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华为创新体系的全方位解读
寻找创新游戏中死地求生的密钥
陈春花作推荐序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包括组织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以及政府、企业委托课题十多项,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激励与文化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研究》《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机制研究》等专著十余部,多项成果获得政府和学会奖励。
吴少微
英国赫尔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兴趣为组织身份、战略决策与执行、组织创新等。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邓玉林
东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激励理论与组织设计。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徐森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领导力、员工创造力和跨文化管理,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得美国管理学会最佳会议论文提名。
目录
序言
天之篇 理念、文化与战略
华为的创新观 / 3
为价值而创新 /5
华为的创新原则 /14
小结/35
华为的创新文化 / 39
理性文化与创新能力 /40
平实文化与实施能力 /51
小结/64
华为的创新战略 / 67
学以致用:模仿催生创新 /68
寻找同行者:合作加速创新 /78
站上制高点:开启原创之旅 /85
小结/95
地之篇 制度、结构与路径
价值实现:华为的市场策略创新 / 99
理性为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100
市场选择原则:因敌制胜 /107
序言
在世界的东方,1987年诞生了一家名叫华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2012年,华为在全球通信业低迷期逆势而上,销售收入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3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跻身前三,紧随苹果和三星。2014年,华为成为国际品牌集团(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位居94名)。2015年的今天,华为已占据了全球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市场的头把交椅,利润比紧随其后的四家企业的利润总和还要多。目前看来,华为似乎最有希望在新一轮"死亡游戏"中胜出。
华为为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很多公开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华为的创新能力是其能取得今日成就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2014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华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联合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华为2014年申请国际专利3442件,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达到38 825
件,其中40%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专利,90%以上为发明专利。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胡厚崑也在第14届慕尼黑经济论坛上表示:"创新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并已经成为华为'基因'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我国人均GDP已达7800美元,走过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并探索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无疑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力量。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更是树立了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而创新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是搏击于竞争市场的各类企业,华为的成功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创新的标杆,其成功之路对于众多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剖析华为的创新能力,总结华为的创新经验对实现我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创新对企业往往是一种两难选择:一方面,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企业如果不投入创新,其产品和服务就存在被取代的风险;另一方面,创新也意味着高额投入,牺牲现阶段的财务利润,企业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生存压力。中国企业家甚至用"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创新窘境,而参与创新也常被看作一种"死亡游戏"。那么,华为在这个死亡游戏中是如何胜出的呢?换言之,华为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道呢?破解华为的创新之道,可以给今天的中国企业提供借鉴,教会它们如何在创新游戏中死地求生。
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胡厚崑指出,要想取得良好的创新成果,企业必须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同时聚焦客户需求。我们认为,研发投入和聚焦客户需求虽然重要,但并不能涵盖华为创新之道的全貌。企业的创新成功不仅依赖于研发投入和聚焦客户,更依赖于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创新体系。我们认为,华为的创新之道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它不仅体现在创新观和创新文化的建立、创新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也体现在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的设计与运行之中,更体现在对创新华为人的选拔、培养和激励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用天、地、人三大篇章对华为的创新体系进行剖析。天者,创新的理念与战略也;在天之篇中,我们将探讨华为的创新观、创新文化和创新战略,以及它们为企业发展所指明的方向。地者,创新的制度保障也;在地之篇中,我们将关注华为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运作以及完善。人者,企业的创新之本也;我们将在人之篇中具体探讨华为如何选拔、培养和激励人才,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为了向读者立体展示华为的创新之道,本书的创作历经两年时间,通过观察、访谈、问卷、文本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走访了华为公司多个部门和领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搜集了数十万字的访谈数据和资料,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华为的创新体系。犹记得我们远赴深圳,走进华为总部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观察;我们披星戴月,体味长达十个小时的高强度访谈;我们阅读、整理、编码了几百万字的华为公开文献;我们定期讨论,历经数次"推翻-重建"的艰难写作过程,最终形成现在的全书框架。或许这历时两年的观察走访未必能探清华为创新的全貌,或许这最后的十多万字书稿只是揭开华为创新之道的冰山一角,但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在华为的所见、所闻、所思的成果可以有助于关注华为创新并致力于实现中国创新的管理实践者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们感谢艰苦奋斗的华为人,他们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征途树立了榜样与信心;我们也感谢接受访谈并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料的华为员工,他们的辛劳奉献是本书撰写的基础。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272106)对本书的资助。
媒体评论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华为的书籍,杨忠教授的这本书从"创新"这个视角来解读华为,非常新颖,也很好地贴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相信读者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杨百寅
中远讲习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