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双创”升级落地指南
内创业手册THE HANDBOOK OF INTRAPRENEURSHIP
打造敏捷团队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蔺 雷 吴家喜著
《内创业革命》实践版
为普通员工提供跃迁新机会
为迷茫企业寻找转型新方向 为僵化组织注入发展新活力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徐小平|作序推荐 邱晓华|杨 斌|毛大庆|盛发强|赵迎光|吴贵生|联袂推荐
海尔、万科、联想、长虹、美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大唐网络、BAT、中信集团、探路者、韩都衣舍、西贝莜面、爱尔眼科、完美世界、西安光机所……正在内创业
目录
第一部分
看透内创业的真相
第1章 提升内创业认知 2
用创业的壳,做企业的事 3
内创业是三个圈子的事 7
内创业可以从0.1开始 10
内创业是有退路的战斗 13
内创业不等同于阿米巴 15
内创业决非权宜之计 18
第2章 判断内创业时机 21
当人才遭遇窘境 22
当技术遇上“拦路虎” 25
当业务发展受困 28
判断组织适应性 31
内创业触发模型 33
第二部分
如何把控内创业大方向
第3章 创造三大启动条件 38
一把手认同,这事才有戏 38
前言
内创业正在成为最具革命性的观念和创新实践之一。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中国经济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认识到推进内部创业、激发内部活力对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甚至许多科研机构都在积极实践内创业,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股超乎想象的内创业热潮。
然而,知易行难,内创业在实践中也遇到大量问题:有些企业由于认知不到位,导致内创业成为“鸡肋”;有些企业因为机制不完善,内创业最后落入平庸;有些团队选择了错误的业务方向,导致无功而返;有些团队则因团队成员配置不当,最终分道扬镳……自2017年《内创业革命》一书出版后,许多读者与我们咨询交流,纷纷表示想在自己的组织中推动内创业,但又有许多疑虑。比如老板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该启动内创业,到底应怎样切入内创业,怎样给内创业分配资源,怎样才能提升内创业成功率,内创业会不会让人心涣散。员工创业者最担心的是,领导不支持怎么办,内创业限制太多怎么办,失败后还能否回到母公司。这一系列疑惑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内创业的实践操作问题。近年来,国外学者出版了不少内创业的指导书籍,但书中所述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差甚远,读后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并不解渴。国内企业的迫切需求,以及现有研究的滞后,让我们有了新的创作冲动—写一本既源自中国本土实际,又能指导企业落地的内创业工具书。
如果说《内创业革命》是一本倡导内创业新观念、新思维的著作,那么《内创业手册》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企业内创业实践指南。
——这是一本讲解内创业方法论和操作落地的工具书。全书按照内创业的“概念认知、方向选择、落地实施”的逻辑谋篇布局,每部分内容又通过“观点—方法—案例”的方式展开,其中既有对重要观点的归纳总结,也有对内创业错误认识的纠偏,更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内创业方法、工具和模型。
——这是一本源自本土内创业实践的书,书中案例大多来自我们实地调研的上百家中国企业实践经历和访谈的众多内创业者的切身感悟,其中既有对内创业成功一线经验的提炼升华,也有对创业失败的深刻教训和反思。
——这是一本具有鲜明问题导向的书,回答企业家和内创业者的问题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书中既有对内创业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解答,又提供了构建内创业生态的方案。
第一是判断何时触发内创业。内创业不只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策略或运营手段,而是一种新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一个组织何时开始启动内创业,既要从人才、技术、业务等维度进行判断,也要看组织的流程、文化适应性,一把手认同、制度托底、主业定型是启动内创业的三大基础条件。
第二是如何把控内创业方向。内创业本质上是依托母体企业的衍生创业活动,而非完全独立的社会化创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为复杂。选好、选准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以最低成本、最小阻力实现内创业快速起步。同时,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大部分成功的内创业都往往与母体企业密切相关,要么业务相关,要么资源相关,要么能力相关,或者是母体企业的战略延伸。在运营模式上,战略孵化型、积极促进型、辅导教练型、机会导向型是可以选择的四类内创业模式。
第三是由谁来做内创业。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一样,也非所有员工都适合内创业。内创业者不仅要有创业的野心和理想,还要有技术资源或独特创意,能独当一面。从组织内部看,核心人员一般已经被委以重任,离开原岗位去内创业的机会成本过大,唯有那些与核心人员有同样能力,但没得到最佳施展机会的员工更适合参与内创业,他们也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创业培训方能转变为创业者,而价值观认同、能力互补是选择内创业团队成员的重要标准。
第四是企业怎么支持内创业。内创业不仅是创业者的事,更是企业管理者的事,需要得到中高层管理者和创业服务部门的支持。然而,内创业不是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适合采用层级式控制、短期利益导向的管控思维,母体企业要坚持扁平化管理、长期创新回报的投行思维。当然,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内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很多企业恰恰败在了这两点上。
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正在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内创业。毫无疑问,内创业不仅已经成为个人在组织内创造价值、实现梦想的新方式,也成为企业“向内”寻找转型新动能的新路径,更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动“双创”升级工作的新抓手。可以预见,未来内创业理念将更加广泛传播,内创业实践将更加丰富多彩。希望《内创业手册》一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中国企业把内创业理念转化为成功实践,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家精神,探索形成更多适合中国企业的内创业新模式、新路径,让内创业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为中国和全球蓬勃兴起的创新创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以一句屈原在《离骚》中的励志名言与勇敢的内创业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2018年10月于北京
媒体评论
让每一位员工,都像创业者一样思考,这个企业将无法战胜
——内创业只是内部员工在做?
并非如此,内创业既有内部员工创业,也有外部创客到企业内部创业,企业开放资源,与内外部创客实现共享共赢。
——哪些企业能做内创业?
不只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甚至创业企业也可以做内创业,但必须具备一定前提条件。
——内创业成功率一定比外部创业高?
这要看企业怎么治理内创业,千万不要用大企业的传统方式来管内创业,否则只会越管越死,成功率自然不高。
——内创业是一把手工程吗?
如果没有一把手对内创业的高度认同、强有力的措施和坚持3~5年的耐心,这事就很难最终做成。
内创业是中国创业创新浪潮发展到今天,下一个巨大的机会冲击波来源,因为中国的转型成功太需要内创业来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带来滔滔不绝的创新力量。我希望、我呼吁所有当代中国企业领袖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一个对你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至关重要的制度——企业内创业制度。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