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比)曼努埃尔·亨斯曼斯(Manuel Hensmans) (英)格里·约翰逊(Gerry Johnson) 叶恩华(George Yip)
- 译者: 扈喜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02296
- 上架时间:2017-10-23
- 出版日期:2015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59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市场营销 > 营销(渠道/案例) > 战略/策略/技巧

编辑推荐
极少有公司拥有清晰、有回旋余地和强有力的制胜战略
这是很多商业领袖正在面临的巨大问题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大企业如何在保持财务绩效领先的同时成功进行战略转型,是目前很多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在美国,如IBM、诺基亚及通用这些企业巨头往往在绩效衰退后才进行转型。而本书所讲的战略转型并不意味着战略需要持续地调整,而是要让企业在保持卓越绩效的同时,能在对的时间进行适宜的重大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外企业都需要平衡各项因素并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
作者对英国215家大型上市公司20年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28家企业做了进一步的战略分析,并最终筛选出6家拥有持续优秀财务表现的企业,进行深入的公司历史研究与高层访谈。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是构建挑战现有商业模式的文化和理念。虽然英国和中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成功商业管理的核心是互通的。英国曾经将其效率最低下的国有企业——英国航空成功转型为一个全球晶牌,如今,英国航空常被评为全球最佳商业航空公司。这样成功的转型相信中国企业也可以做到。
作译者
格里·约翰逊(Gerry Johnson)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战略管理学的名誉退休教授,同时也是英国高级管理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他持有伦敦大学学院社会和体质人类学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他与其他人合著了欧洲最畅销的战略管理学课本《探索战略》(Exploring Strategy)(Prentice Hall,9版,2011年),独立写成《战略变革和管理过程》(Strategic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Process),与他人合著《卓越经理人》(Exceptional Manager),并担任《企业战略与零售》杂志(Business Strategy and Retailing)的编辑。约翰逊教授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战略管理实践,尤其是战略开发流程和组织变革。他曾在《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ivew)、《美国管理学期刊》、《管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组织研究》(Organization Studies)、《英国管理》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和《人事关系》(Human Relations)发表文章。
叶恩华(George Yip)是中欧国际商学院中国创新中心的管理学教授和联合主任。他在伦敦、上海、美国缅因州居住。叶教授还是高级管理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和国际商务学会的会员。他最近出版了《管理全球客户》(Managing Global Customers)(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此前出版的《全球总战略:全球竞争优势管理》(Total Global Strategy:Managing for Worldwide Competitive Advantage)被评选为1992年最畅销的30本企业管理书籍之一,并被译为10种语言,2011年已出版至第3版。他广泛的商界经验包括担任凯捷咨询公司研发主任和副总裁,在联合利华担任产品和客户负责人,在美国东部的普华永道战略管理咨询部门担任高级管理人。此前他曾在荷兰伊拉兹马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担任院长,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伦敦商学院担任教授。他以咨询师、董事、发言人的身份,在国际战略、战略转变、创新等各方面与众多企业开展合作。他持有剑桥大学经济学方向的文学学士和文科硕士学位,持有克莱菲尔德管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和博士学位(联系方式:gyip@ceibs.edu或gyip33@gmail.com)。
高级管理研究院本项目研究的资金主要来自AIM研究资金(AIM Research)。AIM是英国政府成立的一家管理研究机构,其目标是深化英国的管理研究和实践,是英国和国际学术圈里一个活跃的研究网络。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与商业管理人士进行广泛合作。AIM的资助者是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以及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更多信息,参见www.aimresearch.org。
目录
致谢
关于作者
第一部分问题出在哪里
第1章 变革挑战 / 002
战略漂移问题 / 003
管理的后果和影响:公认的看法和一些限定条件 / 008
我们的研究阶段 / 019
本书的结构 / 025
第2章 我们的研究 / 026
第一阶段:甄别长期表现优异的企业 / 027
第二阶段:为战略转型把脉 / 034
第三阶段:解释战略转型 / 039
小结 / 046
方法附录 / 047
第二部分我们的发现
第3章 成功实现战略转型的3个公司:公司的初创 / 054
主导逻辑 / 055
替代发展的空间 / 057
替代模式出现 / 066
序言
研究发现有3家领先的英国大型企业:连锁超市乐购,从一个街边的小店起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食品和饮料企业吉百利,连续10多年成功挑战强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和雀巢;施乐辉成功地从生产简单的伤口包扎产品到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跨国企业等。
这3家企业成功的战略转型都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它们都在核心领导团队之外培养了“后备班子”,创建良性冲突的文化(换句话说,有成效的冲突),同时保持必要的战略持续性。
例如,乐购最初的模式是“堆得高,卖得便宜”,创始人杰克·科恩通过个人命令加控制的管理方式将这一模式制度化。尽管如此,一批新的经理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便开始联合起来,追求更加现代的物流和运营方法。这些新的领导者为乐购带来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非家族成员加入这个新的管理团队,并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将乐购现代化。
在乐购和施乐辉,公开的冲突时有发生。乐购从董事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两套班子之间的冲突。在施乐辉,希望专注于传统伤口愈合产品线的“传统派”和希望开发新业务的团队之间也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突逐渐减少,互相之间也更加尊重。在吉百利,建设性的挑战有着悠久的传统。他们的领导人一直努力打造一种直率、言论自由以及包容的文化。自由是核心。
中国企业的教训
很可惜,很多中国企业不具备这几种能力——后备班子、建设性紧张关系、争论(有成效的冲突)以及战略持续性。国有企业及其他类型的中国企业往往有很多机能失调的行为:比如过于指令性和控制型的集中计划方式,希望集中决定业务价值和行为,独裁式领导,依赖英雄式的“伟人”领导,将战略决定赋予某个个人;不接受或以和谐和共识之名消灭冲突和异议,个人崇拜。
在中国,一些企业老板主导的文化意味着挑战权威即受打压。领导者试图大权在握,因此他们很少允许有其他意见不合的经理人联盟,而这些人恰恰会带来战略上的变革。一些国有企业的短视以及投机的倾向同样意味着战略的反复变化。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型。位于上海的宝钢集团从2001年开始便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入的战略联盟。该联盟为宝钢从区域性经营模式转变为全国经营模式所需的大量资金提供了保证。国开行到2015年将进一步投入200亿美元帮助宝钢完成国际化的并购。
另一个成功转型的国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强化了它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并且在商业模式、产品及供应链升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电子银行的兴起帮助银行升级顾客服务。银行持续创新,仅2010年便开发了449项新产品,产品总体增加15.9%。
复星集团转型
中国成功转型的典型企业还包括成立于199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复星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复星集团从做市场调查业务起步,转型到房地产、医药领域的产业整合,从投资重化工业转型为全球资产管理集团。2015年初,通过并购法国的地中海俱乐部(全球最著名的度假企业)涉足旅游度假行业。虽然涉足多个领域,复星却认为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家立足于中国动力的全球资产管理集团。因此复星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导性的战略基础。通过采用集团、产业和企业三层管控体系及成熟的项目决策机制,管理层能敏锐地捕捉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投资决策。
除敏锐感知行业变化外,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为新的战略预备班子。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说过:“当一个生意门庭若市的时候,也是你该转型的时候了。”1992年到1993年,复星将大部队转入房产销售业务,只留了小部分人继续做原有的市场调研业务。只用了一年,房产销售就带来了1?000万元收入。1993年上半年,复星又决定将这第一桶金投入基因检测产品研发。
企业转型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成功的企业能够将问题(我们在书中称为“变革良机”)转化成机遇。2004年德隆系资金问题引发了对包括复星在内的活跃于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的质疑。由此,复星决定将集团整体拿到香港上市,香港资本市场更为规范,更利于复星加强公司治理并树立阳光透明的形象。在随后几年到2011年,复星着手收缩战线,进行战略转型,如与美国保德信公司成立基金,并购多家保险企业,重新定位为投资集团,从依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进行产业经营的模式转变为以保险金来支撑的长期价值投资。此次转型使保险资产成为复星的核心资产,建立了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能力,以及有产业深度的全球投资能力双轮驱动的模式。
在管理上,复星尊重专业能力同时强调团队精神。2012年,复星集团提出实施“平台战略”,经过“化四为一”(集团股东会、集团董事会、集团管理层和诸产业板块管理层这四层融为统一的投资决策层)之后形成了现行的投资决策层和企业运营层两层集团管控架构。企业运营层由一个个项目公司组成,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在本书最后部分提到的企业规模过大的问题。每个团队和个人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可以无边界协作。通过组织变革,打破部门间的阻隔,实现平台上资源协同利用,部门间无缝协作。本书中提到的“建设性的争论”在复星集团也有尝试,例如在复星平台下要做一个养老项目,医药团队和地产团队都可以干起来,如果地产团队干得不错,就会让地产团队管理,医药团队配合。
结论
战略转型并不意味着不断地改变战略,而是保持卓越绩效的同时,允许在对的时间进行适宜的重大转变。许多中国国有企业仍然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和能力。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完整的战略转型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本书对英国企业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是要建立鼓励挑战现有商业模式的文化和理念。虽然英国和中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成功的商业管理的核心是互通的。英国曾经将其效率最低下的国企——英国航空成功转型为一个全球品牌,如今英国航空常被评为全球最佳商业航空公司。相信中国也可以做到。
媒体评论
—— 特里·莱西爵士(Terry Leahy)
乐购首席执行官(1997~2011)
“这本书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那些经常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和开发的企业及其管理流程,以及相对的衰退似乎已成为推动企业变革和复苏必要成分的其他公司。同时,本书对经理人了解公司历史遗产重要性上的强调也是正确和重要的。”
—— 多米尼克·吉百利爵士
吉百利史威士首席执行官(1983~1993)和董事长(1993~2000)
伯明翰大学名誉校长
“这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是一部难得的、集严谨的统计、详实的历史分析、明晰的概念阐述、实用的见解于一炉的好作品。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原因,就要深入研究它的历史——它是怎样平衡连续性和变革,怎样协调新旧观点之间的关系。”
—— 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
伦敦商学院战略和创业学教授
“商业历史学家经常困惑于这样的现象:实力强大的企业到了第二代领导人手里就会垮掉。幸而本书作者解答了这个难题——真正地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 —— 了解应该怎样做到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经理人应该怎样通过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调整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 杰弗里·琼斯教授(Geoffrey Jones)
伊西·施特劳斯(Isidor Straus)资助的商业历史教职,哈佛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