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搞企业最后差不多都是坐地上哭,千难万难,很多事情会挤到你头上,
有没有心理能量忍?靠什么帮你挺?
内容简介
作译者
北京人,1983年6月生。
正和岛执行总编辑,正和岛《决策参考》创始人。
十年专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内心世界,企业家精神的忠实信徒。
曾供职《中华工商时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立志做"顶天立地"的媒体人:
所谓"顶天":对话企业界、学界顶尖之辈;
所谓"立地":扎扎实实在一线调查研究;
相信专注的力量,乐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目录
推荐序二
前 言
第1章
先琢磨透
秋香的苦恼,暴露了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命门:善战本事大,谋布局不足。如果不利用经济下行砍掉一批项目,怎么能真正摆脱时代的教训?如果打仗前不能用心琢磨透,又如何另辟天地?
1 秋香的苦恼 3
2 任正非模式 7
3 有人跟你讲反话吗? 12
4 清除废物 16
5 一把锥子 19
第2章
有的是仗可以打
别尽听中国经济的坏消息。未来十年,支撑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至少有四大动力:中国人韧劲还在;走出去,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空间巨大;中国产业界需要发动一场品质革命和便利革命;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生产潜能会很快爆发。
6 现在是水落石出 25
7 中国人有韧劲 30
8 重建世界观 32
9 品质革命!便利革命! 36
10 空间再布局 40
第3章
前言
贾林男正和岛执行总编
一
2015年5月,正和岛商学院游学以色列,周其仁教授与30多位正和岛企业家同行。我们访问了十几家公司,在IDC商学院听犹太拉比和以色列将军讲课,还驻足哭墙脚下。
出发前我策划的就是"七夕谈","上帝"用七天创世纪,此行在以色列恰好七天,每天抛一个话题,如信仰、教育、创业、股市,周教授和大家谈下来该独具匠心。可惜事与愿违,正和岛的"魔鬼游学"通常早八点出发,晚八点才回到酒店,之后找片空地集体复盘当天见闻直至深夜,哪有空再叙"今日话题"?不过我有备而来,七天里,影子般贴在周其仁教授左右,录音笔不离手,课上、大巴车上、餐叙中、海边散步时,尤其是每晚全天考察之后的"挂牌讨论",又听又问,将对话统统收录,回国整理出来是20多万字的速记,再经逐字校订、编排组合、提炼精要,加之充电20多本周其仁、以色列相关著作,最终一个字一个字写出这本小书,终于让此行30多位企业家听得如醉如痴的内容公之于众。
二
我为什么要花心血整理这本小书?
周其仁是个原因。周教授在当下中国之"珍贵"足以独成一书,简言之,他不是大众明星式的经济学家,但越是重要的企业家,越是竖起耳朵倾听他对经济的判断和对企业的一线观察。周其仁听众很多,有政府官员,有教育工作者,也有企业家,此行和一群老总在异国他乡泡足七天,专门聊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生动展现出他在此领域多年的阅历和思考。另外我一直认为,就思想的冲击力而言,读周其仁的书不如听其演讲,听其演讲不如与其一起调研,私下走一趟,随口而出那几句话,总能让听者如获至宝,反复回味。
以色列也是个原因。人口不过800万出头,面积比北京市大不了多少且周边战事不断,怎么有那么强的国际竞争力?要知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色列还被称作"柑橘的国度",二三十年下来,怎么就成了"创新的国度"?今天中国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和以色列,和犹太人一比就发现差距。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仗打到今天,很多老总叫苦不迭,好日子过去了,现在是转身难,脱身也难。可再难也不会比当年以色列难,我们哪家企业是在分秒降落炮弹的地方咬定青山搞创新,撑起一片天地的?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说,以色列所孕育的创造力与其国土的面积不成比例,但却与其面临的危险相当,国防安全方面的创造力为民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环境相逼,犹太人对人身上能耐的那份信仰--"无比相信人,相信自己身上的能耐",以及独立思考、理性谋划的特点,才是他们得以几百万人口能在世界上有如此影响力的源泉。中国经济再往前走,如果不好好练几手这种硬功夫,是会有麻烦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下企业家、创业者群体的主体状态。这本书是写给他们看的。
这几年,国内商业环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创新速度加快,"风口"层出不穷,昨天还在讨论互联网思维和平台经济,今天又冒出来工业4.0和人工智能。在我看来,挑战的不只是企业家的快速学习能力,对企业家的定力更是巨大考验,因为噪音越来越大,过滤出有效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二是"不差钱"的宏观环境,这个对企业家精神腐蚀最大。当看到前后左右哗哗融资、数钱,能专心致志把手里活儿做好的有几个?带来的麻烦是,中国企业家踏踏实实搞创新更加不易。
你看,我身边不少老总打"游击战"成瘾,明明在自己行业里闯出一片天地,却志不在此,房地产赚钱就投房地产,互联网估值高就搞众筹,左一搭右一搭,搭着搭着就不知道他到底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了。问题是,左一搭右一搭撑不起中国经济的明天,也永远成就不了一家真正的好公司。
榜样有没有?华为。任正非为什么不盲动?任正非的梦想就是把华为做成世界级的顶尖公司,一开始就定标IBM等国际一流大公司,十几年如一日追赶,老百姓讲"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任正非那把尺子从不轻易改变。今年夏天我还见到褚时健,也写了一篇《褚橙启示录:这些事儿能靠互联网解决吗》,想说别整天忙着"造势",别总拿互联网说事,因为互联网解决不了三流产品变一流产品的问题,更解决不了没产品变有产品的问题。
联想到当下媒体人创业的热潮,我在祝福的同时,总会冒出周教授私下说过的一句话:天下有两种人,一种搭台的,一种唱戏的,要想清楚自己做哪种人。周其仁一辈子"只唱戏,不搭台",他说天下搭台的越多,对唱戏的需求就越旺。我把这句话送给同行,也送给企业家朋友。
人的经济行为说到底是个心理问题。本书讨论的主题词之一是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说,企业家精神首先是一种动物精神,源自一种要优于别人的生命冲动,这股冲劲儿中国人从来不缺,很多人都在聊如何做买卖,问题是和以色列人相比,中国人太看重外部评价而非内心评价,因此成就一项事业的企图心往往过于功利。企业家精神的另一层含义是理性精神,以色列企业家究竟哪点比我们厉害?除了他的知识存量比我们大,还有就是利用知识的自觉性比我们强,中国人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不够拼命,但缺的就是好好运用常识,好好尊重规律,以及像"一把锥子"那样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事物本质的习性。
三
本书分6章。总的结构,第1章抛出当下企业家面临的典型困境,第2章~第6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讨论走出困境的思路。
第1章:先琢磨透。全书一开篇,一位叫秋香的女企业家坦露自己的苦恼,切中很多中国企业家命门:十几年前逮到一个市场机会做起来了,打到今天身后追兵四起,加上经济下行和互联网冲击波,真是进退两难。病根何在?药方何处寻?讨论中,周其仁给出两条暗线,一"破"一"立":"破"的是如果不利用经济下行砍掉一批"鸡肋",怎么能真正摆脱时代的教训?"立"的是如果打下一仗时依旧不用心琢磨透,又如何另辟天地?
第2章:有的是仗可以打。这一章,周其仁首先梳理了中国经济高位下行、水落石出的来龙去脉,然后给出"中国人不会缺韧性"的理由,接着重点阐述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突围的三个方向。其一,"重建世界观":中国的产能就是给全球准备的,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有多大机会,我们有多少人好好看?其二,"品质革命+便利革命":国内消费者今天开始为好东西出价了,所以不要总炒作新概念,国货只要产品品质提升一点,服务更便利一点,各行各业都有巨大的市场。其三,"空间再布局":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生产潜能就会很快爆发,因此城市这门学问里的生意会越来越大。
第3章:浓度与创新。本章周其仁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创新需要足够的浓度。要记住,在一个社会中,创新永远是少数人的活动,只有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到一起,达到一定浓度,创新才能成事。因此,企业的位置决策至关重要。
序言
帮你"转念"的一本小书
刘东华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
今天日子好过的企业家可能不多,而且往往会预期接下来更难。
有人明显感到传统的模式和路数走到头了,但背上的包袱就是放不下,长期的惯性就是止不住,即便放下、停下也不知道身上该背什么、该朝哪儿走。
有人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和体制对接、怎么和官员打交道了。过去私下勾兑的那一套肯定不敢、不行了,但很多事要办又明明绕不开政府、离不开官员的理解和支持,太近了可能烧死,太远了可能冻死,到底应该怎么办?
有人早就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冲击、威胁而焦虑了,而且努力去尝试"+互联网"或"互联网+",结果总是成本很高、效果很差,甚至新的优势没有建立起来,原有的根基却被伤害了,落得个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凡此种种,问题多多。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怎么了?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可怕。一方面,很多企业确实处于无路可走或有路不知怎么走的状态;另一方面,却可能心念一转,机会无限,有的是仗可以打,有的是事可以做,有的是办法可以想。
心对了,思维方式对了,一切慢慢就都对了,境由心造,心生万法嘛!问题是,这心怎样才能对,这念又该怎样转呢?2015年5月,正和岛商学院游学以色列,周其仁教授与30多位企业家学员7天没日没夜地切磋问诊、讨论交流,几乎涉及了当下企业界面对的各种难题,凡有所问,周教授无不尽其所知、倾囊相授,令闻者觉得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甚至大呼过瘾。这也是正和岛执行总编,对罕见的好东西特别敏感、特别较劲的贾林男先生一定要把"周其仁随访以色列七夕谈"凝结成书的动因。
此书初成,林男让我先睹为快,书中的内容彻底把我打动、征服了。这篇小文并不是什么序,而是我压抑不住、必须要对大家一吐为快的推荐语,核心就是这么几句话:这是一本帮助企业家"转念"、优化思维方式的小书,是我们的企业家转型期的一本必读书。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衷心希望正和岛上每位岛亲以及岛外面临同样问题的企业家能人手一册,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就书中某个话题与朋友们发起讨论,正和岛也将在线上线下组织各种沙龙分享活动,让大家从"我办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开始,认真解决"要的太多、信的太少""心理能量配不上时代给自己的空间"等问题,逐渐告别短期思维,转入使命驱动、意义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拥有了这样一本小书,你就有了被"其仁之道"武装起来、笑拥未来的自信和可能。
大家一起来吧!
2015年12月15日
推荐序二
趋势无法短期改变,自省和自救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杨涛正和岛以色列一期游学团团长、深圳易兰德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魔豆工坊联合创始人
那天,接到林男兄微信发来这本书的文本链接,以为能思考、善创作的才子又有啥好文分享给我;当知道他想让我给这本小书写个序的时候,开始心里是拒绝的。主要原因是我一个做企业的,不擅长写作,担心写不好丢人。
在随后的电话聊天中,我改变了主意,觉得可以尝试从我的视角,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在这之前,我还参加了正和岛商学院组织的美国硅谷和日本两站游学活动。比较下来,以色列游学给了我更多的体会和收获,特别是与周其仁教授同行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我在大学毕业后,就从中国的北方哈尔滨来到了南方的深圳工作生活,这一来就是20多年。我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高速发展建设成今天的大都市,也收获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和成功的喜悦;但这几年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和我的朋友们也遇到了企业发展中的烦恼和困惑。我们知道趋势无法短期改变,自省和自救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在三年前,我就开始有目的地在国内和国外参加各种活动、接触不同的人群,希望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可以应对未来更严峻的市场环境和挑战。
书摘
2015年5月19日晚,以色列海滨城市特拉维夫,夜色刚把地中海东岸的“罪恶之城”(sinofcity)揽入怀中。一群中国老板围坐在戴维洲际酒店水吧的长椅上,没位子的干脆坐地上。周其仁建议,这晚讨论用“挂牌”形式,谁有难题“挂”出来,大家“摘牌”讨论。
肖秋香,深圳威纳源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位温婉和善的南方女人开启话头:“我们该继续做下去呢,还是剁手转行做金融投资?”创业20年,在细分驱动电源领域拼到前茅,可近年来追兵四起,她卖100,对手卖80,她给账期一个月,对手最多敢给一年,市场份额被吞噬得很快,秋香为此苦不堪言。“难道只有降价一条路?”其实,秋香已留下“后手”,这些年边做实业边收购了带楼宇的公司,准备开发做科技地产。
“这跟我们差不多,我原来在行业里的毛利率是最高的,”一位高大帅气,做太阳能系统集成的企业家接茬,“但对手贴身竞争,我们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价格比我们低好多。最后,我的策略就两条:比我好的一定没我便宜,比我便宜的一定没我好。现在利润很低,没办法,但我的底线是付款要好,保证现金流。”
周其仁问:“在座各位还有类似的情况吗?”
一位壮实的东北老总憋不住了(六年前别人欠下他几千万未还):“原来挺保守的我一下放开了,并购了十几家企业。一边买土地一边建粮库,也尝到过甜头,可近来市场翻脸,回款特别慢,钱紧啊,搞得现在两难:进不起,退就死。”
周其仁说:“听来三家都有类似的问题,通常称为实体经济的困境。其实也许跟实体不实体没太大关系。‘实体经济’是人们下的一个定义,实体经济也好,虚拟经济也好,都是人为的分类,商业的本质其实都一样,把资本放进去,带出员工就业、产品、名利、社会价值,就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我就问一个问题:咱们这次来以色列,听过跟你们类似的情况吗?”
“没有。”
“为什么没有?人家怎么搞企业的?”
“轻资产。”
“是轻资产的意思吗?我们这两天看了不少以色列人创建的企业,人家怎么搞起来的?年轻的‘理工男’有技术,可市场怎么办?营销怎么办?竞争对手怎么办?知识产权怎么保护?要跟多少不同的人讨论?要有多少人帮他推敲?什么叫孵化器、VC?就是一批出钱又出主意的教练。再者,融资过程就是让人把要做的事‘越说越清楚’。创业者面对投资人,我有想法你有钱,要用我的想法说动你的钱,不把很多问题想透,几个问题答不好就回家了。一个人真要把话说清楚,谈何容易?如果有人逼着你说,你就会不断想,想过和没想过大不一样。”
周其仁接着说:“反观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就好像自然长出来的,落在哪片地,逮着个什么机会就办成一个企业。很多是机缘巧合,逮着就上,一开始还不错,随着竞争展开。等到骑虎难下的时候,真是煎熬啊。今天咱们遇到的困境,有人帮你推敲过吗?我们自己推敲过吗?有过储备吗?不知道追兵会来吗?似乎没想过,觉得挺好的事,来!干!很多民营老板就是率性而为,很多问题其实在‘骑虎’时就埋下了。
“柳传志有句话:做一件事之前,先要‘琢磨透’。优秀企业家做事都是这样,要么有准备,要么有储备,一手不行,二手是什么,二手不行,三手是什么。很多传统企业多少年就做一款产品,只要还有钱可数,再也不想别的,最后差不多都是房地产。如果一个‘产’搞不好,怎么知道第二个‘产’能搞好?如果地产也没干成怎么办?到最后会把自己的决策自主性灭掉,就是一个一个的苦难,没头了。
“你们听我讲这些也许会不耐烦,‘我已经这样了’,首先当心,你今天的局面是当年埋下的,神仙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有办法。接下来怎么办?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敲,一个人不够,要几个人帮你对付,要真当个事儿!办企业不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事,开玩笑,谁不想发财?”
接着,周其仁讲了任正非的故事。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