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基本信息
- 原书名: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编辑推荐
全面揭秘和解决"行为上瘾"的奠基之作
美国亚马逊分类图书畅销榜第一名
行为上瘾是什么?诱人上瘾的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如何远离行为上瘾?如何用行为上瘾做些好事?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欢迎来到"行为上瘾"的时代!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未用过iPad,Twitter创始人没有给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这是因为,上瘾行为带来短期的快乐,却会破坏长期的幸福--
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危害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
电子游戏让千万年轻人沉迷其中,失去了正常交流的能力。
可穿戴设备让很多人运动上瘾,出现了运动伤害。
无处不在的高科技让购物、工作、色情变得难以回避。
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本书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脑一样。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作译者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同时在纽约大学心理学院任职,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最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侧重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刊登于重要学术期刊中,并且出现在全世界许多电视、广播和印刷媒体上。《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重要杂志都刊登过他的文章。他著有两部《纽约时报》畅销书,最新且最畅销的就是《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译者简介
闾佳 资深翻译工作者,主攻通俗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及科普方向的非虚构类作品,历年来已出版多部广受好评的翻译作品。
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为上瘾是什么
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10
行为上瘾是什么 / 14
我们离危险越来越近 / 16
近一半人都有行为上瘾 / 17
药物上瘾由来已久 / 21
迷住弗洛伊德的可卡因 / 23
可卡因与可口可乐 / 26
社交媒体对孩子的伤害 / 28
游戏的超强上瘾性 / 30
第2章 我们所有人的心瘾 / 33
只有5%的士兵毒瘾复发 / 34
任何人都能成为瘾君子 / 37
快感中枢的强大力量 / 38
诱使人们上瘾的是环境 / 41
重回犯罪现场的危险性 / 42
第3章 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 48
游戏上瘾的大脑模式与吸毒相同 / 50
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 51
前言
心理学
媒体评论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
《纽约时报》畅销书《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如果你停不下来地查邮件、点链接、浏览、点赞,那么,放下你的电子设备,读读亚当·奥尔特的这本书吧。这是一部重要的奠基之作,探讨我们为什么对技术上瘾,我们怎样来到这一步,接下来又该怎么做。
—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睡眠革命》(The Sleep Recolution)和《从容的力量》(Thrive)等书作者
你刚才玩过手机吗?我猜有。我们的电子设备变得比任何毒品都更容易上瘾,多亏有这本书,我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它深刻地洞察了技术怎样把我们吸进黑洞,指出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抵挡它的拉扯力量。
—乔纳·伯杰(Jonah Berger)
《纽约时报》畅销书《疯传》(Contagious)一书作者
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亚当·奥尔特针对上瘾问题的兴起,写了一本叫人真正上瘾的书。本书对当代最令人不安的现象之一,做了迫切需要又引人入胜的探索。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纽约时报》畅销书《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David and Goliath)、《异类》(Outliers)等书作者
这是我好久以来读过的最令人着迷、最重要的一本书了。奥尔特精辟阐释了控制我们生活的全新迷恋,并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工具,拯救我们的企业、家庭和理智。”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
《纽约时报》畅销书《离经叛道》(Originals)、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等书作者
在这本睿智而尖锐的书里,亚当·奥尔特为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危险摆出了证据:行为上瘾。从跟踪社交媒体“点赞”数字到记录散步步数,我们行为不再受自己意愿的指引,而是更多地屈从于技术的架构。本书让人欲罢不能,醍醐灌顶并猛然惊醒。
—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
《全新销售》(To Sell Is Human)、《驱动力》(Drive)等书作者
在很多人看来,社交媒体是一种理想的表达模式,但它也隐藏着行为上瘾的危险,一如亚当·奥尔特这本精彩的新书所述,它威胁着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这个愈发受技术驱动的时代,本书揭示了我们在心理上怎样跟电子设备扭结在一起,并提供了我们迫切需要的解决途径,让我们过上丰富、有意义和健康的生活。”
书摘
药物上瘾由来已久
瘾原本的意思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强烈连接:在古罗马,上瘾(being addicted)意味着你被判处了苦役。如果你欠了别人的钱,无法偿还债务,法官会判你“上瘾”。你会被强迫做奴隶苦役,直到偿还完债务。这是“上瘾”一词的最初用法,但后来,它的意思发生了演变,用来形容一切难以打破的纽带。如果你喜欢喝酒,你是喝酒上瘾;如果你喜欢读书,你是读书上瘾。上瘾没什么根本性的错误;许多瘾君子不过是真心喜欢吃、喜欢喝、喜欢打牌、喜欢阅读的人。做个瘾君子,就是对某种东西充满激情,随着数百年岁月的推移,“上瘾”这个词的意思被稀释了。
到了19世纪,医学界为这个词赋予了新生。尤其是19世纪末,医生们对化学家学会合成可卡因一事尤为关注,因为要戒断这种药物越来越困难。最初,可卡因似乎是一种神奇的药物,能让老人走上几千米,能让精疲力竭的人重新获得清晰的思维。不过到了最后,大多数用户都上瘾了,许多人还送了命。
我马上就会说回行为上瘾,但为了理解它的兴起,我需要先把重点放到药物上瘾上。“瘾”(addiction)这个字,仅在最近两个世纪里指涉滥用药物,但原始人药物上瘾的历史有几千年。DNA证据表明,早在4万年以前,尼安德特人就携带一种名为DRD4-7R的基因。DRD4-7R基因令尼安德特人具备一系列与其他早期原始人有别的行为,包括爱冒险、追求新奇、寻求感官刺激等。尼安德特人之前的原始人胆小、规避风险,尼安德特人则不断探索,难以满足。DRD4-7R的变体DRD4-4R,至今仍存在于10%的人身上,这些人比其他人更为蛮勇,成为连环瘾君子的概率也要大得多。
如今要想锁定第一个人类瘾君子已不可能,但记录表明,这个人生活在13000多年前。当时的世界跟现在非常不同。尼安德特人早就灭绝了,但地球仍然覆盖在冰川之下,猛犸象还将继续存在2000年,人类刚刚开始驯养绵羊、山羊、猪和奶牛。耕种和农业几千年后才出现,但在东南亚的东帝汶海岛上,有人偶然发现了槟榔到。
槟榔是现代卷烟的古代表亲,未经提炼。槟榔含有一种名为槟榔碱的无嗅油状液体,作用跟尼古丁差不多。人在嚼槟榔的时候,血管会舒张,让呼吸更轻松,血液泵动速度更快,心情也轻快起来。人们经常说,嚼槟榔之后能更清晰地思考,所以,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槟榔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药品。
不过,槟榔有个讨厌的副作用。如果你经常嚼槟榔,牙齿会变得又黑又烂,随时可能脱落。尽管有这么明显的外貌代价,许多爱好者却还是不断咀嚼,连牙齿都没了也不愿停。2000年前,有个中国人去越南,他问招待他的当地人,为什么他们的牙齿是黑色的。当地人解释说:“咀嚼槟榔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所以牙齿变黑了。”这套逻辑真是够呛。如果你身体的一部分变得黑乎乎,你的思路要何等开放,才能得出结论说,这种变化是健康的啊。
在古代“嗑药”上瘾的,并非只有东南亚人士。其他文明也在本地出产的作物里寻寻觅觅。千百年来,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的居民一直咀嚼一种叶子,这种刺激品的作用有点像兴奋剂(也叫脱氧麻黄碱)。阿拉伯茶的用户们就像是喝了好几倍浓咖啡一样,变得健谈、欣快、好动,他们的心率也会提升。大约在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原住民偶然发现了皮特尤里树,北美洲的原住民则发现了烟草。这两种植物既可以吸,也可以嚼,两者都含有大剂量的尼古丁。大概7000年前,安第斯山脉的南美洲人开始在大型公共聚会上咀嚼古柯植物的叶子。而地球的对面,苏美尔人学会了调配鸦片,这可把他们乐坏了,赶紧把用法说明刻在了小泥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