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真题精髓,—脉相承。核心考点,一望而知
应试秘诀,—练即透。考场决胜,一挥而就
3年真题——内容编排科学·专家360°透彻剖析
3次模拟——名师心血结晶·阶梯演练能力提升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考辅导——3年真题精解与闯关密卷(2014软考辅导最新版)》紧扣最新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深入研究了历年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的命题风格和距型结构,依据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关注的3个要点(理考试重点、练历年真题,做模拟试卷)进行梳理编写。全书共6章:第1章~第3章按倒排的风格给出了最近]年(2011-2013,共3次)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真题试卷,重点是对考题所涉及的考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讲解;第4章一第6章给出了3份全真模拟试卷,目的是为应试人员提供考前演练的考试试题。本书所有题目均配有全解全析,规范解答试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对于准备参加考试的读者复习有关内容、了解命题风格及规律、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敏锐题感等均有裨益。
解析翔实,针讨性强,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翔实,可以帮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知识及经验技巧,难度适中但非常实用,是广大有志于通过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的考生考前复习用的应试辅导用书,也可供各类高等院校(或培训班)的老师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各类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数据库系统管理等工作的人员,也可从本书中获取数据库系统工程案例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
目录
前言
第1篇 3年软考真题精解
第1章 2013年上半年真题精解
1.1 上午试卷
1.1.1 试题描述
1.1.2 要点解析
1.1.3 参考答案
1.2 下午试卷
1.2.1 试题描述
1.2.2要点解析
1.2.3 参考答案
第2章 2012年上半年真题精解
2.1 上午试卷
2.1.1 试题描述
2.1.2 要点解析
2.1.3 参考答案
2.2 下午试卷
2.2.1 试题描述
2.2.2 要点解析
前言
5大特性
资料性 囊括最新3年软考真题,精选3次经典模拟,知识和题型覆盖全面
权威性 最新真题权威解读,命题思路原味剖析;一线名师心血结晶,软考名师严格审定
科学性 版面编排科学,选题解析科学,训练设计科学,规律方法科学
实用性 教学练考一体,题组阶梯分布,试题变式多解,答案全解全析
前瞻性 深入探究考试理念,科学总结命题规律,精确预测命题趋势
3大标准
知识习题化 以训练为主线
考点清单化 以考点为核心
真题透解化 以真题为原点
3年真题
精选最新3年的软考试题,按照考点进行归纳,实现软考真题与官方教程内容的精彩对接,科学把握方向,使学习更具针对性。这是命题专家的心血,这是命题学者的汗滴,这是智慧的结晶,这是精心的设计,这是苦心的创作,这是检验的标杆。洞悉软考真题及其命题风格、命题规律,就等于抓住了上帝的一只手,就等于揭开了上帝手中的谜底!
3次模拟
精选最近3次一线软考名师基于最新版考试大纲心血创作的优秀模拟试题,题量、难度适宜读者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敏锐题感。所有题目均配有全解全析,规范解答试题,点拨解题关键,警示解题误区,便于自学,是你不可或缺的好老师。这是一线软考名师与命题人思想碰撞的汇集点,是命题人灵感的发源地之一,是培训者与考生不可缺漏的重要参考资料。
交流
读者在第一次阅读此书时,或许对书中的某些概念、应用不能完全理解,但不必着急,因为这不是一本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我们希望读者在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的备考过程中反复参阅此书,以便感悟其中的奥妙、获取解题的灵感。
本书主要由高级工程师郭春柱编著,其他参与本书编写和资料收集工作的人员有谢秋玲、郭成苗、林晓春、林晓丽、张丰、张李成、许锦鸣、陈明、陈金、程刚、陈小妹、高翔、林巧华、方雨锋、林涌等。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读者冲刺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本书还在QQ群(群1:48659004,群2:81690258)及主编博客(http://296525818.blog.51cto.com,http://blog.sina.com.cn/gczbook)上实时提供相关章节的辅导资料和勘误表等内容。同时,为了进一步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本书的勘误,将对首个发现错误或积极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读者酌情赠送纪念品(如最新的考前冲刺试题等)。
本书在筹划阶段试图在内容的选取与分析上涉及数据库系统项目领域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然而由于时间、精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最终选取和分析的内容只覆盖了其中比较重要的若干个部分,对于剩余部分还待寻找机会进一步深入创作与探讨。虽然作者们为本书的完成呕心沥血地倾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数据库技术知识领域博大精深,书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作者们的研究能力有限,因此,本书在结构组织、技术阐述和文字表述等诸多方面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予以指点并纠正,也请前辈和同行们多提批评性意见及建议,以利于本书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联系邮箱为guochunzhu@126.com或booksaga@126.com。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