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Structured Products and Related Credit Derivativ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Investors
- 作者: (美)布赖恩P. 兰开斯特(Brian P. Lancaster)格伦M. 舒尔茨(Glenn M. Schultz)弗兰克J. 法博齐(Frank J. Fabozzi)
- 译者: 宋光辉 陈宁 杨桦
- 丛书名: 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30350
- 上架时间:2017-9-18
- 出版日期:2016 年3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2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财政/金融 > 金融 > 证券/交易

编辑推荐
现如今,随着新的结构化产品不断涌入市场,对于那些经验丰富并且积极寻求回报的投资者来说,了解这些结构化金融工具的本质就显得尤其重要,《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可以在这方面给投资者以帮助。
本书的作者中包括对行业有深入研究,并且经验丰富的行业先驱、金融学教授布赖恩 P. 兰开斯特、格伦 M. 舒尔茨和弗兰克 J. 法博齐。《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将会正确地阐述结构化产品的复杂性。
本书将会通过5个部分的内容,来向读者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
介绍市场上可见的资产支持证券,包括房地产贷款、汽车贷款以及ABS衍生品;
通过对CDO权益、中间市场CDO以及商业地产的讨论,来详细介绍CDO(债务抵押证券)市场;
详细讨论商业ABS的成分,例如飞机(租赁)证券化、联合运输设备以及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证券化;
其他相关重要内容。
随着结构化产品及其信用衍生品的发展,读者需要清晰地了解在如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些工具是如何有效地运行。本书将会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有效地帮助你从事每天的投资。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最近质疑结构化产品及其市场合理性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将近95%的结构化产品依然能够证明自己是拥有稳定信贷质量的证券,相比于公司债券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书分为5个部分,从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开始迅速推进:
分析结构化产品市场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结构化金融运营公司(SFOC);
介绍各种消费资产支持证券(ABS),从住房抵押贷款到小额贷款再到学生贷款;
分析结构化产品--债务抵押证券(CDO)以及它的其他形式,会特别指出市场上对于这些产品的误区;
通过对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CDO以及其他相关产品进行深入讨论,向读者分析商业房地产的相关内容;
介绍商业ABS,例如飞机(租赁)证券化、联合运输设备以及人寿保险责任证券化等。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结构化产品历史上最大的牛市到饱受争议的困难时期,这些宝贵的内容可以帮助投资者辨别这块复杂金融市场上的机会与风险。
作译者
格伦M. 舒尔茨(Glenn M. Schultz),CFA,美联银行资本市场部ABS和非机构抵押贷款研究部总裁。在结构化金融及固定收益分析领域,他拥有超过18年的市场经验,尤其对ABS和MBS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加入美联银行之前,他曾就职于加拿大理财集团皇家银行、JP摩根以及第一银行。他和他的团队获得过多项专业大奖,包括在2003年机构全明星分析调查中,被评为年度十佳房屋抵押贷款分析员,2003年凭借为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loans所设计的Bullet Line of Credit结构,获得ASR/IDD年度最佳交易奖以及在2004年和2005年JP摩根全明星分析团队评比中,获得优先级房屋贷款分析员第二名。他在路易斯维尔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和MBA学位,并且是CFA注册会员。
弗兰克J. 法博齐(Frank J. Fabozzi),博士,CFA,CPA,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弗雷德里克-弗兰克联合教席教授。在成为耶鲁大学教员之前,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学客座教授。法博齐教授是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员和《投资组合管理期刊》(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的编辑。他在1972年获得纽约城市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在1994年,他获得Nova东南大学的人类学名誉博士,并在2002年进入固定收益分析师协会的名人堂。他是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的名誉顾问。
目录
丛书序二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合作者
第一部分 背 景
第1章 概述 2
第2章 结构化金融运营公司:SIV、SLV和其他结构化载体 8
结构化金融运营公司的定义 8
结构化金融运营公司的类型 9
结构化投资载体 13
SLV和混合型SLV 19
SFOC到2006年为止的风险历史 23
2007年的流动性危机 24
第二部分 消费者类资产支持证券
第3章 住宅类资产支持证券 28
市场概览 29
担保品表现 32
译者序
此次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此套译丛,完全是无心插柳之举。2013年5月,我写作的《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刚刚成书,当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沟通出版合作事宜。出版新书的合作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却意外达成了翻译此套丛书的合作。此套丛书内容涉及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债务担保证券(CDO)、信用违约互换(CDS)、杠杆金融(leveraged finance)、证券金融(security finance)、结构化金融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EIT等,几乎涵盖了美国金融市场结构化金融及资产证券化的所有领域。
资产证券化作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对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人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解,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美国的、正宗的资产证券化;一类是中国特色的资产证券化。此套丛书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从美国的大量相关书籍中精挑细选而来,部部都是经典之作,可谓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真经”。希望以译者有限的水平,不至于译歪念歪。
笔者断言,资产证券化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信用替代银行信用,而互联网金融则是以网络虚拟渠道替代银行的实体渠道。两者分别从信用和渠道两个方面,对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领域发起直接冲击。
《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一书的各个章节为美国固定收益市场的专业人士撰写,数据翔实,论述透彻,充满了对市场的深刻洞察。由于该书第1章已经对书中所述内容做了提纲式介绍,因此笔者将主要结合中国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希望能够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国内的实践常常将结构化产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混淆,这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之所以出现混淆,一方面与国内对于结构化金融与资产证券化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资产证券化发展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逐渐与结构化产品相混同有关。
根据法博齐所著《结构化金融导论》一书的定义,结构化金融是指“当资产发起人或拥有者无法通过现有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解决融资、流动性、风险转移或其他问题时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方法”。这一定义非常广泛,基本将所有创新的金融方式都归纳到结构化金融里。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结构化金融下了一个定义:“通过从整体中分割出部分,或者将同质性的整体分级成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以实现多样化的满足融资及投资需求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技术或手段。”相比法博齐的定义,这个定义更多落脚在“结构”二字之上。
资产证券化从其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将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是金融机构将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流动性的信贷类资产,打包在一起,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设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两类结构化金融的技术。首先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将资产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其次是通过分级对基础资产包的现金流进行切分,创设出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
国内很多信托公司得益于近些年特定的环境,也运用上述两种结构化金融的手段从事融资业务,规模巨大。很多信托公司从业人员也认为自己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结构化产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结构化产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都运用了相同的结构化金融技术。区别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具备了结构化产品所不具备的流动性。正是流动性的区别,使得资产证券化将会消灭目前很多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
下面我将从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来阐述上述论断。在结构化产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选取的是同样的基础资产,运用的是同样的资产筛选标准,采取的是同样的结构化金融技术的前提下,两者的安全性一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拥有了流动性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得投资者在同样的前提下,将会优先选择资产证券化产品或是能够接受资产证券化产品相比结构化产品更低的收益率。这种收益率要求的降低,体现在融资端就是融资成本的降低。在一个市场有效竞争的环境中,甚至几个基点(万分之一)的融资成本差异,都足以导致竞争格局变化。
当前中国的实践中,若基础资产相同,标准化的资产支持证券与非标准化的信托产品,它们的融资成本相差何止几个基点,估计都在1%~2%。两者的成本差异如此明显。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当前很多非标准化的信托产品将会从市场中出局。
也许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目前也有很多观点要求建立信托产品的中央登记场所,为信托产品的流通转让提供便利;也有信托公司发行TOT(信托的信托)进行期限转换,为自身发行的信托产品提供流动性;还有信托公司试图为购买其信托产品的客户提供以这些信托产品为质押的融资等。这些措施,其实正是证券化的手段。
因此,资产证券化其实是将证券化手段运用到结构化产品中,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过程。在分业监管形势未变的条件下,未来中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取决于哪个体系能够更好地运用证券化手段。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将结构化产品全部证券化了,这从本书的内容安排中即可看出。本书名为《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然而书中介绍的结构化产品类别基本与资产证券化产品重合。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市场已经相当成熟。而在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的中国,哪些资产更容易被证券化?或者说哪些资产是最有可能先被证券化的?或者说证券化产品将先取代当前哪些非标准化的信贷产品?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定位与竞争策略。
从美国当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占比来看,抵押支持证券(MBS)占比最高,约80%,其次是汽车ABS与信用卡ABS,占比10%,然后是CDO,占比5%~10%。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有MBS,然后才有汽车ABS和信用卡ABS,再有CDO。本书对这些不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产品特征、市场发展等,都有详细的介绍。相信读者能够从这些真知灼见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参悟到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玄机。
笔者在2013年所著的《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一书中,将资产证券化视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的先锋,认为其将带来金融体系势力的此消彼长。进入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将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战略重心,资产证券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资产证券化肇始于信贷储蓄机构的流动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的《巴塞尔协议》实施,使得银行发展雪上加霜,信贷资产被逼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分流到资本市场。“两房”(即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设立与高速发展,将政府信用引入资本市场体系,增强了对资金的吸引力,加大了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导致银行业从占金融体系资产规模的60%下降到当前约10%。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低于共同基金。
前言
现在,布赖恩P. 兰开斯特(Brian P. Lancaster)、格伦M. 舒尔茨(Glenn M. Schultz)和弗兰克J. 法博齐以及其他在美联银行资本市场部(Wachovia Capital Markets)从事结构化产品研究的人员合作,使《结构化产品和相关信用衍生品》一书得以正式出版。该书着力对资本市场中基础资产以及利用该基础资产进行融资的结构进行全面的阐述。
在美联银行,我们在研究中的大体目标是给投资者提供360度的视角,使投资者对我们的投资建议中所提及的风险和机会有更加均衡的认识。最后,我们强烈建议读者就我们关于资本结构的分析多多交流、共享信息。
该书的写作过程正好跨越了结构化产品市场的顶峰到争议阶段。如此过山车式的波动也使得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加明确,这突显了美联银行历史分析法的优势。
对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和融资的技术已经遍及全球,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现如今,该市场的存在同样要面对发展的挑战。这些工具十分复杂,无论从融资的角度还是合规的角度。书中一些内容涉及证券化的未来,例如破产隔离以及利息保护将变得更加烦琐复杂,尤其是在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法律框架的时候。
致谢
感谢美联银行分析员对本书所做的贡献,包括安东尼·巴特勒、布赖恩·麦克马纳斯、史蒂文·托德以及克里斯·范希尔登。本书凝聚了作者以及美联银行结构化产品研究团队的热情和奉献。我们同样也要感激Steve Cummings(美联银行本地投资银行部的总裁)以及Ben Williams(美联银行全球投资银行部的总裁),感谢他们对于未来市场环境的预测,对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独家的支持。
序言
十几年来,资产证券化一直都是热门词汇,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人士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对社会时事和热点稍有关注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力。然而,由于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其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得到大众甚至是金融专业人士应有的重视与充分的研究。资产证券化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经济乃至社会,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变革性的社会现象。本套"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全面引进美国主流的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的专业图书,涵盖广泛且不失深度,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相信有助于国内读者熟悉和了解资产证券化这一最具创新、最为复杂也最有激情与挑战的金融工具。
资产支持证券在美国的金融体系里,被视为固定收益市场的一部分,与美国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券一起,构建了规模巨大的固定收益市场。按其规模,资产支持证券的总额仅次于美国国债。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直接金融体系的发展。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按照基础资产类别分为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以及债务担保证券(CDO)。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人士按照所受监管不同,将其分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有很多原因,但是大体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市场无形的手。美国原本直接金融体系就相对发达,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之初,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债、市政债、公司债等为主体品种的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固定收益市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增长黄金时代的来临,各类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同时,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稳定下降,更多的资金通过保险、基金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美国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使得很多国家持有了巨额的美元,这些美元也以投资国债、股票、公司债券等形式进入了美国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中积聚的资金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二是政府有形的手。美国政府利用金融手段支持个人住宅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成立了两家"政府资助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以合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提供担保,将联邦政府信用注入产品,消除了抵押支持证券产品的信用风险,大大提高了这类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为合格的抵押贷款设立了一系列条件,提高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大大增强了产品的流动性。从发展之初至今,抵押支持证券占所有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以上的规模,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加强,在社会融资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功能齐全并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就无法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甚至社会稳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银行间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固定收益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惯例,培育了扎实的投资者群体。所有这些,为中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原有的金融体系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在我国债券市场超常发展的同时,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却障碍重重,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作为融资创新安排,企业通过资产而非自身信用融资,或许能够化解金融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债务难题。
总之,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兼具。对于这类新生事物,我们不应当下一个简单的是非优劣的定论,而应该多花一些时间,认真研究这些事物的特性与本质,努力做到在实践过程中扬长避短;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改良与创新,如此才会真正有益于中国资产证券化乃至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
丛 书 序 二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资产证券化"为现象的金融创新浪潮。此套丛书命名为"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系统引进美国"资产证券化"领域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旨在帮助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理解资产证券化,并且掌握结构化金融这一现代金融技术。
结构化金融兴起于金融创新的时代,至今没有形成固定的概念。法博齐在书中为其下了一个定义:所有能够解决原有金融体系与工具不能够解决的金融需求的创新金融手段。这实际上是将结构化金融与创新金融等同起来。
笔者基于对结构化金融的研究,尝试为结构化金融下一个更为详细的定义,将重心放到"结构化"这一定语之上。结构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将部分资产从主体的整体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用于进行单独融资;另一方面是针对原本相同的金融产品,通过优先劣后分级、期限分级、总收益互换、购买信用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等手段,创造出具有不同风险、期限等特征的新型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源于基础资产,但是表现出与基础资产完全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借助这一技术,华尔街掌握了自行创造本不存在的金融产品的能力,从而拥有了"点石成金"的特异功能。
资产证券化正是结构化金融普遍应用于金融体系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充分运用了结构化金融的技术。通过成立特殊目的载体,将信贷资产从银行等信贷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剥离出来,从而具备了独立的信用特征。利用特殊目的载体基于被剥离的资产属性进行融资,能够使信贷企业实现融资、流动性危机化解、规避监管资本要求等各方面的目的。为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期限偏好,这些特殊目的载体的负债被进行结构化分级,如优先劣后分级、期限分级等。
然而,结合利用这两种结构化金融手段所进行的金融活动,还不是资产证券化,最多只能称为结构化融资。国内通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很多信托公司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收购信贷企业的信贷资产,并且以此为担保,设计不同优先级的产品,分别面向机构投资者与高净值客户进行出售。这难道不是一种资产证券化吗?当然不是。
资产证券化,除了运用结构化金融的技术之外,同时还运用了证券化的技术。证券化的技术包括集中交易化、标准化、规模化、做市商等。证券化的目的在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可分性、可逆性以及价格稳定性。换言之,在于提高资产的货币性。
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使得证券与商业银行存款的差别越来越模糊,使得投资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差别越来越细微。因此,出现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在部分准备金的制度之下,商业银行重要且特殊的功能是创造货币。影子银行的概念,暗示了新型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职能。
对于美国而言,影子银行的出现以及货币创造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与现代金融的事实,不可避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于影子银行与影子货币抱有负面与敌视的观点,将经济与金融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归咎于影子银行。这一点在次贷危机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抱有这种片面观点的人,总是认为人类能够把影子银行从这个世界根除,他们坚称若没有影子银行,传统商业银行的一些问题就不会产生。金融大师默顿说过,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科技发展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不变的是金融体系所发挥的金融职能。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存在,根植于人类对于影子银行所发挥的金融职能的需求,既无法替代也无法消除。
资产证券化形成的金融体系,正是影子银行的典型案例。事实上,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其主线可以归纳为影子银行的兴起与货币的创新。对于这样的新型体系,我们需要充分研究,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尽量防范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正是新型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过程。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社会主体的流动性偏好,货币属性越强的资产,投资者对于其投资回报的要求越低。资产证券化的从业人员将货币属性较差的基础资产,通过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的技术,将其转变为货币属性较强的证券,从而赚取证券与基础资产之间的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