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精编版)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工业时代的管理正在终结,数字化时代管理新范式已经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管理需要强化,而不是去管理。
·“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这是数字化时代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对的人”就是不固守经验,勇于创新却又承担责任,崇尚自由却又注重价值实现的人。
·精编版:封面珍珠白电化铝工艺,搭配莫兰迪色系半护封。轻型内文纸,带来高品质和柔软手感双重体验。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管理是否到了终结的时候了?曾经的时代巨人都显得非常力不从心,那些原来成功的管理模式,如今都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组织的臃肿,层级的复杂,条块的划分,让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望而却步,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企业的创造力逐渐丧失。
工业时代的管理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越来越无能为力。管理需要在互联网时代提供新的范式,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崛起和市场的快速变化,让整个组织管理需要转型,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管理本身更需要强化,而不是淡化或者去管理化。因为,个体价值崛起,更需要平台与导引;创新与创造力如何转换成真正的价值更需要加以推动;而价值观演变剧烈更需要明确价值判断。“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是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管理学的春天才刚刚到来,期待通过互联网时代管理新范式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能够真正去理解管理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所必须面对的改变。
作译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新华都商学院理事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危机自救》《领先之道》《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协同》《共生》《经营的本质》《管理的常识》。
目录
雇员社会将要消失·3
个体价值的崛起·13
管理新范式:创造共享价值·17
第1章 组织管理四大命题
四大命题的界定·28
四大命题的新内涵·35
个体与组织是共生关系·36
组织必须外部导向·40
组织打开内外边界·42
第2章 组织新挑战
正在发生的未来·48
一切皆变,一切皆存在·50
互动与沟通·59
共生与众享·66
从共生自然到共生经营·72
同质化的市场·79
金融·79
数据·84
用户·87
前言
核心:
共享时代到来
据说中国有句古语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如果谁真的想打起灯笼来到市面上寻找完人,最终他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一种失望,而是一种意外:完人其实就是那些终日为“善”而奔波,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美”的“真”实不虚的普通人。
—尼采
我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一直对组织如何创造价值感到兴奋。让我兴奋的,并不是组织本身,而是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那些能够让普通的人成就不平凡价值的组织,总是让我钦佩和欢喜。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不可思议,年轻人的跃跃欲试,以及无边界的创新能力,让我惊叹。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如果还是按照过去一百多年的管理理论与知识,来对待今天的组织成员,可能会有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雇员社会将要消失
一百多年以来,所有发达国家都逐步进入以雇员为主的社会。这种体系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稳定的结构、有效的分工,伴随着流水线的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让早期的工业社会创造力大幅度提升,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这个时期,组织更关注的是上下级关系、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个体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更关注服从、约束以及标准的制定。所以,产业工人和职业经理人,成为最耀眼的角色。
正如德鲁克先生曾经描绘的那样:“20世纪50年代,在大型组织中工作的雇员成为每一个发达国家的主要风景线,如在工厂工作的蓝领工人和管理者、在庞大的政府机构中任职的公务员、在迅猛发展的医院工作的护士,以及在发展得更快的大学中教书的教师……那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到1990年,几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都会是组织的雇员,可能还是大型组织的雇员。”[1]
但是,这种情况在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而且变化随着技术的深入越来越剧烈,也越来越让人惊讶。
我在2015年第一次有了一位90后硕士毕业生,这个学生非常优秀,在他之前,我所有的硕士毕业生,都会很在意毕业单位的选择,也都会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把将要去工作的地方确定下来,但是这位90后学生并不是这样选择的。他很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但是他并不急于把自己定位在哪个企业或者机构里,他告诉我说,他还要多看看。
一开始我还担心他,后来发现需要担心的是我自己,为什么?因为这该是一种趋势和常态,人们不会再轻易地把自己固化在一个组织里,或者一种角色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期待自由、自主和非雇用的关系。
2015年,新希望六和招收了接近800名新入职的员工,他们在青岛基地培训,我花了很多心思来设计这个新员工入职的环节,甚至告诉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要在新员工入职时,和他们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恋爱”的程度越深,他们理解和爱上公司的概率就越大。
回想起1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像新希望这样的公司,是不需要花费这样的心思的,很多年轻人渴望走向社会,进入岗位角色,走向一个好的组织,让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是今天,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个体本身的能力已经超出了组织的界限。
在安排公司战略转型,需要进行全新能力建设的时候,我知道必须借助于外力,吸引拥有新能力的人加盟,这样才可以实现转型的目标。但是我知道,拥有新能力的人,如果进入现有的组织体系,可能会被淹没;同时,我也理解到,这些具有新能力的人更希望自主与自由,如果按照传统的逻辑来定义,他们不是公司的人力资源,而是人力资本。
理解到这一点,对于这些具有新能力的人,我都未采用原有的雇用合同,而是用一种灵活的合约,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来约定彼此的关系,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愿景,给予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当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这些具有新能力的同事一一走进公司,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