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Golden Rules of Economic Growth:Studies of Efficient and Optimal Investment
- 作者: (美)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
- 译者: 张延人
-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90913
- 上架时间:2017-9-18
- 出版日期:2015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193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流派/研究 > 经济学知识

【插图】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厉以宁、何帆专文推荐!
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这本书反映了19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界对增长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当时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市场与计划体制在绩效上的优劣对比还没有取得共识,而当时的研究普遍认为储蓄率的高低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政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手段,甚至编制经济计划来影响和决定国民储蓄率,从而最大化国民的福利。在这个背景下,菲尔普斯教授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投资)多少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消费?
他假设了一个仅有单个当事人的鲁滨逊经济,而鸡蛋是唯一的消费品。如果经济体仅仅存在一期(鲁滨逊很快就能获救离开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静态问题,而答案显然就是吃光所有的鸡蛋。但是,如果经济体会存在多期(鲁滨逊无法在短期内离开孤岛),他面对的就是一个动态问题:该储蓄多少鸡蛋来孵小鸡?如果储蓄太少,就会损害未来的生产能力,从而降低了未来的消费;如果储蓄太多,就怕饿得撑不到看见鸡生蛋的那天。所以,一定存在某个能使平均消费最高的储蓄方案。菲尔普斯把这样的方案称为增长的黄金法则,只要遵循这个法则,鲁滨逊的平均鸡蛋消费量就是最高的。
作译者
(Edmund S. Phelps, 1933 - )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因此他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933年夏天他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当时也正是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含义:通过政府干预来拯救经济萧条也成为最流行的做法。
1951年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在大学第一年里他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文学。每天读希腊史诗、古代的戏剧等,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大学二年级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才选修了一门经济学课程,很快,菲尔普斯在经济学上的悟性就体现出来。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二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引导他把微观经济学引入了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并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
1968年,菲尔普斯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理论,因此确立了他在经济学术史上的地位。菲尔普斯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模型,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批评和发展,开始画自己的"菲尔普斯曲线"。起初,人们对菲尔普斯的工作表示怀疑。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联储开始推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意图摆脱当时就业下降的局面。结果没起什么作用,美国经济反倒陷入了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困境。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而用菲尔普斯的理论来理解滞胀的原因,却立即见效,人们从此转变了立场。时间,帮助菲尔普斯证实了他提出的假设。
目录
丛书序二(何帆)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Golden Rules of Economic Growth
一般化与运用
第1章
黄金法则路径的涵义和存在性
两个模型中的黄金法则路径
技术进步是劳动扩张型的必要性
注释
第2章
与要素扩张型技术进步相关的公理
注释
第3章
准黄金法则路径与一般化的黄金法则路径:
对高位增长路径的一个研究
准黄金法则路径
译者序
这本著作中的内容反映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界对增长问题的关注和认识。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市场与计划体制在绩效上的优劣对比还没有取得共识,而当时的研究普遍认为储蓄率的高低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政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手段,甚至编制经济计划来影响和决定国民储蓄率,从而最大化国民的福利。在这个背景下,菲尔普斯教授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储蓄(投资)多少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消费?考虑一个仅有单个当事人的鲁滨逊经济,而鸡蛋是唯一的消费品。如果经济体仅仅存在一期(鲁滨逊很快就能获救离开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静态问题,而答案显然就是吃光所有的鸡蛋。但是,如果经济体会存在多期(鲁滨逊无法在短期内离开孤岛),他面对的就是一个动态问题:该储蓄多少鸡蛋来孵小鸡?如果储蓄太少,就会损害未来的生产能力,从而降低了未来的消费;如果储蓄太多,就怕饿得撑不到看见鸡生蛋的那天。所以,一定存在某个能使平均消费最高的储蓄方案。菲尔普斯把这样的方案称为增长的黄金法则。只要遵循这个法则,鲁滨逊的平均鸡蛋消费量就是最高的。
菲尔普斯的黄金法则并没有回答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源动力--技术和制度创新从何而来。缺乏持续创新活动的经济体就像历史上出现的所谓永动机。这种机器在耗尽了初始的能量后只会毫无悬念地走向停滞。所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50年前的研究和经济增长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我们把今天的鸡蛋和明天的鸡蛋看成两种不同的商品,那么鲁滨逊所面对的跨期选择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静态选择问题。换言之,至少在美国,每个家庭今天应该储蓄多少和今天应该买多少面包、香肠一样,都是纯粹的消费者问题。相对而言,这个黄金法则对苏联政府可能更有吸引力。一方面,苏联政府代替苏联家庭来做消费选择,《真理报》记者需要借用这个听上去很拉风的新名词来撰写社论,安抚人民,论证当局正在按照黄金法则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苏联更依赖于资本积累来实现增长,按黄金法则来编制五年计划也许真的可以让永动机转的更久一些。
虽然现在经济学界已经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劣以及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有了共识,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历史上,制造永动机的各种方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设计永动机的过程中,人们绞尽脑汁,发明了形形色色的高效率的机械装置。这些巧妙的机械装置后来被大量运用在工程技术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政府来编制符合黄金法则的经济计划从而实现长期增长的想法固然是一个永动机方案,但其中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则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精密装置。在这个装置中,菲尔普斯给出了基本的数理框架并严格证明了各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的定义、假设、定理及其证明方式是后来所有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基础。
我的老师--复旦大学的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经济成功的秘籍是中国体制的可改革性。借用这个说法,我认为新古典增长模型成功的秘籍在于这个模型的可改革性。具体而言,这个模型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它本身一开始就能够解释很多经验事实,而是在于,它为以后所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出发点,后人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修正设定来不断改进模型,提高其解释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初构造模型时所贯彻的简约原则:因为用尽可能少的变量抓住了经济体运行的主线,即使后来的研究者对模型加以改良,也不至于使模型复杂到变得难以处理的地步。现在,随便抽一本欧美主流的高级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学教材,读者都可以发现,这些作者都是从新古典增长模型开始引入问题。而这个经典模型中很大一部分源自菲尔普斯在本书中的贡献。
也许有读者会问,既然主流的高级教材包涵了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看半个世纪前的原著呢?这里我讲一下阅读本书的两个理由。首先,经济学教科书在引入特定模型前往往会对原有模型加以简化,并且略去对初学者而言不是那么重要的技术细节。这无疑是最有效地引导读者入门的一种方法。如果读者只是想对增长理论有个大致的了解,教科书上的介绍应该是足够了。但是,如果读者立志于成为一个以学术创新为己任的职业经济学家,通过阅读本书来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就至关重要。举一个本书中的例子,教科书在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时候通常会直接假设生产函数具有如下形式
F(K,L;t)=G[K,A(t)L],A(t)>0(1)
其中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t为时间,A为技术因子。在这里,乘积项A(t)L表示技术进步等价于单纯扩张了劳动投入。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技术进步表现为完全的劳动扩张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呢?
另外,如果我们把生产函数改写成
F(K,L;t)=G[B(t)K,L],B(t)>0(2)
其中B为技术因子,那么,技术进步就等价于单纯扩张了资本存量。对应的问题是,技术进步表现为完全的资本扩张型的充分必要条件又是什么呢?或者,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生产函数F(K,L;t)要写成
F(K,L;t)=G[B(t)K,A(t)L],B(t)>0,A(t)>0(3)
这种要素与技术因子相乘的形式?可以把技术进步表达成这种函数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式(1)在实际的研究中经常会采用柯布 道格拉斯形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且必须表达为柯布 道格拉斯形式呢?
以上问题通常不是一本以快速入门为目的的教科书想要过多涉及的,而本书可以详尽地回答此类被教科书忽略的技术问题。对于那些需要从事原创性理论研究的读者而言,理论创新往往需要借助新的假设,引入新的变量,或者施加新的约束条件。当你试图更新一台机器的部件,或者干脆重新组装一台机器时,你必须熟悉每一个部件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否则,整个系统就存在着由于部件不兼容而崩溃的隐患。总而言之,通过阅读本书来了解种种技术细节是保证自己论文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技术性硬伤的关键。而对于那些需要利用新古典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读者而言,了解这些技术细节所隐含的经验涵义对于提升自己的工作也是大有好处的。当然,非学术领域的经济工作者也可以把本书作为一本技术手册,以备参考。
第二个需要阅读这本著作的理由是,本书中的论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对于还处于训练阶段的未来的经济学家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看懂模型,而是学习如何构造优美的模型,写出规范的论文。要学一手好的厨艺,不能傻坐在餐桌旁品尝现成的佳肴,而要冲进热火朝天、油烟味十足的厨房,看看大厨究竟是怎么干的。写进教科书里的内容往往已经抹去了原创者最初的思想轨迹而仅仅将最光鲜的部分呈现出来。尽管模型因此而变得更加简洁完美,但也很难看到当初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它是一本由12篇论文构成的论文集,而非经过系统整理删减的教材。通过阅读每一篇论文,你可以确切地知道菲尔普斯当时是如何引入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到结论的。总而言之,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让你迅速地了解别人的贡献,但无法告诉你如何去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缺乏论文写作经验的年轻学者而言,阅读这个领域成功者的论文是一种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再讲一下阅读这本著作所需要的知识背景。由于本书是面向高级研究人员的纯学术著作,熟悉中级以上的经济学理论是必需的。尽管菲尔普斯本人声称,有一点微积分知识的人就能看懂本书,但我还是觉得,那些天天和方程式打交道的人往往会忘记自己第一次看到满页的微分和积分符号时的恐惧与无助,从而严重高估初学者的耐心和勇气。所以,有必要把所需的数学知识讲得更具体些,而不能像很多作者一样,轻描淡写道,就算是傻瓜也能看懂这本书。大学水平的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知识是必备的。此外,还会用到一些基础的动态优化。对此不熟悉的读者可以看一下蒋中一的《动态最优化基础》。如果读者对高数已经生疏,可以再看一下他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顺便熟悉一下经济学化的数学语言。对于矩阵和概率论的知识则是不必要的。
我建议读者在经历了千辛万苦读完本书后,如果有机会,还是要翻一翻英文原著。这不是为了让你看一下我翻译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在转化为其他语言时都会伴随着信息的扭曲和缺失。读者的一些困惑也许会通过阅读英文原著而得到解决。另外,对于年轻的研究生读者而言,可以熟练地用英文来进行阅读和写作是在未来成为一名职业经济学家的必备技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不仅仅要输出自己的产品,还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读者可以把中译本当成一个垫脚石,在了解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后再阅读英文版,感受菲尔普斯教授行文的简洁、准确和流畅,这对提高读者的英文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最后,我要感谢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张军教授。尽管卢卡斯说过,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他就很难顾及其他所有事情(增长问题太有趣而又太复杂),但张老师在忙于思考的同时依然顾及到中国新一代经济学者的成长。他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校对了译稿,并希望通过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帮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去。
张延人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前言
对于那些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我想说,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方程,但是,只要有点基本的代数和微积分知识,读懂本书应该问题不大。
撰写此书耗费了我多年时间,但大部分工作是在1964~1966年,在耶鲁大学担任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研究员期间完成的。当时,这些文章的写作得到了大量人员和机构的支持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考尔斯基金会研究员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Koopmans)的工作是动态效率一文(第4章)的基石(动态效率一文的第一部分是基于一篇和他共同完成的原创论文。在那篇论文中他由于猜想了一个定理从而成为了该文的主要贡献人)。此外,他还把黄金法则的概念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甚至包括梵蒂冈和当时的苏联,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考尔斯基金会的另一位研究员大卫·卡斯(David Cass)对于动态效率一文第二部分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重要程度可以和库普曼斯的工作相提并论。此外,他对那篇文章中的拉姆齐问题(Ramsey problem)的解决也颇有建树。总之,在1964~1965年期间,卡斯在数学方面的才能使得我们得以解决很多技术难题。
海德堡大学的克里斯蒂安·冯·魏茨泽克(Christian von Weizscker)曾对我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建议。他认为黄金法则路径可以被一般化,即在更一般化的路径上有投资等于资本所得。他发表的关于黄金法则、拉姆齐问题、引致投资以及经典资本模型的论文对本书中相关研究的推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书中经典资本理论里的黄金法则以及其他很多内容也得益于考尔斯基金会的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发表的一些论著。
本书中关于引致投资的文章是基于我和艾曼纽尔·德兰达基斯(Emmanuel Drandakis)合作的一篇论文。他也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并且在本书的创作中给予我很多帮助。
关于教育的黄金发展的那篇文章是基于我和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 Nelson)合作的一篇研究教育与增长的论文。此外,我们不能忘记奥科(Oiko)对黄金法则定理的证明。在这个领域里,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得益于他的工作。(假如没有奥科在技术上的进展,相关模型将损失很多的严密性和一般性。这样一来,我的很多想法将不过是空中楼阁。)
我还要感谢考尔斯基金会和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其他所有的同事,他们对我的工作抱有巨大的兴趣,并对我撰写这本书提供了巨大帮助。当然,本书文责自负。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一些机构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在1964~1966年间,我得到了耶鲁大学和耶鲁大学考尔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的支持。考尔斯基金会对我的资助来自于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福特基金会向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提供了资助,用以研究美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本书的完成是在我休假期间,当时我得到了耶鲁大学和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资助。
最后,我要感谢《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杂志允许我使用(进行修改后的)我发表于1965年9月的“关于积累的黄金法则的第二篇论文”(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5, No 4)一文中的内容。我在本书中第1章和第4章中用到了这些内容。同样,我还要感谢《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的编辑同意我使用(没有重要修改的)于1966年4月发表的“技术进步模型与研究活动的黄金法则”一文(Models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Golden Rule of Research,Vol 33, No 2)。
当然,我要把此书献给我的妻子夏洛特(Charlotte)以感谢她对我撰写本书的不断鼓励。
序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学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丛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媒体评论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