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谭力勤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91474
- 上架时间:2018-5-28
- 出版日期:2018 年1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艺术 > 艺术理论(艺术评论与研究)

【插图】

编辑推荐
·作者谭力勤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和美术部共同主任,世界著名艺术家,“奇点艺术”的提出者,中美两国“奇点艺术”的布道者和实践者
·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划时代著作,奇点临近,艺术将因科技而发生怎样的蜕变?本书给出了大胆而可靠的演绎和推测!
·中、英、美三国艺术大师联合推荐:
(1)彭德:中国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西安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兼教授。
(2)罗伊·阿斯科特博士(Dr. Roy Ascott):国际公认著名媒体艺术先驱/艺术家和理论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行星”研究院院长兼教授。
(3)布鲁斯·温兹(Bruce Wands):美国著名数字艺术家和音乐家/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电脑艺术系创始人和教授。
(4)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M. Smith):美国数字石雕协会主席,纽约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动漫行业协会、广东省动漫行业联盟、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数字艺术中国等近100家艺术机构和院校对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大力支持。
·一本值得当代艺术家、艺术史论家、建筑师、音乐家、戏剧表演家、服装设计师、动画师、游戏设计师、影像制作者、工业和平面设计师、科幻文学家、未来学家以及科学艺术研究者翻阅和珍藏的奇书。
内容简介
作者是艺术领域的大家,是“奇点艺术”概念的提出者和布道者,在中美艺术领域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基于对世界前沿科学、奇点学和艺术创作的研究,用敏锐的艺术嗅觉、丰富的想象力、爆破式的创作力和开拓性的视野,对即将来临的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给予大胆而有可靠依据的演绎和预测,深入探讨了未来艺术家的核心作用:即把技术人性化。大胆预判了未来科技艺术的创新概念、思维、造型、形式和材料的发展趋势。其研究结论是颠覆性的,对当今造型艺术、建筑、音乐、戏剧、服装、动画、游戏、影像、设计学科、科幻文学以及科学研究都将有重要的启发。
全书一共5章:
第1章:阐述了奇点和奇点艺术的概念、相关规律和重要学术论点,介绍了史上著名的奇点学家、未来艺术学家和预测未来的艺术家。
第2章:重点演绎了强人工智能艺术的未来扩展轨迹与特征;论述了技术智能将重构艺术家创造力的内涵、强人工智能挑战艺术的本质与特性。
第3章:着重预测了未来无界面虚拟现实艺术的呈现特质与创作规律;论述了人类与虚拟现实主宰博弈的发展必然性;揭示了真实艺术和虚拟艺术将无明确界限的未来归向。
第4章:主要探求了未来纳米架构艺术创作的挑战与困境;陈述了万物纳米级结构美重组的爆发力度,以及纳米艺术的微观结构和不可视美对未来审美意识的冲击。
第5章:憧憬了4D智能打印艺术在未来演变中的特殊品性;剖析了各类智能材料在4D打印艺术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打印出任何材料和状态艺术品的可能性。
要重点强调的是,书中附有大量具颠覆性的未来艺术范例,以及概念效果图、艺术流程插图、技术流程图,丰富生动而又不失严谨。
作译者
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和美术部共同主任,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中美两国“奇点艺术”的倡导者和实验者
曾任美国SIGGRAPH数字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和学生动画评审主席。中国八五美术新潮活跃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近四十余年,在中美数字艺术和动画界拥有较高声誉。在“未来指导现在”和“指数”思维方式指导下,其研究与强人工智能、虚拟、生物、脑电波、纳米、智能材料、智能穿戴、智能架构、生态能源、4D智能打印等科技相结合,具有世界前沿性和远瞻性。
六年前他正式在美国SIGGRAPH提出奇点艺术的概念,次年在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首个奇点艺术研究生课程、在天津美院成立了奇点艺术研究所、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开设北美首个奇点艺术必修课。近五年来,他常受邀演讲於各种国际重要艺术研讨会和中美近百所高校,为中美未来科技艺术的创新研究辛勤耕耘、贡献颇大。
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观念动画、交互动画装置、数码艺术教育与评论,大量学术论文发表於北美和中国学术杂志。出版专著和画文集有《奇点艺术》《数码自然艺术》《谭力勤数码艺术II》《观念与技术》《三维角色动画和绑定》 (合作),有待出版的著作有《奇点:生物艺术》《奇点:强人工智能艺术》等。
他的艺术创作融当代美术观念、先进数字技术和前沿动画理论为一体,独创“数码原始”观念交互动画装置形式,赢得美国及他国艺术界好评,曾荣获多类国际数码艺术头奖和金奖。美国媒介称他为“革命性的艺术家”。其大型个展巡展于世界各国美术馆和画廊,国内有中华世纪坛,上海多伦美术馆、798和宋庄美术馆等地。
目录
推荐序 奇点艺术不是梦
PREFACE
奇点艺术
SINGULARITY ART
引言 少年决志
AUTHOR PREFACE
鸣谢
ACKNOWLEDGEMENTS
第1章 我理解的奇点和奇点艺术 / 1
CHAPTER I, FROM WHAT I UNDERSTAND: THE SINGULARITY AND SINGULARITY ART
1.1 奇点时代“传统”艺术家的一天 / 2
AN ORDINARY DAY FOR A TRADITIONAL ARTIST IN SINGULARITY EPOCH
1.2 哪一点是奇点? / 5
WHAT IS THE SINGULARITY
1.3 奇点艺术家想要什么? / 6
WHAT DO THE SINGULARITY ARTISTS WANT
1.4 “后人类”还是人类? / 7
DOES “POST-HUMAN” IS STILL HUMAN
1.5 奇点“奇”,但不深奥 / 9
前言
An Adolescent Decision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旗下成长的我,童年时期记载了我的特殊故事:幸福、天真、艰难、坎坷。那个特殊年代,磨砺了我的特殊意志,造就了今日的我。
苍天有责则无意,我三岁右手患小儿麻痹症。父母一边叨唠着进口奶粉为罪魁祸首,一边要我学绘画和苦练书法,望我长大后有一门技能糊口。9岁时,为小学美术骨干的我,独自完成了一幅用彩沙贴和一幅用油烟脂画的大幅毛泽东像,学校把两幅作品悬挂于校门大厅墙壁上。当时父母、老师并没有拥抱我,他们真情地对着毛主席像流下了眼泪,拿着红宝书高呼着“毛主席万岁”。这桩事没任何物质奖励,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一种宝贵的东西——自信,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今天的艺术创作。我幼年养成学毛著写心得的习惯,并用好奇心记录了我幼年时代天真幼稚的想法,而这种好奇和敏感性的繁衍催生了我对未来事物的琢磨。
在我小学期间,学校常停课,作为学校老师的孩子,我和小伙伴随身携带小木枪,常越窗潜入学校封闭的图书馆,偷看小人书和大量科普读物。为了不被发现,往往进去就是大半天,不敢发出声音,直到母亲到处找人才会爬出来。此不系统的科普读物对我一生的影响甚远,使我看到了奇妙浩大的宇宙、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和有趣的化学反应。进入中学,爱上理科,并乐此不疲,多年担任数理化辅导员,帮助其他同学,并洋洋得意地学着老师的口气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5岁高中毕业时,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立志把科技和艺术捆到一起。
我随父母下放农村多年,高考恢复时我年方20。1977年高考,我成绩优秀,但当时政策是残疾人既不能安排工作也不能被大学录取。1978年改考美术,经有关高层部门面试,特殊照顾到当地师范学院美术系,但我心中一直对被抛弃的数理化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情。直到1995年,在加拿大管理着近百人公司的我(CEO),为业务扩展,毅然决定进加拿大谢尔丹动画学院学习电脑三维技术。虽为班上年龄最大(37岁)和学历最高者(硕士),但我学得像个15岁的高中生,充满着活力。有活力,并不代表顺畅,学习起初非常艰难,我大脑板块就像加拿大雪地的冰块突然被人用一把理性的刀切开一样——痛苦,毕竟我已远离技术元素太久。当学习热情融化大脑冰块时才恍然觉醒,我的少年决志又可重新启动!
?未来指导现在?
The Future Leads the Present
提笔之初,不禁回忆起八五时期我在《美术思潮》中发表的一篇拙文《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此文来自我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座谈会上的发言草稿,后得彭德和皮道坚老师鼓励后才定稿。那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言无遮挡,惹来不少谩骂声。但彭德老师反其道而行,授予我一个论文“佳作奖”,还说我有先见之明。我当时倍感痛快但也迷惑,毕竟彭德老师当时也是一位孤独的艺术理论先锋,不然,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杂志《美术思潮》就不会停刊了。
拙文中重点强调了未来指导现在的思维方式,并列举米德(Margaret Mead)的“后喻文化”和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观念为旁证,并提出了“艺术成集群式交替出现”“用商业的杠杆来鞭策艺术家”“各种科技手段进入艺术作品”等当时看来属激进的观念和预测。非常欣慰的是,这些“不得人心”的预测数年后得以实现。回首往事,值得我敬佩和感谢的应为彭德和皮道坚两位老师,是他们具有先见之明而不是我。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早已被权威的诅咒声埋葬。
我深知,未来指导现在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出现较少,以致很难涌现著名未来学专家和科幻电影名作。坦率地说,这种侧重于现实和过去的思维方式在某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科技文化、爆破式创作力和卓远的前瞻性。近年在北京举办的奇点艺术讨论会上,一些年轻人往往带着困惑提问:“研究未来对我们的现实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当时开玩笑说:“我得把‘后喻文化’改为‘前喻文化’了,因为他们只活在当代和过去之中。”当然我也会反问他们:“现有的大量科幻小说和电影,除了娱乐之外,就没有其他实际意义吗?”不妨看一下天才的发明家爱迪生、世纪伟人爱因斯坦和今天所有的科学家、未来学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童年时代都深受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影响与启发。说近一点,20世纪80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大趋势》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上至政府领导,下达寻常百姓。
大家不妨试着接受这种未来指导现在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如果我的年龄让我有资格给他们谈谈我的教训和我的经验的话,我想对他们说:“终生挑战权威,紧紧抓住未来”。其实,这几个字既非新颖词汇也非Sexy(刺激)语气,但它确为科学和艺术领域创作思维之精髓。八五美术思潮之所以能史上留名,是因当时涌现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他们反传统,挑战权威。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非常清楚未来中国艺术是怎样的,并为此拼搏——这便是未来指导现在思维方式的典范。其次,按照奈斯比特的观念,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可把未来看作一幅拼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拼绘。我的个人经历也证实,对未来的探索会拓宽思路,使视野更开阔,并能使用较超前的眼界来指导和调整当下的创作思维、技术更新和艺术形式的变革。本书尝试应用此思维方式来论证、预测科技和艺术的变革力,也期望广大艺术家、艺术史论家、艺术策展人、画商、收藏者及科学家共同参加讨论。
近二十年,作为艺术家的我,主要在数码艺术领域里翻滚,专心于观念动画、交互动画、动画装置、硬质材料数码印制,并举办个展与群展。在数码艺术创作和技术学习的同时,我深深感受到科技对艺术的冲击。有时我的技术学习过程就像坠入刺激灵感的海洋,每一个小小的技术点都能拨动我的创作神经和灵感。为此,在国际讨论会或者博文上我常提及“技术也是创作的源泉”理念。
更欣慰的是,每年的SIGGRAPH和Ars Electronica大会等使我接触了大量前沿科技,这些科技大约5年后会进入市场并将引导数码艺术的变化和发展。我也经常苦恼,明知新技术发展方向并能构思出很多未来的艺术品,却不能做出。其次,我翻阅了大量未来学的著作,每每为著作中的预测震撼之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预测应用到艺术作品中呢?由此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希望借助于它,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人。
但真正对奇点研究产生强烈兴趣,还是在2012年前,观看了库兹威尔等人执导的纪录片《奇点临近》和加来道雄有关物理未来发展的大量录影以后。这对我的触动深度比看他们的著作来得直接,激动之余,竟写下了十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对奇点艺术研究的粗略想法。
过去多年来,对奇点的研究和探讨在世界未来学、科学技术、人类学、物理学、经济学、文化、生物学、医学、人工智能学、哲学、伦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已成为一种思潮。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奇点研究机构(Singularity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奇点专家峰会(Singularity Summit)和各种其他组织都相继成立。
但惊喜之余,也叹息在此博大研究思潮中独缺对“奇点艺术”的研究。我也深知奇点艺术研究将为一项巨大工程,需几代人共同不懈的努力。本书只是大海拾贝、借鉴奇点研究者的理论及技术预测,并把它转移和发挥到艺术领域,如能抛砖引玉,则倍感慰藉。有兴趣加入未来艺术的研究者,请一定多多研读未来科技研究原著。
?技术播放艺术之种?
Technology Sows Seeds for Future Art
艺术家如有心摸触生命自然发展的动脉,便都能从技术因素中看到艺术种子。著名未来学家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强势论述了技术因素永恒伴随着生命的演化过程,并称其为“第七王国”。他的结论是“科技想要拥抱生命,想要进化,想要秩序,想要充满神奇和充满活力的未来”。如能深信之,并皈依到凯利的信仰,那我的体会为:科技全面拥抱艺术其实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序言
SINGULARITY ART IS NOT A DREAM
彭德
奇点是什么呢?奇点最初是由霍金提出的天体物理学假设,即一个存在而又不存在的点,一个让物理定律失效的点。比如宇宙大爆炸起始点,没有时间和空间却决定着时间和空间。尽管对大爆炸理论的质疑在近期观察中得到证实,但奇点理论的思路为人类的发展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奇点艺术是奇点文化的子概念。按照雷·库兹威尔的定义,奇点文化中的奇点,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临界点。越过这个临界点,就会迅速出现高效、高品质的文明状态。这个临界点的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无论从感情还是道德的角度反对或拒绝它,都无济于事。人类不可能抗拒,只能顺应。应则存,拒则亡。到达这个临界点,大约还需要二十年。
国内能称得上未来学家的人很少,而能抽出时间写书,把奇点理论引进艺术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国内类似于本书这样的书籍至今几乎是没有。面对谭力勤的著述,缺乏相关知识铺垫的读者会费解。因为他的著述中有一堆新名词,比如生命的机器化、机器的生命化、技术智能、强智能交互艺术、生物再生复原艺术、观念生物艺术、全景VR艺术、万能艺术生产机、纳米艺术、4D智能打印、活之梦雕、智能地幔艺术体等等。通过这些新词是否吸引你,大致可以判断出你对未来的立场。奇点艺术理论,对于当下国内的艺术现状来说,具有震聋发瞆的作用。
奇点艺术依赖的人工智能,将以不可思议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改变文明进程。人类用几万年几十万年自然进化的成果,人工智能可能只需要几年甚至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不必狭隘地对这个进程表示恐惧,不必担忧人工智能取代人的身体、人的大脑和人类的运行机制,因为它们毕竟是人类的创造物,或者说是人类生命的体外延伸。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通俗载体。人机结合、人机一体,在短期的未来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常态,进而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改变世界,使人类进入一个陌生而又高效的时代。两年前,人类还在嘲笑机器人下围棋。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同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五番比赛,后者只赢了一局。过了一年,阿尔法狗以全胜的战绩把柯洁挑落马下。阿尔法狗使人类探索了几千年的围棋理论显得幼稚,人类的高手同它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阿尔法狗的判断依据的是运算,人类的判断依据的是感觉,感觉是不可靠的。
人类自身的局限太大。人类既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人类无法直接感知超声和次声,无法直接感知红外线、紫外线、χ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更不要说人类脑容量的局限和处理大数据的局限,还有寿命的局限、持续工作能力的局限和工作强度的局限。这使得自然人根本不可能同机器人抗衡。
数千年人类文明史,社会进步曾依据三类参照:一类以动物为参照。人类不是进化链上各项素质都处在尖端的物种,比如鹰眼、狗鼻、蝠耳都强于人类。第二类是以人造的神话为参照,比如中国的《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和外国的《荷马史诗》《罗摩衍那》《一千零一夜》之类。第三类是以欲望和理性为参照。到了奇点文化时代,人类和人工智能将以大数据库作基础的综合预测为参照。
奇点文化的人文背景,涉及对现有的哲学、道德、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文明成果的反思,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新动力将是这一新兴文化的催化剂。奇点文化还在很大范围内需要借助遗传学、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展示自身。如果说人类是宇宙自我觉醒的载体,那么完成宇宙的自我超越和自我觉醒,人类肯定力不从心,需要找到一种机制,从奇点技术开始。
奇点艺术在谭力勤的论述中,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些可以理解或可供参考的方案。这是因为这项开创式工作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实例,需要从已知的艺术史寻找启示或说词。谭力勤的论述也许还不够纯粹,不得不夹杂典故和现实,而奇点艺术是指向未来的。在未来的奇点艺术面前,已知的和现行的艺术就像石器时代的涂鸦艺术一样原始。比如曾经打动过我们童年时代的三头六臂,在奇点文化时代没有用武之处,串联一堆心脏也显得累赘。奇点文化会受到神话的启发,但不必是神话的复制或改装。
有人讲,不久的将来,当奇点时代来临之后,最后一个失业的行当是考古。如果继续答问,不会被人类遗弃的艺术将是奇点艺术。奇点艺术作为可视、可知或可想象的对象,它会打破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于哲学的预言。
早在三十二年前,谭力勤就发表过《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那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而今撰写此书的初始背景。三十多年来,谭力勤定居北美,主要致力于装置艺术与三维动画的联姻。他的这部著作,比他的创作更有感召力,因为能唤起年轻人投身这项事业。我期待谭力勤的著作在中国艺术界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出现大批实践者。
媒体评论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未来不可预测”是一种常见的经常重复的论调……但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是严重的错误。
——约翰·斯玛特(John Smart)
“我们的文明向外延伸,把我们所遇见的没有智慧的物质和能量变为超越智慧的物质和能量……奇点最终把宇宙打上有意识的烙印。”技术指数级的增长会使社会的“进化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高雅、更多知识、更加美丽、更加富有创造性。”
——雷·库兹威尔(Ray Kurzweil)
艺术挑战技术,而技术赋予艺术灵感。
——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
今天艺术家使用、制作工具,奇点时代的艺术工具则利用艺术家。艺术科技在提出时是疯狂,疯狂实施之后是科技艺术。
——谭力勤
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非常需要《奇点艺术》一书,它对我在上海德稻学院的学生、我的工作室以及身边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也有巨大的价值。
——罗伊·阿斯科特博士(Dr.Roy Ascott)
国际公认著名媒体艺术先驱/艺术家和理论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行星”研究院院长兼教授
国内能称得上未来学家的人很少,而能抽出时间写书,把奇点理论引入艺术领域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国内类似于本书这样的书籍至今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谭力勤的著述,缺乏相关知识铺垫的读者会觉得费解。因为他的著述中有一堆新名词,比如生命的机器化和机器的生命化、技术智能、强智能交互艺术、生物再生复原艺术、观念生物艺术、全景VR艺术、万能艺术生产机、纳米艺术、4D智能打印、活之梦雕、智能地幔艺术体,等等。这些新词是否吸引你,大致可以判断你对未来的立场。奇点艺术理论,对于日益当下国内的艺术现状来说,具有震聋发瞆的作用。
——彭德,中国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