿真开发提供了指南。第7章的主题是用来产生随机数的仿真方法。最初,集中考虑产生具有均匀概率密度函数(pdf)的伪随机序列。这包括基于伪噪声序列的线性同余方法和技术两方面。这一章还讨论了随机序列的pdf和功率谱密度(PSD)成形的几个方法。第8章的主题是后处理,即将仿真产生的数据处理成适于可视化和分析的形式。作为估计参数值的一种通用工具,第9章介绍蒙特卡罗仿真方法。这一章还介绍了无偏和一致估计器的概念,并研究了估计器的收敛性。第9章讨论的概念在第10章的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应用。第10章专门讨论通信系统的蒙特卡罗仿真和半解析仿真。这一章还给出了几个简单的例子。第11章详细讨论了用于仿真缓慢变化环境下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论。这一章还强调了中断概率(Outage Probability)的计算,讨论了几个减少仿真运行时间的半解析方法。
本书第三部分是高级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在开发高级仿真时遇到的一些专题。第12章专门讨论非线性系统的仿真。这一章强调了基于测量的模型开发,还介绍了许多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模型。第13章讨论时变系统,具体介绍了时变信道建模这一重要主题。第14章讨论波形信道的几个模型。运用前一章的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径衰落信道的模型。第15章继续研究信道模型,讨论了用符号级离散信道模型代替波形信道模型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大规模地降低所需的仿真运行时间。使用的主要工具为Baum-Welch算法和隐式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介绍了基于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的几个系统模型。第16章讨论了降低误比特率估计器方差的各种策略。这一章介绍了好几种策略,但着重强调的是重要性采样。第17章专门讨论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仿真。蜂窝系统被证明是干扰受限而非噪声受限的系统。在许多系统中,同频干扰是性能恶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第18章以两个示例仿真结束全书。其中第一个例子考虑CDMA系统,并给出其仿真。在这个仿真中,误比特率是作为扩频处理增益、干扰源个数、功率-延时曲线和接收器输入端信噪比的函数计算出来的。仿真采集到的数据被用来构建一个基于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的离散信道模型。接下来用这个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统计重构信道差错事件。然后使用离散信道模型计算误比特率(BER),并将结果与使用波形级信道模型获得的结果作比较。第二个例子是运行在非线性信道上的一个FDM系统。我们使用半解析方法研究了交调失真对误比特率的影响。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本书覆盖面非常广。如果要对这里涉及的所有问题都进行完全严格的论述,书的容量将是目前的几倍,结果就会不适合于作教材。在撰写教材时总是需要在完整性和严格性方面进行折衷。在写作这本书时,我们尽力提供足够的严格性,使得结果易于理解同时又具有可信度。本书还给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供欲作进一步研究的读者参考。
尽管本书是为通信专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写作的,里面包括的内容在一个学期内通常无法讲授完。依作者看来,使用本书作教材的所有课程应该包括前两部分(第1~11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再从第三部分(第12~18章)中选择部分内容来完成授课。
在正文里,包括了许多用MATLAB写的计算机程序。决定在书的主体部分包含计算机代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程序阐明了用于仿真开发的方法论,也阐明了用于许多重要DSP运算的算法。此外,读者可以使用包含在MATLAB例子里的许多代码段来进行自己的仿真开发。为了不打断行文,章节正文里仅包括了较短的程序,即长度不超过一页的程序。一页容不下的长程序都放在每章后面的附录里。这里包括的MATLAB代码都设计得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因此,许多MATLAB程序没有用最有效的方法编写(比如我们经常使用for循环来代替矩阵运算)。我们不建议读者照书本重新输入计算机代码。Prentice Hall出版社维护的一个网页包含了本书里面的所有计算机代码,可供下载。这个网页的URL为http://authors.phptr.com/tranter/这个网站上的MATLAB代码将会定期更新,以保证错误和疏漏之处得到及时的更正。
这里还要对选择MATLAB作些解释。作这个选择是出于好几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将在第1章里详细讨论。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紧凑性(复杂的算法可以用很少的几行代码表示)、图形支持和已安装的平台。由于MATLAB在工程类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多数学生已经拥有运行这里包括的程序所需的资源。许多仿真程序涉及到较大的计算量,要获得合理的执行时间需要采用诸如C或C++之类的编译语言。在高信噪比的情况下,用来估计误比特率的蒙特卡罗仿真尤其如此。要获得高质量(低方差)的估计器,必须在信道上处理许多符号。然而,即使是这种情况,MATLAB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因为可以用MATLAB开发原型(prototype)仿真,以设计和测试整个仿真和单独的信号处理算法。MATLAB代码可以变换成C或C++代码以提高运行效率,获得的结果和用MATLAB原型仿真的结果可以相媲美。使用MATLAB开发原型可以很快地找出概念性错误,而这往往会加快最终软件产品的开发。尽管SIMULINK是专为仿真而设计的,但本书没有使用它,因为使用MATLAB,学生才可以很清楚仿真程序使用的算法的细节和开发仿真代码的方法论。
致谢
许多同事、研究资助者和机构对本书贡献巨大。在本项写作计划的早期,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联合研究课程开发(CRCD)项目进行了资助。本书第3~10章和第17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的写作都属于这项工作的一部分。NSF项目经理Mary Poats鼓励我们在通信学科的课程计划中开设基于仿真的课程,我们感谢她的鼓励和支持。作者们感谢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Cyndy Graham具有的LaTeX技巧,也感谢她对这么大一个手稿的写作过程进行了管理。此外,各个作者有如下具体的致谢。
William H. Tranter感谢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坎特伯雷大学(新西兰,基督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曾使用讲义选修通信系统仿真课程的众多学生。这些讲义形成了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基础。这些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特别感谢Jing Jiang在第10章的半解析估计器方面提供了帮助;Ihsan Akbar编写了第15章的马尔可夫和半马尔可夫模型估计器的许多代码(尤其是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中所包含的代码);以及Bob Boyle 开发了CDMA估计器,第18章的CDMA案例研究就是建立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也要感谢Sam Shanmugan在本书写作的这些年里所提供的友谊、支持、鼓励以及最重要的耐性。还要感谢Des Taylor和Richard Duke通过坎特伯雷大学的Erskine奖金提供的资助,以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Theodore Rappaport在一个学术假期间所提供的资助。正是在这个学术假期间,开始写作了本书前面几章的许多内容的初稿。
Sam Shanmugan想要感谢他在堪萨斯大学的同事和学生,他们在多方面对本书作出了贡献。也要感谢位于新西兰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在他学术假期间提供的Erskine教授职位。在这个学术假期间,写作了本书的许多内容。他也要感谢他的妻子在本书和其他写作计划时对他表现出的耐心、理解和支持。Shanmugan博士还要特别感谢他的合著者William Tranter教授的友谊和他将本书全部内容整合在一起所付出的额外劳动。
Ted Rappaport想要感谢他的许多研究生,他们通过在无线通信仿真与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巴西Campinas大学的Paulo Cardieri教授、高通公司的Hao Xu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的Gregory Durgin教授,他们几个都对本书提出了建议。特别感谢Cardieri博士他研究生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第17章的基础。
Kurt Kosbar感谢核对过本书几个早期版本的学生们和提出了宝贵意见的几位评阅人,包括Douglas Bell、Harry Nichols和David Cunningham。
William H. Tranter
K. Sam Shanmugan
Theodore S. Rappa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