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王敏杰 宋满仓
- 丛书名: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推荐丛书·成形工艺与现代模具技术丛书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003546
- 上架时间:2004-11-26
- 出版日期:2004 年9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21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计算 > CAD/CAM/CAE
教材 > 征订教材 > 高等理工
教材 > 计算机教材 > 本科/研究生 > 计算机辅助设计
内容简介
目录
1.1 模具制造的基本要求
1.2 模具制造的发展趋势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发展
1.2.2 制造模式的改变——信息流驱动的模具制造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
2.1 基本概念
2.1.1 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2.1.3 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2.1.4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则和步骤
2.2 工件的安装和基准选择
2.2.1 基准的概念
2.2.2 工件的安装方式
2.2.3 定位基准的选择
2.3 工艺路线的拟订
2.3.1 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2.3.2 加工阶段的划分
2.3.3 加工顺序的安排
前言
制约模具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质量、成本和工期。为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缩短工期,提高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日显重要。为此,我们编写了本书,以期对我国模具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本书在编写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传统与现代的模具制造技术均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内容上力求系统、全面、先进、实用,便于自学,适合授课与技术培训。
全书共分14章。第1, 2, 3, 5, 14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宋满仓编写,第4, 11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祝铁丽编写,第6, 8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于同敏编写,第7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赵丹阳编写,第9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王敏杰、蔡玉俊编写,第10章由共立精机(大连)有限公司车万红编写,第12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刘莹编写,第13章由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姜开宇编写。全书由宋满仓统稿,王敏杰、宋满仓主编。
编者试图给读者奉献一本完美的书,但由于水平有限,虽勉力为之,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和同仁海涵并不吝赐教。
编 者
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产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模具制造业也相应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计,1995年我国模具工业总产值约为145亿元,而2003年已达4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4%。另据统计,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现有模具生产厂点已超过20000家,从业人员有60、多万人,模具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十多家。可以预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对模具提出更为大量、更为迫切的需求,特别需要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模具。同时要求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周期达到全新的水平。我国模具制造业面临着发展机遇,无疑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模具制造业随之面临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与国外模具企业相比,我国模具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设备能力与先进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在人才的技术素质与培养方面,普遍存在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势必在增添先进设备及采用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如CAD/CAE/CAM、高速切削、快速原型制造与快速制模等)之外,更急需的是能掌握各种材料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且能熟练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一些高校已将原有的塑性成形、铸造、焊接等专业融入大口径的材料加工工程或机械工程专业,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各大中专院校与技工学校纷纷开设材料成形与模具专业,积极培养不同层次、能熟练掌握各种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了我国模具人才培养的基本格局。
为适应我国模具人才培养的需要,电子工业出版社与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合作,邀请一些多年从事材料成形与模具相关领域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专家编写了《成形工艺与现代模具技术》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充分搜集和纳入了国内外有关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与应用成果,以及模具生产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内容涵盖了材料成形原理、工艺设计计算、模具设计方法以及应用实例,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侧重于实际应用。
该系列丛书包括《模具CAD/CAE/CAM》》、《快速成形与快速制模》、《现代塑料模具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金属体积成形与模具》、《压铸技术基础》、《模具制造技术》共7册,可作为高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学校相关学科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专业技术参考书。
我们认为,该系列丛书的出版为模具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了一套具有较高水平且学以致用的教材,有利于我国模具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我国模具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中可能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加以批评指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