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我们 你们 他们
群体认同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
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杰出学者。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认同和群体间的关系,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文章和书籍。布鲁尔教授获奖无数,因其在社会问题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她曾荣获1996年度的勒温纪念奖(Kurt Lewin Memorial Award),因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获1993年度的坎贝尔奖(Donald T. Campbell Award),以及因在国际间社会自我与社会认同方面的贡献,荣获2001年度的职业生涯奖(Career Award)。她还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协会主席等职务,并一直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的编辑,以及《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的编辑。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从基本的心理过程到群际行为 1
什么是群际关系 2
群际情境的定义 3
群际心理研究关注哪些行为 5
群际关系研究的基础 6
社会认知:类别化 6
社会认知:归因 14
社会情绪:情感与认知 17
社会比较:评估自我和他人 20
社会动机:合作或竞争 23
个体及社会群体的观点 26
延伸阅读 27
第2章 民族优越感和内群体身份:我们的需要 28
民族优越感:内群体和自我 29
群体认同的行为后果 32
语言风格 33
信念和态度的对立 34
前言
我们在第1版中尽量多地抓住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研究和新成果。当时的很多理论和研究的焦点并未直接放在群际关系上,但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宗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探索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还是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关于认知、群体间的知觉、行为、态度的驱动力等。所以,在当时,本书的目标就是把颇具贡献的相关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研究中筛选出来,以飨读者。
当下,群际关系这一话题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科专家以及非专业人群的兴趣和热情。再加上世界上各种群体间的冲突以多种形式在不断上演,如国家民族间冲突、同种族中的异组织冲突、国内民族及宗教冲突,还有极端组织操控的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楚:群体标签在人类行为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涉及基于群体内利益的自发性英雄行为,还有针对某外群体的恐怖暴行。社会心理学家在探索这些现象时,从原则上来说,焦点已经直接指向群际关系。因此,重新修订此书便成了当务之急。虽然大部分的框架和基本原则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更多的新研究和新观点却被纳入了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际关系学的套路,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解读内群体及外群体之间的区别(内群体:个体所隶属的群体;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很显然,这种倾向性是全球性的,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习惯将人群分成"我们"和"他们"。那么,关于本书,我仍然沿袭第1版的做法,将内群体-外群体的关系分解为3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组成成分。然后,在开篇第1章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第2章则讨论内群体中的个体依恋和忠诚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第3章着重介绍一些关于内外群体比较的研究,关于引发内群体偏向与外群体歧视的原因的研究。接下来第4章讨论人们对外群体的情绪和态度。在最后两章,介绍一些关于如何减少群际偏见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第5章),以及解读群际冲突和战争(第6章)。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不仅希望这些探讨内外群体差异成因及结果的研究能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群际关系能够如此扑朔迷离,而且还希望它们引发大家的思考:如何在保持群体内凝聚力和忠诚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和抑制群际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因素。
序言
与勒庞的思路不同,布鲁尔则继承了科学心理学对群体问题的理解,以行为实验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基本的社会认知、情绪、动机和比较过程等对群际行为的影响。布鲁尔以自我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理论和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种思路不仅仅代表了当代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PSP),而且反映了两种取向的整合。也就是说,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注不应该受限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而应该以问题本身为核心,探讨从多维度去分析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本书有两个主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分析问题的界限清楚明确,全书都是紧密围绕着群际行为这一主线。第1章阐述了群际关系的基本概念,限定了群际心理的范畴。第2章从人类的本能需要出发,探讨了群体认同的结果以及表现,并从分类、动机、心理动力、社会认知和社会生物学等多视角分析了团体认同理论的基础。第3章探讨的是群际歧视的问题,作者用图式、集群归因错误、权力与地位差异以及外群体偏好等概念解释了在群际中的歧视现象。第4章则以内群体偏见为基础,分析了群际情绪与攻击行为。第5章用一些经典的实验展现了群际接触对合作与竞争的作用。最后第6章则从国际冲突的视角解释了战争产生的心理机制。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没有只讲理论,也没有只罗列现象,而是把群际理论和现代社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些理论对人类应对新的社会问题有所帮助。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谈到的,如何在保持群体凝聚力的同时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希望这些问题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看这本书的时候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博弈会不会引发新的灾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考虑的问题。看看这本书,你就会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我们永远都是对的。所以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接触,让我们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狭隘!这就是心理学所谓的观点采摘,用英文讲就是Perspective-Taking,你的观点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我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悟出这样的道理。
侯玉波
2015年8月5号于北京大学王克桢楼
媒体评论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很好的理论整合之作,表达非常清晰易懂,对当下社会文化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是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杰出的著作。
--迈克尔·霍格,昆士兰大学
既全面覆盖了当代的重要问题,也阐述了非常经典的研究,两者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我可以诚实地说,我学到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塞缪尔·盖特纳,美国特拉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