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Global Business Today
- 作者: (美)查尔斯W. L.希尔(Charles W. L. Hill) (美)G.托马斯M.霍特(G. Tomas M. Hult)
- 译者: 王炜瀚
- 丛书名: 华章教材经典译丛(清明上河图)系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62269
- 上架时间:2017-10-23
- 出版日期:2017 年3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教材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国际商务
教材 > 经济管理教材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国际商务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他是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休斯M.布莱克教研室的教授。希尔教授于198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获得工业管理经济学博士学位。除了在华盛顿大学任职外,他还兼职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
希尔教授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文章,他还出版了4本大学教科书:一本关于战略管理;一本关于管理原理;另外两本关于国际商务(本书便是其中之一)。希尔教授还是几家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也曾在《管理评论》杂志担任顾问编辑。
希尔教授在华盛顿大学讲授MBA和EMBA课程,且这两门课程均获得了杰出教学奖。不仅如此,他还教授几门专门的经理人课程。希尔教授和他的妻子Lane以及孩子们定居在西雅图。
G.托马斯M.霍特
他是密歇根州立大学艾利布罗德商学院国际商务中心的主任,作为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专业的教授,他还担任了John W. Byington研究室的讲席教授。霍特博士在国际商务学会当选会员,主要担任国际商务学会的执行理事和基金会主席。同时他还在美国地区出口理事会、中密歇根国际贸易中心和Sheth基金会担任兼职。
几项研究均把霍特教授列为世界上商业和管理领域被引述最多的学者之一(例如,Thomson Reuters’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他还担任《营销科学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的编辑,他还在以下专业期刊上发表了50篇文章,包括:《国际商务研究学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管理学会学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战略管理学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学刊》(Journal of Management)、《营销学刊》(Journal of Marketing),《营销科学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零售学刊》(Journal of Retailing)、《运营管理学刊》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和《决策科学》(Decision Science)。霍特博士还出版了几本书,如《全球供应链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4)、《全面全球战略》(Total Global Strategy)(2012)以及《扩展供应链》(Extending the Supply Chain)(2005)。
霍特教授是全球供应链管理、全球战略和营销战略方面的知名学者。他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硕士和本科课程,与此同时,他也是利兹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的访问教授。他也经常讲授经理人进修课程,他的大客户包括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跨国公司。G.托马斯M.霍特有着美国和瑞典的双重国籍,目前和妻子劳拉以及他们的孩子丹尼尔、伊莎贝拉定居在密歇根州的奥克莫斯市。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部分 介绍和概述
第1章 全球化 2
学习目标/开篇案例
1.1 什么是全球化 4
1.2 全球机构的出现 7
1.3 全球化的推动力 8
1.4 全球经济中不断变化的统计数据 11
1.5 全球化的争议 17
1.6 全球市场中的管理 23
本章小结/思考与讨论题/章末案例
第二部分 国家间的差异
第2章 政治、经济、法律体制的国别差异 28
学习目标/开篇案例
2.1 政治体制 29
2.2 经济体制 33
2.3 法律体制 34
本章小结/思考与讨论题/章末案例
前言
时效性强、适用广泛、密切联系、高度整合
《当代全球商务》旨在成为大学本科或MBA阶段最好的国际商务入门教材。作为市场上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国际商务教学设置全新的标准。我们试图赋予本书以下特点:
综合性与时新性。
不局限于对知识体系进行不加批判的阐述和肤浅的解释。
注重对国际商务概念的丰富应用。
各章节间的主题紧密联系。
运用结果导向型的技术将资源高度整合。
在已有的8个版本中,查尔斯W.L.希尔博士一直致力于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做到位。G.托马斯M.霍特博士作为第9版的合著者,遵循着相同的方法,但这并非易事。这10年间世界的变化很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商务领域,而且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领域。我们常常重写一些章节,删除过时的案例,增加新的案例,整理新的理论并进行论证,删去与当代活跃的国际商务关系不太大、过时的理论,我们在本版中继续坚持这一原则。本书较之前版本有相当大的改变,且将来无疑会有更大的变化。在更新内容时,我们不仅以自己的阅读、教学、研究为准,还参考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学生、评论家的大量资料,以及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的编辑人员对本书的反馈。在这里,我们由衷地感谢所有人!
综合性与时效性
一本国际商务教材的综合性体现在:
能解释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并解释差异形成的原因。
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经济学与政治学进行全面回顾。
解释全球货币体系的功能和形式。
研究国际商务的战略和结构。
评价国际商务企业各项职能的特殊作用。
本书一直致力于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做到位。绝大部分同类书对于国际商务的战略和结构,以及公司各种职的国际商务含义都缺乏关注。忽视这一点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因为学习国际商务课程的学生不久之后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经理,他们应该理解组织战略、结构及职能的国际商务含义。本书密切关注这些问题。
综合性及关联性还要求涵盖国际商务的主要理论。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最新的学术成果渗透到本书中,从第1版到第8版,我们逐一新增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
书摘
5.1国际商务中的伦理问题
国际商务中许多伦理问题的根源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发展和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某国被视为正常的行为在另一个国家可能被认为是不合乎伦理的。由于他们所供职的机构跨越了不同的国界和文化,跨国公司的经理们对这些差异需要保持特别的敏感。在国际商务背景下,常见的伦理问题包括雇用惯例、人权、环境法规、腐败以及跨国公司的道德义务等。5.1.1雇用惯例
当东道国的工作条件明显低于跨国公司母国的条件时,应该执行哪个标准?是按母国的标准,还是东道国的标准,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几乎无人会提出在不同国家采取统一的薪酬和工作条件的要求,但多大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呢?例如,一天工作12小时,薪酬极其低下;没有保护措施使工人免受有毒化学物质侵害,这类情况在一些欠发达国家非常普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个跨国公司就可以容忍它在那些国家的子公司也是这样的工作环境?或者通过使用当地分包商来纵容这种情况?
20世纪90年代,耐克公司曾成为抗议风暴的焦点,当时媒体曝光了耐克公司许多分包商极其恶劣的作业环境。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1996年在《48小时》节目中播出的新闻。该节目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年轻妇女在越南一个分包商那里的工作情景,该女工的工作要接触有毒物质,一周工作六天,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而每小时的所得仅为20美分。该节目还透露,在越南一天最低的生活费至少要3美元,所以在这个分包商那里如果不超时加班根本无法赚到基本生活费。耐克公司及其分包商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但是这篇报道以及其他相关报道提出了一个问题:使用血汗工厂来制造本质上只是时尚配饰的产品,是符合伦理标准的吗?它可能是合法的,但是用西方的标准来看,这些分包商明显是在剥削劳动力,使用他们是否合乎伦理标准?耐克公司的批评者认为这是不合乎伦理的,而耐克公司也发现自己成为一大波游行示威和消费者联合抵制的对象。这些围绕耐克公司使用分包商的报道迫使公司重新审视其相关政策。耐克公司最后认识到,尽管它没有违法,但它的分包政策被认为是不合乎伦理标准的。因此,耐克公司的管理层制定了分包商行为准则,并聘用独立的审计师每年对公司所有的分包商实施年度检查。。
正如耐克公司的例子所揭示的一样,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有力的论断:跨国公司绝不能对其国外运营机构或分包商恶劣的工作环境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但是我们仍然不清楚究竟应该按什么标准来实施:本章后面部分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目前,防止这种不合乎伦理的虐待行为的一个好方法是:建立保障员工基本权利和尊严的最低可接受标准;定期审查海外分支机构和分包商以确保它们满足这些标准;当海外分支机构和分包商不达标时采取正确行动。5.1.2人权
国际商务中会产生人权问题。在许多国家,基本的人权依然得不到保障。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权益,如结社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迁移自由、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等,并不是世界各国都接受的(参见第2章)。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南非在白人统治时期实施的种族隔离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到1994年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剥夺了南非占大多数的非白人的基本政治权利,在白人和非白人之间强制实施隔离,特定的职业单独保留给白人,禁止黑人被任命到能够管理白人的职位上。尽管有如此令人作呕的制度,西方商人依然在南非做生意。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是否合乎伦理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投资促进了南非的经济发展,但是也支持了这一压制人权的种族隔离制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企业开始改变它们的政策。。在南非有大规模投资的通用汽车公司是这一潮流的领头羊。该公司采取了以利昂·沙利文(LeonSullivan)命名的沙利文原则,沙利文是一位黑人牧师,也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沙利文提出,通用汽车公司要在南非经商,只有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是合乎伦理的:第一,公司在南非经营时不得依从种族隔离制度(这是一种消极抵抗策略);第二,公司应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努力推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沙利文原则被在南非经营的美国公司广泛采用。南非政府显然不想与那些重要的外国投资者为敌,因此对违反隔离法的那些行为并没有理会。
但是十多年后,利昂·沙利文发现,仅仅实施这些原则并不足以摧毁种族隔离制度,并且任何一家美国公司,甚至是奉行他这一原则的公司,都不能说它们在南非的继续存在是合乎伦理的。在随后的几年中,很多公司撤走了它们在南非的业务,包括埃克森、通用汽车、柯达、IBM和施乐公司等。同时,许多国家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也表示,它们将不再持有那些在南非做生意的公司的股票,这一举动也导致一些公司撤离了南非市场。这些撤离行动,加上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政府对南非实施的经济制裁,对结束少数白人在南非的统治和种族隔离制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94年南非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因此,有人认为符合伦理标准的立场态度帮助改善了南非的人权状况。。
尽管南非发生了变化,但压迫性的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那么跨国公司在那些地方运营是否符合伦理标准呢?常常有人提出,跨国公司的投资流人会推进经济、政治和社会进步,而这种进步最终会改善那些压迫性制度中的人权状况。这一观点我们在第2章里曾经讨论过,我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进步会对民主化形成一种推动力。简单地讲,这一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在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民主结构和人权记录的国家做生意是合乎伦理的。
但这一观点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在南非一例中所看到的,一些政体是十分具有压迫性的,以至于在其中投资不能被认为是符合伦理标准的。缅甸是另一个例子。军事独裁统治缅甸已经超过45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西方企业退出了缅甸市场,因为在那里做生意不能被认为是符合伦理标准的(相反地,随后的“管理聚焦5.1”专栏探讨关于优尼科公司的争议,其选择继续留在缅甸)。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缅甸只是一个小国家,对于许多西方企业来说,从这个市场退出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趣的是,在国际社会多年施压之下,缅甸的军事管制政府终于在2012年默许进行有限的民主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