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Bank Management & Financial Services

编辑推荐
既能深入了解美国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业务,又能有效地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需要,中外两位专家戴国强和罗斯教你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环境,银行从业者案头必备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彼得S罗斯(Peter SRose)是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金融学荣誉教授,他在该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近30年,退休前一直担任工商管理会议主席。他在加入A&M大学之前,曾是联邦储备银行的金融经济学家,曾在各种金融机构担任顾问。另外,他在美国、加拿大、 英国、法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他编写过许多著作,包括与西尔维娅C赫金斯合著且已更新至第9版的《商业银行管理》,与米尔顿H马奎斯合著且已更新至第10版的《金融市场学》,参与编著且已更新至第5版的《金融机构》《州际银行业》《美国银行业的结构转换》和《在美国的日本银行业及其投资》等。这些书有的已被译为汉语、 俄语、波兰语等多种语言,并在全球各地被引为教材。罗斯的爱好主要包括古典音乐和训练黄金猎犬。
西尔维娅C赫金斯
西尔维娅C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是美国弗吉尼亚州老道明大学的金融学教授,负责银行学、金融机构和公司理财等课程的教学,是商务及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项目的主管。她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实证分析,探究管理、监管和金融机构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她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货币、信用与银行》《金融管理》《金融经济学》和《经济探究》 等学术杂志上。她是美国东部金融协会和南部金融协会的理事,以及“财经管理协会研究综合丛书”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她还担任老道明大学信用合作社的财务主管和董事会成员,关注金融机构在现实世界中的管理问题。
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银行业及金融服务介绍
第1章变化中的金融服务部门综述
1.1引言
1.2金融系统以及竞争性金融服务机构
1.3银行与银行体系
1.4银行与其主要竞争者向公众提供的服务
1.5影响所有金融机构的主要趋势:危机、变革、转变
1.6银行再造与流程银行
1.7本书的框架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习题
附录1A银行业和金融服务部门的就业机会
第2章政府政策及监管对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2.1引言
2.2银行监管与监管机构
2.3主要的银行法规
前言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满足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和业务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征得得克萨斯A&M大学彼得S罗斯教授和老道明大学西尔维娅C赫金斯教授的同意后,由我在他们所著的《商业银行管理》(第9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进行部分章节的改编,编写《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版。
现代银行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经营国际化、业务综合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商业银行经营正在回归其本质,零售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正在不断扩大,在国际化大银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有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2/3以上。然而不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出现多么巨大的变化,流动性管理仍然是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管控依然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内容,这些风险管控的措施体现在银行产品设计和银行服务之中。要了解银行的本质特征,首先必须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因此我们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商业银行管理》英文原书中有关银行业务和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部分基本保留。只在部分章节中做了一些改动,如在第14章中增加了金融租赁业务介绍,在第17章中根据我国银行审贷的要求对相关案例分析做了一些调整。
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之大是罕见的,而欧美国家的银行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主动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主动进行了银行再造,以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银行管理架构再造,以客户为中心,提高银行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使银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即使在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和投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本书在第1章专门阐述了有关银行再造的内容。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银行业监督与管理理念的来龙去脉,我们保留了有关美国银行监管法律和法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对有关具体业务操作的要求,如对贷款审查的相关要求,我们会予以比较详细的介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在内容阐述和习题部分都增加了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案例和例题,这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本书的编写计划和内容组织由我负责制定,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有钱乐乐(第1~4章)、武鹏飞(第5~8章)、王钧(第9~12章)、周磊(第13~16章)、邓文慧(第17~20章)等,他们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付出了十分辛勤的劳动。全书由我负责审校和总纂。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王洪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出版外国著名教材的中国版是一项有益而又困难的工作,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也由于缺少经验,本书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使之不断完善,以满足我国读者的需要。
戴国强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